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孝經》:孝能保富貴 不如心安親切有味

《孝經》:孝能保富貴 不如心安親切有味

導讀

我們需要承認,影響了中國歷史數千年的《孝經》,其積極意義遠遠大於消極意義。但是同樣,它有自己的不足與短板。

對於一部經典來說,「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是一件極難做到的事,我們也要追求公允評價這樣一部書的價值,在這裡我們簡單談談《孝經》有哪些不足。

首先,《孝經》所說的「孝道」,其重點並不在於勸孝,而在於勸忠。

通觀《孝經》,它對如何做到「孝道」,其實所交待的內容甚少。

正因此,朱熹曾發表過這樣的意見:《孝經》,疑非聖人之言。且如『先王有至德要道』,此是說得好處。然下面都不曾說得切要處著,但說得孝之效如此。如《論語》中說孝,皆親切有味,都不如此。《士庶人章》說得更好,只是下面都不親切。

為什麼朱熹會說《孝經》「不親切」呢?因為《論語》、《孟子》等文獻中也有很多闡釋孝道的內容,但是他們所說的孝道,並不是一種對外人的強制要求,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緒流露。

比如說孔子所說的「三年之喪」,就曾經有宰我問,為什麼要有三年之喪呢?一年就差不多了。

孔子沒有辦法反駁,就問,只守孝一年,穿著那新衣服,吃著那新稻穀,你心中安嗎?

宰我說自己心安。孔子就很不高興,說我們從小到大,是要三年才能不被父母抱著的,父母去世之後,你守孝三年,也是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哀思。

宰我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在禮的遵守上,就會有疑問:為什麼要守孝三年,甚至會有所不及,只願意守孝一年。

禮教本於情慾,孝道也產生於真實的父子感情,這是正統儒家思考孝道的理路與方式。

《孝經》顯然不是這樣的,它談的是以孝治天下的倫理與以孝道勸忠的思想邏輯。

這種邏輯與孔子、曾子等大儒所思考的邏輯是不一樣的,它講的是相對空泛虛無的理論,在我們學習閱讀《孝經》的時候,還要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其它的經典加以充實,才能讓孝道變得活潑潑地。

其次,《孝經》提出了「保富貴」這樣的命題,這個學說對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極其巨大。

徐復觀先生曾說:孝經勸孝,總是歸結到利祿與權勢,這個說法是客觀的。對於大多數一般人而言,談理想、道德都是虛無飄渺的,只有富貴才能真正打動人。

《孝經》所說的保其祿位、富貴之類的話題,對於中人之才是格外管用的。

我們今天仍然能看到許多類似《了凡四訓》、《保富法》一類的書,大概就是以《孝經》這部書傳達的思維邏輯在進行思考與演繹。

對此我們應該加以思考。試問行孝道對我有利益,價值我就去做,沒有利益與價值就不去做,這是一個為人子孫應該做的事情嗎?

用德行來要求自己,更多的是「安而行之」而不是「利而行之」,這樣才能長期涵育化成自己的人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悲觀到極致了嗎?原來你一直理解錯誤
幾回花下坐吹簫詩中的樂器
行走在唐詩宋詞里的秋天……
每周詩語丨《桃夭》:中國的婚禮進行曲丨語音播報
《孟子》:養浩然正氣 俯仰無愧 心地光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