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使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可以在1秒內降低抑鬱情緒

心理學家:使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可以在1秒內降低抑鬱情緒

心理學家:使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可以在1秒內降低抑鬱情緒

一項研究表明,在沮喪時,或者當你回憶起過去的痛苦經歷時,與自己交談,使用自己的名字,可以幫助你保持冷靜,而不會受到太多負面影響。自我對話研究被刊登在7月3日「科學報告」上。

在自言自語時,使用第三者,不要使用我,我的。相反,你可以使用「你」,「他/她」,或者你自己的名字或者姓氏之類的代詞,與自己說話。用一種沉默的語調或者在你的頭腦里默默地說。

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自我對話可以促進平靜,減少自我中心偏見,改善情緒和自我控制


密歇根大學關於第三人稱自我對話的研究

密歇根大學情緒與自我控制實驗室研究員Ethan Kross和密歇根州立大學臨床心理生理學實驗室主任Jason Moser進行了關於第三人稱自我對話的最新神經科學合作研究。

在這項研究的摘要中,作者說:「用第三人稱靜默地與自己交談為人們提供了促進自我控制所需的心理距離。「

心理學家:使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可以在1秒內降低抑鬱情緒

作為一名耐力型的運動員,我偶然發現使用第三人稱對話可以促進情緒調節和自我控制。例如在炎熱的死亡谷的135英里的超長距離馬拉松過程中,我會不斷地用第三人對自己說話。「你可以做到這一點,克里斯!你人生中有過痛苦的經歷,你不要現在放棄,你必須繼續前進,不要為自己感到遺憾,像勇者一樣去戰鬥吧!」而不是一個失敗者的的獨白,如:「我沒有辦法到達終點線,我的身體過熱,我的腳底都在著火,我不能,我不得不停止。」

心理學家:使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可以在1秒內降低抑鬱情緒

在最近第三人稱自我講話研究的實驗中,使用腦電圖(EEG)監測情緒大腦活動,發現在以第三人稱自我對話時,抑鬱情緒會在1秒內下降。

研究者還測量了參與者的大腦活動,發現使用第三人稱自我談話是一種毫不費力的策略來調節自己的情緒,與使用第三人稱自我談話的大腦活動變化相關的認知努力很小。相比之下,以前的研究發現,其他形式的情緒調節往往需要相當多的思考和認知努力。

Jason Moser總結了他的第三人稱自我對話實驗的主要結論:「本質上,我們認為自我對話會使人用對待他人的態度對待自己。這種方式幫助人稍微拉開一些與負面情緒的心理距離,通常對調節情緒非常有用。」

密歇根大學的另一個實驗

在另一個實驗中,心理學教授伊桑·克羅斯(Ethan Kross)和密歇根大學的自我控制實驗室的同事們讓參與者使用「我」或自己的名字,敘述過去痛苦的經歷,同時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監測他們的大腦活動。

心理學家:使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可以在1秒內降低抑鬱情緒

他們發現,使用第三人稱自我談話的參與者在大腦內側前額葉皮層中顯示出較少的腦活動。另外,在第三個人稱默默地和自己交談,不需要比第一人稱的自我講話需要更多的認知努力。


兩個實驗的總結

在一份聲明中,克羅斯總結了這兩個實驗中最重要的結論:「這裡真正令人興奮的是,這兩個互補實驗的大腦數據表明,自我談話可能構成一種相對輕鬆的情緒調節形式。這些發現有很多重要的意義,例如對如何自我控制的理解,以及如何幫助人們控制他們的日常生活的情緒。」

心理學家:使用第三人稱自我對話,可以在1秒內降低抑鬱情緒

心理學家:讓你快樂起來的6個小方法
康復故事:走出抑鬱症,我找到了自己
為什麼認知行為療法(CBT)可以有效治療抑鬱症?
常用這個短語遠離抑鬱
康復故事:我終於走出了生不如死的抑鬱症

TAG:健心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