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吃,一件中國人眼中的頭等大事

吃,一件中國人眼中的頭等大事

對一個感官和心智正常的地球人而言,「吃」,一定可以成為喜愛中國的理由,因為中國的「吃」可以喚起一個不遲鈍的人的所有感官系統的衝動,並反饋到心智。

中國人愛吃,會吃,敢吃,學吃,食材種類之多,食物做法之繁,飲食形式之豐,色、香、味、形、器、意、史、養之淵源考究,不但博大精深,而且兼收並蓄、與時俱進。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中國人的思維發散能力,吃得多,刺激全面,吸收全面,頭腦才能想得多啊!

況且,現代醫學也告訴我們:胃是人的第二大腦。所以這個「腦袋」中的活動,當然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考。

據說一位法國學者在研究了中國文化多年後,對他的中國同行興奮地說:

我終於明白了中國文化其實就是吃的文化……

工作叫「飯碗」,受人歡迎叫「吃香」,被人嫉妒叫「吃醋」,壓力增加叫「吃緊」,負擔太重「吃不消」,猶豫不決「吃不準」,自私自利「吃獨食」,花費積蓄「吃老本」,非禮女性「吃豆腐」……

態度惡劣是「吃了火藥」,態度堅定是「吃了秤砣」,沒人理會是「吃閉門羹」,辦事不力是「吃乾飯的」,有苦難言是「吃啞巴虧」,官場受寵是「吃透精神」……

吃,一件中國人眼中的頭等大事

領導教訓部下:幹什麼吃的?

師傅教訓徒弟:一招先,吃遍天!

膽大嚇唬膽小:吃不了,兜著走!

食色性也,所以中國男人說秀色可餐,歸根到底還是吃。

看著外國人如此全方位研究中國字「吃」,還真的有點兒「吃飽了撐的」!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重視吃,於是能否供人吃,也成為國人衡量事物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

譬如,《新華字典》算是給中國孩子認知世界的啟蒙工具,那裡面是怎樣定義和解釋動物的呢?我手邊正好有本2005年的《新華字典》第10版,有目的地翻一翻,果然有些驚嘆:

357頁,牛:肉和奶可吃。

556頁,羊:肉和乳供食用。

634頁,豬:肉可食。

585頁,魚:大部分可供食用或製造魚膠。

如此地定義動物,讓孩子們又如何從小確立「動物和人和諧共處」的意識呢?

多少有點慰藉的是,雞、鴨、鵝、兔、狗、蟹、貝等字條,沒有「可吃」之類的注釋。但蝦就很不幸了,注釋里也寫明可以吃,泥鰍的「鰍」也沒逃過。

吃,一件中國人眼中的頭等大事

至於「鮑」「鱸」這兩個字,字的定義居然是:肉味鮮美。瞧瞧,這是從小培養吃海鮮的需求,還是吊孩子們的胃口呢?有句成語「好心當成驢肝肺」,其實那可是好吃的菜。老南京人應該知道,民國時期的南京就有一道名菜:五香驢肝肺,很好吃的,還有句廣告語:吃了驢肝肺,能活一百歲!

從某種意義上講,吃什麼和怎麼吃,會比較多地影響一個民族的體格和性格。

先說點沉重的,中國人是世界上胃癌發病率最高的民族,多少跟咱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大多數人窮了兩三百年,早已有了吃剩飯剩菜的家傳「好習慣」,不少偉大的父親從做丈夫時就開始擔任家裡的「剩飯桶」角色了,剩的一鍋端,倒下得更早點兒。好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剩下的蔬菜倒掉不過夜了。

中國人吃,求省的窮人或是求味的富人,都喜歡腌臘、醬菜、小菜,諸如鹹肉鹹蛋、榨菜泡菜、雪菜漬菜、豆豉豆腐乳,還有什麼老壇酸菜牛肉麵、腌制的雞鴨魚,那得有多少亞硝酸鹽啊,越吃越愛吃,甚至天天少不了,焉能不害腸胃?排在世界胃癌前三名的國家還有韓國、日本,和中國同類菜肴特色果然相近。

在咱中國,食材最雜,最能在吃上考究又什麼都敢吃的,要數廣東人。廣東菜里葷的很多,愛吃各種動物的肉,所以他們的膽子夠大,近代以來,關鍵時刻總是「為天下先」,所以錢鍾書先生說的「三個半中國人」里,第一個衝出來的就是廣東人。

廣東菜相比起精軟素雅的江浙菜,使人不禁聯想到廣東人和江浙人的性格之異,很可以作些發揮的。於是,做文人的、做官比較成功的,當然是江浙人了。

吃,一件中國人眼中的頭等大事

四川人、湖南人愛辣,性格自然弱不了。一位吃麻辣的四川人,大膽地選擇廣東作為改革試驗區,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讓其他廣大區域的中國人發現了,原來還有那麼多可吃的、可做的。南風北漸,連粵語都成了財富的感官標誌。想想,當年若是把經濟特區首先設置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山東,譬如青島和煙台,呵呵會這麼快、這麼強嗎?

據說會吃的人更聰明,還是聰明的人更愛吃,其因果關係大概也和「雞與蛋」一樣。但隨便翻些書,就隨處可見名人與吃的典故軼事,當然中國人最多這方面的記載,古書和現代傳媒都對此津津樂道。

史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知道是誰,無名,可第一個品嘗鱟、蚝、蒲魚等潮州海味的韓愈,可是大大的千古名人,要說鱟的樣子可比螃蟹可怕多了!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河南人真夠膽大,吃完了還寫下《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原來韓老師說的是,吃下這些怪物才合乎人情啊!所以我提醒自己:今後再吃一些模樣可怕的葷菜時,一定會多默讀兩遍《師說》。

甭管什麼吃的,只要據說有個名人愛吃,那故事傳起來就大大提高了身價。火爆的電視連續劇《步步驚心》,歷史學家們吐槽,茶葉商們關注的則是四阿哥喜歡太平猴魁,八阿哥喜歡日鑄雪芽,九阿哥喜歡明前龍井,對他們的產品促銷很有用。

我嘛,竟有幸和四阿哥同好,惶恐惶恐!

民國四大權臣,也是四大書法家,也是四大美食家:吳稚暉的古篆,重情趣蘇菜;胡漢民的漢隸,喜粵菜;譚延闓的行楷,好魚翅;于右任的草書,偏好民間特色菜肴。看來,吃的藝術,書法的藝術,為官的藝術,乃是相通的。

當然其中最長壽的要數吳稚暉,享年88歲,最喜歡「鯽魚燒莧菜」「紅燒蘿蔔」,看來簡樸而重情趣的蘇菜,最養人心啊!

吃,一件中國人眼中的頭等大事

八十年前,國民黨元老陳果夫創造了「天下第一菜」,混合番茄、鍋巴、蝦仁和神仙雞,以雞蝦之鮮、番茄之色、鍋巴之香,實現上口、色美、聞香、音和四德俱全,還當場揮毫,寫下七言十四句的《天下第一菜頌》:……勇能赴敵屈能伸,因物尤可長志氣,我今鄭重作宣傳,每飯不忘願同嗜。

雖然這菜後來還有「平地一聲雷」「轟炸東京」之類的響名號,可這菜的耗費,實在是讓當時的平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直到今天,物質極其豐富,普通的南京人經常可以吃到這道所謂「民國公館菜」了,然而心情已大不同。

吃不同,當然顯現人的差別,首先是人情的差別,情深吃肚子,情淺吃面子。非要請你吃昂貴菜的,不如非要請你喝好酒的;非要請你吃豪華酒店的,不如請你吃特味小館的。

吃,還有學問的差別,外國人只吃胸脯肉大腿肉,不吃雞爪鴨脖子之類,恰恰這些部位是運動最多的部位,是活肉。

類似的是美國人吃西洋參,是不要根須的,殊不知根須部位的人蔘皂甙的含量反而高。很多中國人能做出非常正宗的西餐西菜,對中餐廚師們更不在話下,可很少有外國人、外國廚師能把中國菜做好的,譬如紅燒肉、燉菜核……

過分於「吃」的人,也一定是性情過分的人,是行事過分的人。溥儀在《我的前半生》書中回憶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有75人專為皇帝做飯,難怪皇帝們都不大正常。現代社會也常常爆出幾十萬的奢侈宴席,那都不是常人常事,不值一提。但時常考究點飲食,時常體驗點美味,時常感受點美好,確實是作為中國人性格健全的標誌之一,當然還有對於人的智慧的啟發,治大國若烹小鮮嘛。

吃,一件中國人眼中的頭等大事

考究吃的人,感官格外敏感,觀察力強,善於發現細節美,藝術當然發達,譬如西餐之都法國、義大利,工業設計也非常的棒。傳說,第一個義大利比薩餅,是公元13世紀,馬可·波羅在中國住了17年後回到義大利,因日夜思念咱們的「蔥油餅」美味,而強迫那不勒斯的一位廚師湊合做出來的。至於法國人的奢侈吃,能細節到用貝殼、黃金和象牙製成的小勺,舀「裏海珍珠」Beluga(鱘魚魚子醬)。德國人嘛,呵呵,就不說啦。

說到西方飲食,我最喜歡的是甜點,一來糖的甜味能讓人的情緒好、樂觀(好像愛吃鹹的人相對內向、悲觀),二來喜歡大杏仁,那可是對身體健康很好的。世界上好吃的蛋糕等甜點,英國的甜蛋糕,法蘭西的奶油蛋糕,德國的沙哈蛋糕,義大利的脆餅,都會有大杏仁的身影。

與時俱進,吃洋餐很正常,也很方便,但我比較難以理解有些人竟那樣的陶醉和讚美,即使他們的車輪是米其林輪胎。

米其林星級餐廳,菜單也不過二三十道而已,這和中國餐館動輒百來道菜肴沒法比,人家講究穩定,原料、方法、形式、預訂程式都一致,是「能吃什麼」;而中國的大廚哪個不會即興發揮?是「想吃什麼」。

人是活的,幹嗎菜肴要那麼死?

飲食習慣可能是人最難改變的行為習慣,經常出差在賓館吃自助早餐,豐盛得琳琅滿目,發現真正洋人的餐盤裡,食材品種比較少,端一盤子品類豐富的食物的,常常是中國人。而哪怕是那些滿口吐洋文的華人面孔們,盤子里也是單調的麵包和培根,黃油三明治之類,那是他們在國外養成的習慣。

外國人對吃食的科學化刻板,使得不少東南亞餐廳即使高檔到米其林星級也常虧損,畢竟這裡有大片的中餐地盤。2012年6月開始,央視二套的《廚王爭霸中法頂級廚藝大賽》節目里,我們看到了外國大廚們比創意、比應變、比智慧,是要明顯弱於中國廚師的。而各國美食的那些烹飪方法,模仿嫁接後早已成了中餐的新款新味,市井之間的中國百姓家裡,蒸煎出的西菜、烘焙出的西點超越洋正牌的,多了去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問

吃,一件中國人眼中的頭等大事

書名:中國人情(珍藏版)

作者:萬鈞, 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50.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自游澳門: 美食大比拼
和服是怎麼來的?

TAG:書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