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學會高效閱讀,可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技能

學會高效閱讀,可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技能

今日話題

推薦你的枕邊書

推薦一本你喜歡的枕邊書,在文章下方「寫留言」的位置告訴我們所推薦書的名稱和推薦理由,你就有可能獲得下文中我們推薦的這本書——《如何高效閱讀》

以上位置是寫留言滴

留言的同時不要忘記在後台將你的收貨地址告訴in寶。

以上位置是寫地址滴

贈書獲取方式:留言獲取點贊數最多的in粉將獲得贈書一本(數據截止至2017年9月21日17時

感謝這個時代,閱讀越來越被重視。前幾年還有人撇撇嘴大談「讀書無用論」,這幾年,不論是身邊還是在互聯網上,秉持「讀書無用論」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即使是閱讀量不那麼大的朋友,也都在說自己要多讀點書,然後不好意思地笑一笑,從自己身上找個原因。「可是我腦子不夠」「可是我沒有耐性」「可是我靜不下心」,最多的理由是「可是我沒有時間」。

他們的時間用在哪裡呢?在工作,在掙錢,在上課,在考試,在養娃,在生活。讀書?沒有時間。

在終於擺脫了「讀書無用論」之後,似乎我們又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會認為讀書太高了,太遠了。是詩,是遠方,是終極救贖,是我們已經把俗事料理完後,焚香沐浴才有資格開始的儀式。

我其實今年才知道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在我看來,這完全不是閱讀的光榮,反而證明閱讀在今天的處境略顯尷尬。

之所以為某個特定的行為來定一個紀念日,往往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行為是缺失的,至少還不夠。有「世界糧食日」,恰恰是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饑荒的存在。而我們卻沒有專門要定一個「吃飯日」。百度了一下,發現已經有「世界呼吸日」了,果不其然是中國媒體發起的,畢竟好好呼吸已經漸漸成為奢侈品了。

我們不應該在一天關注閱讀,然後在另外364天忽略它。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像吃飯一樣,每天三頓,而不必專門定個日子,大家一起來呼籲吃飯。

雖然一直在說書籍是精神食糧,但其實和真正的物質食糧相比還差很多。而解決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真正將書籍看成物質食糧,用吃飯的態度來讀書,怎麼好好吃飯,就怎麼好好讀書。拓展開來,大概是以下四點。

01

"飲食規律"

如果每天吃飯的時間不規律,我們很難有一個強健的胃。上一頓暴飲暴食,下一頓直接忽略,怎麼看也不是健康的生活習慣。每一位營養學家都會建議我們吃飯要規律。

閱讀也是一樣,一個成熟的讀者應該爭取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來讀書。用習慣驅動自己,讓自己在不經意間變得更美好。至於這段固定時間的長短,我認為反而不必刻意求多,說句實話,能保證每天讀書的時間和吃飯的時間一樣長就可以了。

02

"營養均衡"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我們每個人都力求讓自己的飲食結構盡量多元化,以保證攝入足夠豐富的營養物質。

閱讀也是如此,閱讀結構太單一,就會讓我們難以對閱讀保有始終如一的熱情。過度追求趣味性,最終會讓我們疑惑閱讀能否讓自己變得更美好;過度追求實用性,最終又讓我們的閱讀體驗變得日益枯燥,最終難免想逃離。

閱讀的優勢就在於它在各個領域都能高效地為我們傳遞信息、體驗和經驗,無論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攝入的書籍種類越多,如果你將閱讀帶入自己生命中的領域越多,你才會越來越體會到書籍為自己帶來的改變,你才會更加相信閱讀、依賴閱讀、熱愛閱讀。

03

"堅持運動"

要想練出健美的肌肉,離不開大量蛋白質的攝入。可是想單單依靠吃牛肉就能吃出八塊腹肌,那純粹是在做夢。

閱讀也是如此,我們經常會有的一個誤解就是將閱讀當作終點,認為把書翻完就完。而這就像只吃飯不運動一樣,不會讓你變得更健康。閱讀以外,你還需要更多。

閱讀很棒,但不是萬能的,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好書就像地圖,為你指出一條明路,幫助你更快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地圖不能代替你走路,看得再多,你依然站在原地,只有真正邁開你的腿,才能一步一步接近自己想去的終點。

閱讀藉助「行動」,讓你的外部狀態發生改變。

我另有一個偏激的觀點,閱讀本身只是理解作者意圖的過程,理解得再透徹,那也並不是你的。而只有通過「輸出」,才能真正將書中的思想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來。

在學校,我們學到的理論要通過做題來消化;在社會,我們了解的道理要通過做事來消化。機械地記憶,只是囫圇吞棗;只有將書中所得真正變成自己的行動,才算完全消化。

閱讀藉助「輸出」,讓你的內部狀態發生改變。

經常聽見有人抱怨,為什麼讀過很多書,卻感覺自己沒有變化;聽過太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和抱怨吃了牛肉,為什麼沒有腹肌的人是一樣的,他們都缺少了關鍵的一步——行動。

04

"享受美味"

很多時候我們吃東西就是為了享受味道,而不是執著於這盤宮保雞丁能幫助我們增加哪些營養元素。很多時候,我們吃東西,很單純就是因為它好吃。

閱讀也是如此,如果能不執著於「開卷有益」,也追求「開卷有趣」,我覺得在境界上就更上了一個台階。

這並不是與之前的論述矛盾,更多的是拓展。我們永遠在營養和美味之間平衡自己的飲食,我們也不妨在「有益」和「有趣」之間找到自己的閱讀平衡點。

寫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說,閱讀並不高於生活,也不低於生活,它應該就像吃飯一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用吃飯的態度去讀書,讓日日都是讀書日。

經常有人問我,像自己這種年紀/年級/性格/工作/收入/顏值/臉型(別笑,真的)的人,應該讀哪本書。

我的答案是,以你最想要解決的問題作為閱讀的領域。

你心中的這個問題,也許很遠,也許很近,也許很細碎,你可能都不好意思把它說出來。沒關係,就以它作為你閱讀的起點。

在你在乎的地方充實你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的過程中,你才會對書籍產生信任,你才會相信它能讓你發生改變。

即便你真心希望書能帶你去那個詩和遠方的世界,也不代表你不需要藉助書的力量,先料理眼前的苟且。被太多鐵鏈拴住,你走不動;被太多隻手拉住,你跑不快。眼前現實的問題要解決,而你卻希望讀一讀柏拉圖或老子就讓問題灰飛煙滅,那不是相信閱讀,那只是你和閱讀互相之間的辜負。

越早相信這一點,你反而會越輕鬆地斬斷鎖在身上的鐵鏈,越輕鬆地跑向那個「詩和遠方」。

除了在戰略層面進行觀念的轉變,在閱讀的戰術層面,我們也難免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何提升閱讀速度,如何避免閱讀之後記不住,如何更快理解書中的理念,如何制訂閱讀計劃,如何針對不同類別的書籍選擇適當的處理方法。這些問題往往困擾著很多朋友,也成為他們身上的鐵鏈。

《如何高效閱讀》就是一本能幫助你斬斷身上一些鐵鏈的書。作者通過簡單易學的方法和循序漸進的指導,帶領我們一步步走上閱讀的快車道。

他讓你相信,閱讀也像跑步、游泳、自行車一樣,可以通過科學的練習,讓速度越來越快,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輕鬆。本書將閱讀的技術拆解成了一個個的小技能點,既方便重點突破,也可以全面提升,最終幫助我們達到一天閱讀一本書的速度。

在這個時間越來越成為珍貴自由的時代,讓自己學會高效閱讀,可能是最重要的技能。

每天努力生活,也不妨抽一點時間讀書。既要讀得有方向,也要讀得有方法。在心中找到一直縈繞的那個問題,在書中找到它的答案,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已經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才是閱讀和生活的意義,不是嗎?

作者介紹:陳章魚,知名自媒體,知乎53萬關注的讀書人

文章讀完了,不要忘記我們今天的話題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大學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是別人,你願意和自己處對象嗎?
今天中元節,給大家講個鬼故事
怎麼判斷一段感情會不會有未來?

TAG:in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