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如果你時常感到自卑,可能是父母「虐待」過你

如果你時常感到自卑,可能是父母「虐待」過你


自卑根本不是能力的問題


而是一種早年形成

成年繼承的強迫型「虐待」關係






看得見的是自卑,看不見的是關係


《中國新聞周刊》文/李國翠


本文首發於總第821期《中國新聞周刊》




如果要讓我排列中國人心靈第一頑疾的話,我會說是自卑。




多數的國人,內心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自卑,也就是自我感覺不太好,老覺得自己有問題,畏畏縮縮,害怕別人評價,不但不能做自己,還要偽裝著做一個合乎社會標準的自己。甚至有很多的人,外在條件已經很優秀,內心也依然擺脫不了自卑。




在很多人的思維里,自卑是指向個人的問題,比如不夠優秀。所以他們拚命地提升自己,試圖讓自己變得優秀來擺脫自卑。然而這麼做下去,卻於事無補。甚至,越努力越自卑,那麼,問題出在了哪裡?



其實,從心理學來說,一個人自卑不自卑跟他是不是優秀沒有關係。決定一個人是否自卑的,往往是他早年的親子關係。也就說,如果父母對孩子一直用一種完美的、不斷升級的標準去衡量,而對孩子現實中的樣子不接納,或者總是對孩子已經取得的成就不滿足,就容易導致一個小孩對自己不滿。在孩子看來,自己即便取得了一些成績,父母也視而不見,卻把絕大部分精力盯在缺點上。




一個從小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是痛苦的。痛苦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父母內心是匱乏的,大人希望通過孩子去解決自己內心沒有被解決掉的一些問題,所以他們不斷批評和督促孩子。然而,父母卻從來沒有去想過,自己能不能做到完美?




我們經常看到,國人日常都在踐行的道理,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卻絕對行不通。比如「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很多的父母明明自己學習不好,卻不能允許自己的孩子一樣學習不好。他們似乎總想把孩子當成自己人生遺憾的拯救者,當天真的夢想破滅時,沒有能力反思自身,只好不停地去攻擊孩子。




還有誰能比孩子更適合當大人的「背鍋俠」呢?懵懂的孩子一無所知,像一塊可以隨意捏的橡皮泥,即便你去欺負他,他也不能分辨,即便能分辨出,不是還有感情控制嗎? 




一個早年親子關係不良的人,長大後很難擁有內心自我和諧的能力,早年爸媽對自己不接納,成年後自己也會很難對真實的自己接納;早年爸媽老盯著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優點,長大後自己也會使勁盯著自己的缺點,攻擊自己,覺得自己如此的不堪;早年爸媽老是眼睛盯著隔壁家小孩的優點,讓自己相形見絀,長大後,自己也就會不自覺地眼睛使勁盯著別人,並不停地用看到的別人的優點一遍遍地來衡量自己,讓自己反覆陷入自卑的境地,羞愧痛苦無法自拔。



所以自卑根本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一種早年形成、成年繼承的強迫型「虐待」關係。我們常把自卑歸因於能力問題,但是它的本質是關係問題,是世界觀的問題。




為什麼說是個世界觀的問題,因為長久以來,中國人太喜歡用別人的標準去定義自己了。所謂別人的標準就是集體的標準,長久的集體主義文化的影響,讓每個中國人都置身於一個被群體規則綁架的社會中。「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必須是集體認可才是可以的,才是有價值的,這就導致了我們很難去接納真實的自己,我們對真實的自己不屑一顧,取而代之的就是必須要做到一個集體認可的自己才有價值。即便有時候這個集體認可的自己看上去明明已經很荒唐,但是處於某種慣性的力量和社會潛意識,一個人似乎只能被它裹挾而去,而無法在洪流中立住自己,堅定地認可自己。




所以人格層面的自卑是某個單人的問題嗎?似乎它也不僅僅是父母本身的問題,在中國,內心真正自信的人那麼少,不良的親子關係何嘗不是因為受控於不良的社會關係。每一種文化在塑造相應的國民,每一代的國民又會把內心投射出去,形成國與國不同的文化。




要改變自卑,要改變的不是能力或者不優秀,而是要更改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你跟世界、社會之間的關係。有一句話 我很喜歡,它說「你首先是花朵,這個世界才可能是花園」。




李國翠:心理諮詢師,婚戀諮詢師,多家媒體心理專欄作者



值班編輯:庄兼程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 作家阿乙:在病痛中寫作,如同騎車繞過死亡



點擊圖片閱讀 | 我們都讀了大學,為何還要倡導讀寫



點擊圖片閱讀 | 中國距離產房現代化,不只差在無痛分娩和一個單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花樣作死?盤點開車時的10個奪命陋習
不了解黑猩猩的這7個知識點你怎麼能真的看懂《猩球崛起》
從創富遊戲到非法集資,ICO如何走到這一步?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