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在國內大學教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國內大學教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國內大學教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點 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於課程體系和師資的局限,這項課程的發展目前尚不完善。谷振詣教授是國內較早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的教師,現在,他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本科生開設「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課,每年他都會擔任「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師高級培訓班」主講教師之一。下文中,外灘君邀請谷振詣教授,談一談他對批判性思維教育的看法。

文 | 張瑤 編輯丨李臻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在教育領域正在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去年9月,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通過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公布,其中「科學精神」是六大核心素養之一,科學精神的內容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於探究。

近年來,一批海內外學者正積極推進批判性思維在中國教育中的傳播和發展。加拿大籍華人學者董毓、華中科技大學的劉玉教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谷振詣教授和國內的其他同行,共同發起並成立了「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教育研究會」,每年暑期舉辦「全國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教育研討會」和「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師高級培訓班」,至今已舉辦六屆。2016年研究會又增加了基礎教育的全國批判性思維教育研討會和師資培訓,致力於推動中國的批判性思維教育。

在國內大學教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16年第六屆會議 清華大學主樓大廳

谷振詣教授是國內較早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的教師,他除了長期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外,在2004-2009年期間應邀為北京大學元培班和暑期學校開設「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現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本科生講授「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課。除此之外,他也是每年「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師高級培訓班」的主講教師之一。

批判性思維與科學精神有什麼關係?教師從事批判性思維教育需要做出哪些改變?中國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素質如何?外灘君邀請谷振詣教授談一談他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在國內大學教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谷振詣教授

B=外灘教育 G=谷振詣

B:去年9月,教育部頒發「中國學生髮展的核心素養體系」框架,其中「科學精神」是六大核心素養之一。科學精神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您如何評價這裡的「科學精神」?為了培養這種核心素養,您有哪些建議?

G:我國從「五·四運動」就倡導科學精神,快100年了,我們的國民包括學生依然缺乏這個核心素養,錢學森當年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要想改變缺乏這個核心素養的問題,我建議把批判性思維的習性和技能作為國民教育培養的戰略目標,把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和技術貫徹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因為沒有批判的理性精神,就不會有真正的科學精神。

馬克思主義追求反思、批判和繼承,這個追求是批判性思維的理論來源之一。

反思必須是批判性的,否則極易陷入美好的回憶或無聊的孤芳自賞。批判必須以公認的標準做出準確、公正的裁判,否則極易陷入憤怒的謾罵或輕浮的吹捧。

批判以查找弱點和缺陷為已任,但它並不以此為目的,而是以尋求自我改變、自我校正和自我完善為目的。鄧小平堅持「包產到戶」的觀念,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另一個「一國兩制」的觀念保持了港澳的繁榮和穩定。鄧小平在治國理政、改革開放方面,為我們尋求自我改變和自我完善做出了典範。

自我完善以看到自己的弱點和缺陷為前提,因而查找弱點和缺陷是完善自我的必經之路。能看準別人或其他社會與文化中的弱點和缺陷是機智,能看準自己或本族社會與文化中的弱點和缺陷是聰明,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公正的批判是自我更新、繼承發展的正能量,不正當的批判是毀壞文明和教育的惡勢力。

只有將批判性思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中,經過長期的發展,才能使我們的國民和學生逐步擺脫以下矛盾和糟糕的處境。

我們為什麼崇尚說理,卻疏於論證?

我們為什麼崇尚自知,卻處處護短?

我們為什麼崇尚科學,卻不尊重理性?

我們為什麼崇尚創新,卻湮滅思維個體的活性?

我們為什麼渴望公正,卻不遺餘力地儲蓄人情?

……

知識能保證獨立思考和創新嗎?

缺乏理性監護的情感和願望會怎樣?

權威式、敬畏式的教育能培養出什麼樣的人?

追求不朽、成名、做官的求學觀會造就怎樣的人?

若在理性上不能知行合一,能在德行上知行合一嗎?

……

在國內大學教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谷振詣參加2011年第一屆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

B:教好批判性思維,您認為教師需要做出哪些改變?

G:教好批判性思維需要完成以下四個轉變:

首先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從傳授系統的知識,轉變為進行系統的思維訓練;

其次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傳授知識的教師,轉變為訓練思維技能的教練;

接著是教學方法的轉變,從知識灌輸式教學法,轉變為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

最後是考試內容的轉變,從檢測掌握知識的知識型考試,轉變為檢測思維能力的能力型考試。

需要強調的是,這四個改變提高了對掌握知識的要求,要求師生將現存的知識變成創造新知識的資源,而不是只停留在對知識的掌握上。

B: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改變?

G:因為這四個改變帶來的是教育模式的根本改變。

牛津大學哲學系教授賴爾把以掌握知識為核心的傳統教育模式稱為「練習式教育」,把轉變後以訓練人的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模式稱為「訓練式教育」。

練習式教育就像士兵練習走正步那樣,按著一個標準的步子反覆練習,直到練成習慣性或自動的動作為止,然後,再練習下一個標準動作。

題海戰術就是如此,刷完一個類型題,再刷下一個類型。日常上課也是如此,課前到「學而思」(應試教育輔導學校)先學一遍,課上聽老師講一遍,考前再回「學而思」強化一遍,直到在考場上衝刺出一個好成績為止。

訓練式教育則不同,它雖然也包括大量單純的練習,還包括通過批判和實例,刺激學生自己下判斷,像訓練士兵成為好射手那樣,除了自動反應外,每次射擊他必須根據地形、風力、距離等因素仔細思索著所做之事,他是憑某種技能和判斷來射擊的,假如他犯了一個錯誤,就會儘力避免重犯它;假如他發現了一種更有效的射擊方法,就會繼續使用和不斷改進它。反覆練習取消了智力,而訓練卻發展了智力。

可以這樣說,教育模式的轉變就是從教學生練習走正步的教育模式,轉向訓練學生成為好射手的教育模式。

B:從您任教的多所學校來看,中國大學生的思維素質怎麼樣?

G:只能憑我所教過的學生(北大元培班、清華經管學院的學生除外,他們本身就是出類拔萃的)而言,絕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基本功較弱,不怎麼會幹腦力勞動的活,比如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質量普遍較差,「批判性思維」課程的結業測試分數較低,辯論賽時愛辯論而疏於分析和推理、好煽情而疏於嚴謹的論證、善調侃而疏於合理的回應等。

B:在您的課程開設後,學生在思維上有什麼樣的變化?

G:這個很難說,因為我沒有對學生進行課前課後的測量比較。不過根據經驗和推測,如果你教給學生一些有訓練價值的批判性思維方法,比如謬誤分析、最佳解釋推理、「正反正」寫作方法等,聰明上進的學生會不斷運用這些方法進行自我訓練,那一定會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比如批判性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在清華有這樣一個例子,清華經管學院大二的本科生孫躍家,在《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年第5期發表了一篇文章——「考文垂事件」中的道德推理。這篇文章是她選修我講授的「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課程的作業。如果她沒修習這門課,她可能不會在這個階段寫出這樣高質量的文章。

B:您覺得國內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師資怎麼樣?

G:國內的批判性思維教育剛起步,目前只是民間極少數教師的個人行為,你想那師資狀況又能怎麼樣呢?據我所知,有許多名校想開設批判性思維或相關課程,在國內幾乎聘請不到滿意的教師。

我近幾年從研討會和師資培訓的觀摩課上了解到,由於這些老師大都是初入門的老師,他們可能按著自己所認為的批判性思維進行教學,這就會帶來一些偏差。

最讓人擔心的偏差就是他們把「批判性思維課」講成了知識傳播課,講授有關批判性思維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知識,而不是用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和技術進行閱讀、寫作或學術探究方面的思維訓練。批判性閱讀可以鍛煉人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批判性寫作則鍛煉人的辨別力和判斷力。

不過,他們能有改造傳統教學方式的勇氣和努力就值得表揚,至於教學方法和質量則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提高。

對已經開設或準備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的教師,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職業精神。有職業精神的教師不會趕時髦、不會為追求個人名利而教書、不會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敢於進行自我改造,會知難而進,會不辭辛苦,會不斷地努力學習,那就能教好批判性思維的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