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洞庭路

民國前,自南門弔橋至西門岳陽樓,中間為黃土嶺阻隔。1931年1月岳陽縣各界與駐軍籌措銀洋5000塊,將嶺挖低,改建為街道,並命名為洞庭路,長約600多米。1958年將路擴寬至15-18米,坡度下降兩米多,此後又多次整修。街北有素有湘北學府的岳陽一中,街西有聞名中外的岳陽樓。1964年,洞庭路向南北兩邊延伸,向南直至南津港木材公司大門前,向北延伸至北門渡口,統稱為洞庭路,此段路是當時岳陽縣城的一條最主要和最繁華的街道。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1/18

●街河口街

位於南正街十字路口西,因其西街口與洞庭湖相連,而郡人俗稱湖為河,故將此處稱為街河口,意即街口與河相連的地方。久之,街河口也就成為街的名稱。街分上下街,全長110多米,寬6米。成於宋元時期,自古以來,街河口還是當時岳陽的主要貿易碼頭。街兩邊商店密布,曾經是岳陽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2/18

●巴陵西路

此路原名汴河園。明洪武四年(1371),大將軍徐達重修岳州城牆,並開掘護城河,以護衛城池。護城河自北門九華山起,繞東南至岳州城南門弔橋下。岳陽俚語稱繞城而過為便(伴)城而過,故護城河被稱為便河,後被改稱汴河。乾隆年間,護城河乾涸淤塞,被闢為岳州府學義田。民國後被闢為菜園,故被稱為汴河園。1982年汴河園弔橋段被填平建成巴陵西路,長617米,寬35米。路北一段建成仿古建築的廟前街集貿市場。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3/18

●梅溪橋街

明朝時,在竹蔭街與觀音閣街南面有條直街,叫穆家塘街,街旁有條小溪,流入太子廟外南湖。溪寬丈余,兩邊行人來往不便。住在此街的楊梅溪老人捐資在溪上修建一座石橋。人們為紀念他,便將此橋命名為梅溪橋。後來穆家塘街向南延伸至今鐵路洞口處,人們便將此街改稱為梅溪橋街,長354米,寬5米。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4/18

●天岳山街

街因天岳山而得名。天岳山是古時岳州城南門外最高的山,從洞庭湖中遠眺天岳山,雲霧繚繞,峰高接天。古時,稱高大的山為「岳」,故此山被稱為天岳山。後因山的主體部分崩塌於洞庭湖中,僅余東南小部分山坡。明初,山北坡被擴建為天岳山街,那時天岳山街又被稱為前街與后街,前街即為今天岳山街,長100多米,寬7米。街的東南面曾建有岳陽最早的電影院,名叫岳陽縣東方紅電影院,成立岳陽市後改名為天岳山電影院。

5/18

●洞庭廟巷

洞庭廟巷在萬壽宮巷南,長170多米。靠湖邊未建房屋,僅東面向湖處建有一長溜房屋,實際上也是條半邊街,因面向洞庭湖,故人們又稱其為洞庭巷,巷因洞庭廟得名。洞庭廟古建,祀奉洞庭龍王。明清時,洞庭廟又是衡寶會館、辰州會館所在地,也是魚行(洞庭會)與水運(三聖宮會)兩個行會所在地,蘊含著豐富的會館文化。

6/18

●魯班巷

在乾明寺街南,巷因魯班廟而得名,建於清初,是當時城區泥木工人居住的地方,建有其行業祖師魯班廟。每逢農曆六月十三日,都要在此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祭奠魯班先師。20世60年代,因修建工廠,此巷被拆除,僅余小部分房屋。2001年,修集貿市場與商品房時,餘下房屋也被拆除,但小巷形態依舊留存。

7/18

●印山巷

因印山而得名。相傳乾隆皇帝來岳州時,在全妃巷(今先鋒路)喝醉酒後,欲抄近路至乾明寺,乃從此巷登山越嶺,不慎將個人金印掉于山上,故郡人將此山稱為印山。清時尚未成巷。民國時期,一些飲食業攤販與菜農居住此地,後逐漸形成小巷,巷成S形,長400多米,寬3米。巷內建有一所旭日小學。以旭日小學為界,1954年岳陽鐵路地區在山南新修一片家屬區,故被稱為新印山。山北仍為荒山菜地,被稱為老印山,60年代後也建成新的街巷。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8/18

●塔前街

明初,天岳山街以南至全妃巷口,逐漸形成街道,因在此街以西,建有一大一小兩座磚塔,故人們將二塔之前的這條街稱為塔前街,街長320多米,寬5米。後來人們又將其分為大、小塔前街。大塔前街即慈氏塔前的那段街道,自乾明寺路口至全妃巷路口;小塔前街即今羊叉街,因此段街道與天岳山及油榨嶺巷形成三岔路口狀,似羊角叉,故又稱羊叉(岔)街。清末時,在街東曾建有美國教會開辦的普濟醫院(建國後為岳陽縣人民醫院,今市二醫院老院)與基督教堂。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9/18

●芋頭田街

古時,此處為一片種有芋頭的水田。清末,在連接梅溪橋街處建有房屋,形成30多米長的街道,故人稱芋頭田街。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種芋頭的水田與池塘被填平,建設成為新的街道,全長140米,寬5米。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10/18

●乾明寺巷

因乾明寺而得名。乾明寺為佛教寺廟,五代時建,又名乾元寺。明初,在寺西建有巴陵縣學,稱縣學宮。因寺廟與縣學的興建,來往香客與童生絡繹不絕。一些販賣小吃與紙錢香火的攤販來此叫賣,並在此築屋居住,逐漸形成街巷,初名南官街,後改名乾明寺街,今稱乾坤明寺巷,長435米,寬6米。街南建有美國教會辦的貞信女中(今岳陽市三中)。

11/18

●三教坊巷

古巷名。明初,巷內設有從事禮樂的教坊,並設有教坊司。那時,此巷有三個出口,西南出口正對乾明寺街,西北出口正對玉清觀街口,另一出口正對舊縣前街(今竹蔭街),故名三教坊。明弘治年間,在面對乾明寺街道的巷口處建有一石碑坊,為崇尚教育,時任知府吳節遂將此牌坊命名為崇教坊,巷也改名為崇教坊巷。但後人仍習慣將其稱為三教坊巷,巷長140米,寬3米。

12/18

●炮台山路

炮台山原為一小山嶺,清康熙十三年(1674),藩王吳三桂部將吳應麒攻佔岳州城,曾在金鶚山與此山設炮台,架設大炮,與駐守鳳凰山(今北港附近)的清軍展開激烈的炮戰,故此山被稱為炮台山。1964年中共岳陽地委與專署機關遷來此處,後逐漸形成街巷,故被命名為炮台山路,長263米,寬11米。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13/18

●東茅嶺路

東茅嶺古時為荒山野嶺,因嶺上長滿了茅草,又因其位於古城以東,故名東茅嶺。1964年岳陽地委、專署機關遷來此處的炮台山後,其他地直機關、學校、醫院、書店、影劇院陸續建成,此處也建成一條東西走向的大道,取名岳東路,後改名東茅嶺路。西自德勝南路起,東至五里牌轉盤止,全長1052米,寬35米。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14/18

●螺絲港巷

螺絲港原是南湖的一個港灣,形似喇叭狀,湖水由南至北一直頂托至東茅嶺下。因港灣布滿釘螺,故名螺絲港。原來南北向的小港今已建設成德勝南路。而在立交橋東北方向的那條東西走向的小巷則被命名為螺絲港巷,長300多米,寬4米。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15/18

●玉清觀巷

古時,此處設有道教寺廟玉清觀,清末民初時形成街巷,遂名玉清觀巷,長76米,寬3米。現為一居民小區。巷內靠乾明寺街處有一古井,名玉清觀井,是城區現存的四口古井之一。民國初期,城區商學界曾將巷內的天王廟改為戲園,供巴陵戲班演出,戲班與戲園均取名為「岳陽商辦岳舞台」。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16/18

●大鄢家沖巷

古巷名,清《光緒巴陵縣誌》即岳陽縣誌城池卷載有此巷。巷長223米,寬6米。1921年12月,毛澤東來岳陽,在巷口與呂仙亭街交匯的岳陽車站鐵路工人居住的「廣東大院」,發展了岳陽縣城最早的共產黨員陸漢湖。翌年8月,毛澤東派郭亮來岳州領導工人運動,在廣東大院的下方創辦了岳州車站工人文化補習夜校。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17/18

德勝路

上世紀60年代初,此地為岳陽縣五里公社德勝大隊地域,因在東茅嶺以北有村名德勝門,故路被命名為德勝路。20世紀60年代後期,先修建北段路面,北自京廣鐵路橋洞處起,南至東茅嶺路,長240米,寬8米。80年代後,又修建南段路面,命名為南路,長600米,寬24米。90年代後,兩段路統稱為德勝路,北段改為德勝北路,南段改為德勝南路,路面也加以擴寬。

長街記憶丨老岳陽的印記,每條老街巷的來歷

18/18

本文資料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