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上天給男人、女人各一個奇穴!秋天灸好它,過好這一年!
| 點擊上方藍字或長按右邊二維碼加關注 |
立秋後就進入秋天,秋天氣溫逐漸下降,天氣開始慢慢乾燥,皮膚逐漸緻密,陽氣開始藏於體內。
艾,純陽之物,可補陽氣,季節轉換時艾灸可顯著增強身體陽氣,更重要的是能將夏天的陰寒濕邪氣竭力的驅趕外散,所以秋季要注意艾灸這幾個穴位。
男人艾灸奇穴—
腎俞
固本補腎的養生秘術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時入秋季,又是人們進補的季節,這時候,男性朋友可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體了,秋季可是男人病多發的高峰期。每年秋天,多種影響男性功能障礙的疾病會出現「入秋現象」,有不少患有男性功能障礙、前列腺增生、急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的男士會出現癥狀反覆或加重的情況。
精補「腎俞穴」——固本還陽
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指寬)。腎,腎臟也;俞,輸也。腎俞意指腎臟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腎俞穴是與男性健康較為密切的一個穴位。一些男性因為腰部外傷,而影響到性功能和生育能力,因為腰部有很多交感神纖和副交感神經,一旦出現勞損或受傷,疼痛感都可能阻礙男性過性生活。艾灸腎俞穴可以益腎納氣、填精補髓、強腰健脊。
女人艾灸奇穴—
三陰交
成就女人不老神話
秋季不同於夏季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氣溫下降,天氣變幻莫測,且早晚溫差大,成為秋季女性生物鐘紊亂、面黃衰老的主要根源之一。
秋季人體抵抗力相對下降,對於原本就有婦科疾病的患者而言,秋季也成為婦科病高複發時節。
古代女人保養子宮之術
古代妃子為了容顏永駐,每天每天晚上酉時開始艾灸子宮,腎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每條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鐘左右,氣血暢通,就會面色紅潤白裡透紅,睡眠踏實,皮膚和肌肉不垮,保養子宮和卵巢。以慰帝王,長受恩寵。
精補「三陰交」——延緩衰老
三陰交位於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三陰,足三陰經也。交,交會也。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於此,故名三陰交穴。
三陰交對於婦症甚有療效,舉凡經期不順,白帶,月經過多,過少,經前綜合症,更年期綜合症等,皆可治療;此穴又是脾、肝、腎三條經絡交會之處,因此應用廣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
每天艾灸三陰交15分鐘,就能調理月經,祛斑、祛痘、去皺。
老人灸奇穴—
足三里
延年益壽的長壽之道
「一場秋雨一場寒,三場秋雨要穿棉」,深秋時節不時有寒流侵襲,寒邪易致老人氣血運行不暢,從而誘發中風、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及時保暖,以防疾病發作。
藥王孫思邈的120
歲長壽之道
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活了120多歲(民間還有其他說法),被人們稱為「藥王」。他從小體弱多病,因此立志學醫。到中年以後,孫思邈開始經常用艾火「遍身燒」,而灸得最多的穴位,就是位於小腿上的足三里穴。孫思邈長年累月地使用艾灸足三里的方法進行養生,90多歲仍能「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年過百歲仍能著書立說。
「
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古人用灸法來治療疾病的記載很多,灸的作用不但能治病,而且對人體有突出的保健作用。過去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幹」的名言,意思是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就要經常灸足三里穴。
《千金方》記載「灸五百壯,少亦灸一二百壯」。灸之可使身體陰陽平衡,收到祛病延年之效,即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謂。中老年朋友身體陽氣越來越弱,秋季風寒濕邪入濕,更應堅持艾灸,雖不一定能活到孫思邈的年紀,但絕對可以延年益壽。
購買艾條艾炙盒等艾炙用具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昨日分享:
【美容】用艾灸提高你的「顏值」
【婦科】宮頸炎幾年不愈,艾灸一個半月後痊癒!
【祛濕】吳大真:艾灸補陽氣 排濕毒,這樣用最好!
更多疾病治療方法請關注公眾號點擊疾病查找,不定期更新
新手必讀、
排病反應
、
3000
種疾病取穴、穴位查詢
、
視頻學習
、
獨穴炙法
、
艾灰、
配穴全集
、
取穴處方
艾炙保健、冬病夏治、三伏養生
?
男女科
腺肌症
、
月子病
、閉經
、
月經不調
、
痛經、婦科病
巧克力囊腫
、
多囊卵巢
、
子宮肌瘤、
早衰
、
輸卵管
男不育、
白帶
、乳腺疾病、備孕、卵巢保養
、
宮寒
升下垂臉
、
祛痘
、
黃褐斑
、
美容
、
臀部排毒
、
不孕
卵巢囊腫
、
陽瘺
、
早泄、
前列腺、
毛囊炎
子宮內膜異位
?
其他疾病
失眠
、
鼻炎
、
感冒
、
風疹
、
落枕
、
關節炎
、
禽流感
痛風
、
祛濕
、
腰間盤突出
、
神經痛
、
強直性脊柱炎
牙痛
、
過敏、
腰腿疼痛
、
小兒艾炙
、
扁桃體
、
咳嗽
帶狀皰疹
、
老人艾炙
、
白髮變黑、
老花眼
、
富貴包
手麻
、
腫瘤
、
自汗
、
體虛
、
耳病
、
甲狀腺
、
高血壓
咽喉疾病
、
頸椎痛
、
胃下垂、胃寒、胃炎、結腸炎
胃潰瘍、脾胃虛寒、
腰疼
、
腺樣體肥大、
氣血不足
濕疹
、
舒肝解郁
、
退燒
、
癌症
、
白癜風、
靜脈曲張
盜汗
、
腦梗
、
撞傷
、、
腎陽虛
、
骨質增生
、
節氣炙
化痰
、
中風
、
糖尿病
、
高血脂
、、
三伏養生
、
腳氣
頸椎病
、
消炎
、
皮膚癢
、
咽炎、
陰虛
、
浮腫
、
偏癱
骨刺
、
心悸
、
水腫
、
高血糖、
尿失禁
、
鼻竇炎
防寒
艾炙療法
長蛇灸
、
核桃灸
、黃豆灸、
隔姜灸
、
威靈仙炙
隔物炙
、
火柴灸、
督脈炙
、
隔蒜炙
、
蓖麻仁炙
葯捻炙
、
隔鹽炙、
桑枝炙
、
桃枝炙
、
白芥子炙
鼠糞炙
、
燈火炙、
葯錠炙
、
藥線炙
、吳茱萸炙
敷藥炙
、
毛莨炙
、
斑蝥炙
、
甘遂炙
、
巴豆霜炙
蠟炙
、
隔附子餅炙
、
水炙
、
冷炙
、
旱蓮草炙
⊙版權聲明:文章及圖片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免責聲明:本平台偏方和中醫食療、經絡養生知識僅為分享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或使用


※【保健】一語道破艾灸的天機,不艾灸真的虧大了!
※【祛濕】吳大真:艾灸補陽氣 排濕毒,這樣用最好!
※【婦科】宮頸炎幾年不愈,艾灸一個半月後痊癒!
TAG:經絡艾炙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