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為什麼六下江南

康熙為什麼六下江南

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是清王朝人關以後的第二任皇帝。

八歲登基,十六歲親政,熟諳文韜武略,具有遠見卓識,擒鰲拜、平三藩、平定葛爾丹叛亂,政績斐然。在其統治時期,曾經六次下江南,而這一舉動也給世人留下了頗為神秘的故事。

金庸小說《鹿鼎記》中就講到了一代帝王康熙與青樓小子韋小寶之間的惺惺相惜、相互扶持的故事。然而生性不安的韋小寶終還是過不了官場生活,辭官之後就到江南生活去了。於是人們就開始想像,康熙六次下江南是不是去找韋小寶?不得不說,這樣的想法是沒有歷史依據的。韋小寶本是小說中塑造出來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原型。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康熙六下江南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實,康熙六下江南的目的是為了治河、導淮、濟運。然而現在的一些小說、影視,為了更加娛樂性,鋪陳渲染,將史實塗抹得似是而非。

早在康熙執政初年,對河務就很關注並有相當的研究。康熙初年黃河下游到處決口,水禍連連。接連而來的水患,引起了康熙的高度重視。康熙曾在太和殿以治河為策論試題,測試天下貢士。在平定「三藩」國家財政仍然比較困難時,康熙帝還是下決心對黃河、淮河進行全面的治理。

三藩平定、台灣統一之後,康熙便將河務視為首要任務。雖然治河的官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淮、揚水災並未明顯好轉。康熙擔心官員們沒有認真行事,於是在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下江南,不遠萬里,親閱河工,幸臨清江府、淮安府、江寧等地。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第二次南下,到過清河縣,在回京途中率領隨行的大臣一起視察了高家堰一帶的堤岸閘壩。

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間,由於平定葛爾丹的叛亂之事,河工人事變更頻繁,河工也日趨敗壞。於是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到過揚州、蘇州、杭州、江寧等地方。康熙視察黃河南岸歸仁堤、高家堰等處堤工,頒布了《修浚清口詔》、《巡視河湖酌定應辦工程詔》,具體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深浚河身、築挑水壩、開陶庄引河、浚直河道和拆除攔黃壩。這一新的治河方略,在第二年由新任河道總督張鵬翮開始貫徹實施。到四十年底,其他各項工程也陸續完成。第二年夏天,黃河又發生了特大洪害,各項工程都經受住了洪水的考驗。不得不說,這是康熙帝的功勞。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以河工即將告成,進行第四次南巡,到過揚州、鎮江、蘇杭、杭州、江寧等地。他乘船到達清口,查閱天妃閘、御壩,還親自觀看陶庄引河,閱視減水壩、鮑家營、中河口等地方,對河道總督張鵬翮及在河各官親加以獎勵。

康熙四十四年初,康熙帝認為,雖然河工已經告成,但是仍然需要察驗形勢,籌劃善後之規,於是第五次南巡又開始了。康熙帝乘船到揚州城北高橋,對河道總督張鵬翮說道「河工已經告成,善後方略更為要緊。朕今親臨閱視,修建天妃閘,甚當」。可見,康熙對於河工一事是非常上心的。

然而幾個月後,河工又出了問題。黃、淮再次發生多年未有的暴漲,造成古溝塘、韓家莊、清水溝幾處堤岸衝決,發生水災。康熙帝聞訊十分生氣,立即降旨「今春朕欲親視高家堰」。於是康熙與臣子商議新的治河方案——溜淮套方案。康熙帝對溜淮套工程十分之不放心,覺得這麼大的工程,若是有什麼閃失,勞民傷財,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

康熙六下江南,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東南地區社會和民生的疾苦,每次都很儉樸,且多數情況下是微服私訪,沒有驚動更沒有騷擾地方百姓。而他的孫子乾隆帝也進行過六次南巡,聲言他的目的和祖父一樣,其實恰恰相反。乾隆帝在江南遊山玩水,耗用了大量民脂民膏,他的目的與作用怎能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相提並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只有程序員才懂的幽默:程序員最討厭康熙的哪個兒子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