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莊子·天下》云:「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
人人都爭先,他獨願居後,說:承受天下的垢辱;
《莊子》這裡所說的「己獨取後」和「受天下之垢」,說的是領導者的謙遜品質和擔當意識,這一點在《老子》裡面也有明確的表示,並且字詞也都相似。
《老子》第7章云:「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聖人總是置身於眾人之後,綜合全面的傾聽別人的意見,審慎的考慮矛盾的各個方面。所以當聖人抓住主要矛盾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時候,他總是得到眾人的支持,所以他身先了。
《老子》第66章云:「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簡書甲組)
因此,遵循道的人要成為領袖,必須言語謙和甘居人民之下;要想做領導,必須把自己的利益置於人民利益之後。
第67章云:「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舍後且先,死矣。」
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捨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
第78章云:「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
所以聖人說:能夠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夠資格領導國家;能夠為了天下的利益而承受災難的人,才夠資格當天下的君王
《老子》與《莊子》所讚賞的領導者的擔當意識,莫過於商湯的故事,關於商湯的擔當意識,在《論語》裡面也有記載。
《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堯說:「嘖嘖!你,舜!上天的曆數命運落在你身上了,公允地把握上天的中道吧!如果四海天下百姓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舜也這樣告誡過禹。商湯說:「我小子履,謹用黑色的公牛,謹明白告訴光明偉大的天帝:有罪的人(夏桀)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僕(夏桀)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承擔。」周朝得天大賜,善於治世的人才很是富足。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又說:「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謹慎制定衡器量器,審定法律制度,修立廢棄的官職,全國的政令就能通行了。復興被滅亡的國家,接續斷絕的族世,提舉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功績,公平就會使百姓心悅誠服。
商湯之際,正是夏桀統治時期。夏桀昏庸無道,殘民以逞,人們意見很大。夏桀說:「我就像太陽一樣?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現代科學認為太陽至少還能存在幾十億年。夏朝人民耐心不足,開始不科學地說道:「太陽啊,你什麼時候能滅亡?我和你一起滅亡!」於是商湯發起了射日革命,在鳴條一役擊潰夏桀軍隊,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人民奮勇支前,感恩戴德。
但是,商湯革命以後,七年大旱,怎麼求雨也不下,那時候的人們相當迷信上天,遇到事情都要占卜問卦,成湯積极參与各種祭祀活動,祈求神靈播撒雨水,解救萬民。當成湯率領眾臣,在桑林設壇祭天之時,主事祭司所提供的卜辭再次出現了如此的文字「當以人祭」,也就是說要把活人在柴火上焚燒,讓他去天上求雨。
眾所周知的是,人祭的方式是過於殘暴的,活人被獻祭給上天,是榮耀的同時,也代表著生命走到了盡頭,以最悲慘的方式。成湯作為開國明君,就必然是愛民如子的好君王,就不會把百姓的生命當作草芥,百姓是無辜的,誰也不想過早的離開人世。成湯便制止祭司說「禱雨本來是為了救百姓,怎能燒死無辜的百姓來求雨呢?這麼大的旱災,必定是上天對我的懲罰,要焚燒人就焚燒我吧!」對於祭司而言,其絕對就是天命,是不可違抗的,可是君王卻說把自己當作祭品,向上天求雨,這種大無畏和捨我其誰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
成湯登上祭壇,虔誠沐浴,把自己洗刷乾淨,坐在柴火上,祈禱說:「如我一人之罪,不可累及萬民;若萬民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擔。」成湯祭祀完畢,就要架起柴堆,舉火自焚,據史料記載:剎那間,大雨傾盆而下,澆濕了柴堆,災難解除了。
此後的周武王也模仿商湯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而此後的帝王也都模仿此二人,凡是遇到大災大難之年,一定要下罪己詔,在天帝面前承認自己的罪過,並願意背負全天下的過錯,請求天帝放過無辜的百姓,自己願意代替百姓受過。
這正是領導者所應該具有的品德,而這種品德如今在慢慢地消解,有這樣一則笑話,說一個百姓問某領導說,有好事的時候,你怎麼第一個沖在前面,領導說:帶領你們。百姓問:看戲的時候你怎麼又到中間了,領導說:深入你們。百姓問:那非典的時候你怎麼又躲在家裡不出來了,領導說:相信你們。如此的領導當然不會與商湯周武的品德並列。


TAG:正道國學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