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羅大倫:類風濕關節炎的調理方法(轉給需要的長輩)

羅大倫:類風濕關節炎的調理方法(轉給需要的長輩)

羅大倫:類風濕關節炎的調理方法(轉給需要的長輩)


文 | 羅大倫 CCTV百家講壇中醫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博士

來源 | 羅大倫頻道

今天和大家聊聊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個病很多老年人都有,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很多老年人生活在農村,有了病痛會忍著,結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痛苦異常。我覺得,做子女的,一定要了解父母的身體,多關心,多問問,找到方法幫助她們,這是真正的孝順!辛苦撫育我們,我們一定要回報給父母幸福!所以,您多了解一些這個病,或許可以有大用處的。

類風濕關節炎這個病,西醫認為病因未明,沒有徹底搞清楚,只是知道它是一個慢性的、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患病的女性明顯多於男性,要多2~3倍,而且多是是年齡大的女性患病,這個病會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而且,患者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比如腎臟、心臟的問題,甚至危及生命。

西醫的病理學發現,此病的病理主要有滑膜襯裡細胞增生、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等。


那麼,這個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有哪些癥狀呢?

首先,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低熱及疲乏感等全身癥狀。然後,會有以下癥狀同時出現:

(1)晨僵:所謂晨僵,就是指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感覺,一般關節炎都有這個癥狀。普通的關節炎時間會比較短,一般在半個小時以內,類風濕往往長一些。

(2)關節的改變:

①一般小關節容易出現問題,比如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發展嚴重了,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這和普通的關節炎是有區別的,一般的關節炎多數是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而類風濕的最初表現,往往就是這些小關節,手腕或者手指開始疼痛,這個區別大家要記住的。

②關節畸形:我們看到很多類風濕患者的手指,都是明顯變形的,這就是此病的特點。此病患者的手足關節往往隨著疾病的發展變形,痛苦異常。

羅大倫:類風濕關節炎的調理方法(轉給需要的長輩)

(3)關節外表現: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所以危害較大,除了關節部分疼痛難忍,還因為它對身體臟腑有很大的危害。這個病會導致人發燒,局部腫脹,同時可能累及心臟,腎臟,呼吸系統等,直至危及生命。所以,曾經有醫學工作者稱此病為「不死的癌症」,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此病最終帶來的危害,是難以想像的。

那麼,如果我們懷疑自己有了這個病,該怎麼確診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去醫院,做個相關檢查,比如類風濕因子的檢查,就可以知道是否是患上類風濕了。這種檢查非常的簡單,但是,多數患者可能都沒有去做。

我曾經遇到很多人問我這樣的問題:「我的媽媽患了風濕了,每天關節疼得睡不著覺,怎麼辦?」我問:「您能確定是類風濕還是風濕嗎?」回答是:「不知道,就是關節疼!」

羅大倫:類風濕關節炎的調理方法(轉給需要的長輩)

我覺得這就是做子女的不稱職了,您要帶母親去檢查,其實非常容易區分出風濕,和類風濕的區別的,要知道這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您要搞清楚。

因為子女沒有醫學知識,老人更沒有,於是,老人只好去買點什麼風濕膏,對付著用,其實,沒有對症,效果哪裡會好呢?

所以,作為子女的,要努力學習醫學知識啊!

西醫對此病的治療,也是很有效的,服用西藥,可以立刻消除疼痛,但是遠期效果不好,往往停葯就開始又疼,所以不可以為憑藉。


那麼,中醫是怎麼看待此病的呢?

中醫對此病分型較多,基本上可以有這麼幾種分法,我姑且給列出來吧:

1.風寒濕痹癥狀:以風、寒、濕三種邪氣為主,導致患者關節冷痛,疼痛較劇,腫脹難消。舌淡,苔白,脈弦緊。

2.風濕熱痹癥狀:以濕熱兩種邪氣為主,與前面的證型相反,這是熱證,患者關節紅腫疼痛,甚則痛不可伸,得冷稍舒,或兼身熱惡風。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3.痰瘀痹絡癥狀:這是正氣不足,導致痰濕瘀血為患,患者關節腫痛日久,漸現強直畸形,屈伸不利,並伴皮下結節,肌削形瘦,神疲面枯,腰膝酸痛,頭暈目花等。舌黯淡。苔薄,脈細或細澀。

4.腎陽虛虧癥狀:久病正氣必虛,患者關節腫大,僵硬冷痛,惡寒,四肢厥冷,腰酸腿軟,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羅大倫:類風濕關節炎的調理方法(轉給需要的長輩)

那麼,有了這些分型,我們治療的效果如何呢?我告訴大家,效果是不理想的,有的時候患者會見效,但是有的旋即複發,有的伸直無效,所以,類風濕是一個非常難治的疾病,算是疑難雜症了。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子,是吉林老中醫史鴻濤先生。


這個方子的主方是這樣的:

生黃芪200g 秦艽20g 防己15g 紅花15g 桃仁15g 青風藤20g 海風藤20g 地龍15g 桂枝15g 牛膝15g 甲珠15g 白芷15g 白鮮皮15g 甘草15g。

此方可隨證加減,以改動方中藥物用量為主,或將藥物稍事變更。熱盛為主,可加漏蘆30g,漏蘆清熱而不傷陰;以寒為主者,可加制附子10g,增強散寒止痛之力;頑痹正虛、關節變形者,可加當歸20g、制附子10g、伸筋草15g,並改甲珠30g,加強溫補穿透之力。

我個人的心得是:這個方子在應用的時候,我一般會去掉防己,加上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如果患者陰虛明顯,則加生地,一般用到30克左右,服藥有上火的癥狀的,加上知母15克。沒有陰虛或者上火的,則不必加。

方子裡面的甲珠,就是穿山甲的鱗片,這個葯一般我很少用,因為穿山甲是很珍貴的動物,但是,如果治療大病,還是可以用的,只是熬藥太可惜,此葯非常昂貴,可以研磨成粉,每次沖服3克。

此方服用,一般一周即可見到明顯效果,堅持服用,遠期效果很好。

這個方子,最大的特點,就是黃芪的用量大,這裡的黃芪,是生黃芪,一般我們用,也就用到三十克左右,但是其實這是很有局限的,要知道,黃芪的力量比較和緩,非大量不足以治病。清代的王清任,在補陽還五湯裡面,甚至要用到一百多克,這是善用黃芪之人。至於黃芪為何可以治療此病,主要原因就是,無論是風寒濕熱什麼邪氣侵襲經絡,其實都是自己的正氣不足,經絡空虛,衛氣羸弱導致,所以,此時可以通絡,可以散寒祛濕,可以清除濕熱,但是,正氣是一定要補足的,這是扶正驅邪的路子,所以《神農本草經》裡面說黃芪:


「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而歷代醫家加以發揚補充,使得黃芪的作用得以彰顯,比如清代黃元御說黃芪:


「清虛和暢,專走經絡,而益衛氣。逆者斂之,陷者發之,郁者運之,阻者通之,是燮理衛氣之要葯,亦即調和營血之上品。」

我們在藥店里,會看到兩種黃芪製品,一種是炙黃芪,一種是生黃芪。炙黃芪藥性偏溫熱,主要是補中;而生黃芪,黃元御認為藥性是涼的,從我們的實踐來看,也確實很少見到吃生黃芪上火之人。生黃芪的作用,則主要是走經絡,走體表,補衛氣,祛除風邪。所以這個方子裡面用的是生黃芪。

這個方子服用的時候,可以請附近的中醫幫助加減,可以先從一百克的生黃芪用起,用兩三副,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再增加到二百克。有的患者反應,服藥後感覺有力量在身體裡面走,脹脹的感覺,這就是氣血開始運行的緣故。

很多疾病,前人已經為我們總結出了很好的方法,希望這些方法不被淹沒才好!

好的,各位親愛的朋友,今天這個類風濕就寫到這裡,記住,這是類風濕,不是風濕,如果區分不清楚,就去醫院做個相關檢查,如果是類風濕,則這篇文章,是可以幫助到大家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雜誌 的精彩文章:

血虛的女人身體差!名醫推薦食療方,大補氣血,比阿膠還好!
秋季女人吃什麼最養顏?6種食物越吃越漂亮,最後一個大補氣血!
一道湯就能緩解老年糖尿病,實用老偏方,在家就能做!
腫瘤專家:為什麼越是好人越容易得癌?為什麼癌症病人越來越年輕
五臟六腑的求救信號,忽視會致命!30歲以上都該知道~

TAG:養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