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赤壁之戰是一場不應該發動的戰爭嗎?

赤壁之戰是一場不應該發動的戰爭嗎?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討伐荊州劉表。軍隊還未進入荊州軍團的防區,劉表病逝,其子劉琮投降。其後,曹操突襲了正在向南撤軍的劉備部,劉備全軍崩潰,曹操順利地佔領了荊州大部。在休整了兩個月後,曹操於當年的十二月(公元209年初),親率大軍進攻駐紮在江夏的劉備集團。結果引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曹操此時東征江夏是否正確呢?

我們評價一個決策正確與否,前提條件是必須有備選方案可供選擇,否則就無所謂對錯。很多人認為曹操此時不但有其他選擇,而且有很多。

選擇一:棄劉備集團於不顧,先鞏固已經佔領的南陽和南郡。曹操的謀士賈詡就建議道:「您幾年前消滅了袁氏集團,如今又攻佔了南陽和南郡,已經威名遠著,有極大的軍事震懾力。如果藉助楚地的富饒,安撫民眾,犒賞將士,使老百姓都安居樂業,不用勞師動眾,江東就會臣服。」

選擇二:乘當陽大勝全殲劉備集團,或者逼迫劉備南走蒼梧,使孫、劉聯盟胎死腹中。這是張作耀先生在《曹操傳》里提出來的。他認為「劉備當陽慘敗,已是驚弓之鳥,其兵力亦極有限,如果在劉備東走時,追殲之完全可能,即使不能全殲,劉備將被迫南走蒼梧,而大軍進取夏口,進而扼住夏口、樊口要衝之地,漢沔以西全處自己(曹操)控制之中,那形勢將完全是另一個樣子。」

選擇三:不以水軍為主力,而以陸軍沿江東下作戰。這個建議也是張作耀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如果曹操「靠自己久經征戰的陸軍為主謀戰,自江陵長驅東下,扼江兩岸,然後伺機以遠倍於敵而非廢病的水軍戰于于己有利的戰場,則取勝是完全有可能的。」

選擇四:自己留在江陵,另派大將率步兵和騎兵進攻夏口。這個提議是易中天先生提出的。對於此方案的前景,他說:「至少,大軍壓境於夏口,對孫權集團就是威懾。那時候,不要說張昭他們,就連孫權自己,態度恐怕都會變。」

選擇五:多準備一段時間,等到開春再發動進攻。這也是易中天先生提出來的方案。他認為:「停留的時間長,戰爭的準備就更充分,作戰時間也更合適。比如在來年開春以後再進軍赤壁,也許就不會有後來那麼多麻煩了。」

選擇六:在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遇到疾病的時候,立即停下來,甚至退回江陵。易中天先生認為這樣做可以在開戰前回到「選擇一」。

這些選擇,除了第一個,其餘都出自今世文人的評論,當時沒有人向曹操提出相關的建議。以曹操和他手下謀士的智慧,他們為什麼不這麼做?甚至沒人提出來呢?難道今世文人真的比曹操、荀攸、賈詡、程昱等不但深諳兵法而且久經沙場的人更會打仗?

我們在評論歷史事件的時候很容易忽視當時的環境。從選擇二到選擇六,都是不可能成立的選擇。我們一個個來看。

為什麼不能直接消滅劉備集團呢?

第一,兵力不足。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劉備在當陽一戰時軍隊很少。其實,按照《三國志·關羽傳》,關羽所帶走的軍隊乘船數百艘走水路去江陵。就按每艘船平均坐十個人(大家想想那是多小的船)計算,關羽手下的人就至少有幾千人。一般情況下,關羽所帶的軍隊不會多過劉備的軍隊。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赤壁之戰時劉備手下除了劉琦的一萬人馬,還有「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這樣算來,當陽之戰時,劉備軍隊應該在五千以上,甚至達萬人以上。

反觀曹操方面,曹操手上的軍隊只有五千騎兵,其主力步兵還在在襄陽甚至更遠。襄陽距當陽250里,正常行軍需要五六天,急行軍也至少要第三天才能到。況且,如果連續強行軍,到達之時也必是強弩之末。試問,他拿什麼去消滅劉備?

兩相比較,在當陽之戰中,劉備的軍隊應該多於曹操。因猝不及防,導致潰敗。曹軍如果在當陽繼續與劉備糾纏,一旦附近的關羽軍前來支援。曹操的疲憊之師能否抵擋就很值得懷疑了。

另外,曹軍只有騎兵。劉備在當陽戰敗之後所剩的主要是關羽率領的水軍。戰馬又不是水陸兩棲的,騎兵能衝到河裡去打水軍嗎?

第二,戰略目標不是劉備。

曹操當時的戰略目標是搶在劉備之前先佔領江陵。史書上記載江陵有「軍實」即軍用物資。從曹操輕軍直抵襄陽,然後一晝夜強行軍三百里追擊劉備的這種冒險舉動來看,這個「軍實」一定非常重要。我個人猜測是戰船。因為,在所有的軍需物資中,只有戰船不能從北方運過來。而戰船又恰恰在江南的作戰中非常重要。不但要用來爭奪水域的控制權,而且運兵渡江、過河、過沼澤都需要有船。樊城的船基本上都被關羽帶走了,如果劉備再搶先奪得江陵,無論他守不守江陵,只需將船全部開走或燒毀,曹操就只能望江興嘆了。

第三,控制荊州需要時間。

在接受了投降的江陵駐軍以後,曹操主力部隊也將陸續到達,這時曹操才能有足夠的兵力進攻劉備。但是,這時曹操不能冒進。因為人數約七八萬的荊州兵團不是花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改編好的。荊州集團上上下下都需要安撫,尤其是手握軍權的將領。否則,一旦荊州兵團發動兵變,曹操就會像張綉第一次投降時候一樣身處險境。張綉手裡的軍隊比荊州集團的軍隊少得多,一旦兵變,尚且如此。如果沒有安撫好荊州集團,出了亂子怎麼彈壓得住?這樣的後果難道不用擔心嗎?

選擇三和選擇四都提到要用陸軍為主力發動進攻。曹操和他手下的謀士不是傻子,能用陸軍,他們會不用嗎?實際情況是,進攻江夏,陸軍不太好用甚至用不上。

很多人都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當時在江夏(今武漢)的周圍(尤其是北面和西面)是一片方圓千里的大沼澤或者湖泊群——雲夢澤。赤壁戰敗後,曹操走華容道返回江陵時,不得不派老弱殘兵背著野草在前面鋪路,騎兵才能勉強通過。在這個過程中,還一度迷了路。很多人死在沼澤里。

陸路不但難走,而且暗藏兇險。沼澤地是最有利於打游擊戰、伏擊戰的地方。《水滸》里這一類的故事太多。在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淀一帶的「雁翎隊」就很讓日本鬼子頭疼。當時,曹操從華容道逃出沼澤以後,劉備曾經追過來放火。曹操就嘲笑他說:「劉備到底還是反應慢了點,如果早點放火,我們就都死在裡面了。」其實,哪裡是劉備反應慢,是沒追上曹操。我們反過來想,如果曹操不是撤退而是進攻,那麼劉備就完全可以在沼澤地里埋伏下一支伏兵,等曹操過來的時候放火。這樣一來,曹操不就完蛋了嗎?

所以說,深黯兵法的曹操不可能從陸路進攻江夏。

曹操自己留在江陵,派一個大將去進攻劉備,也不可行。劉備打仗不如曹操,但是卻比曹操手下的人厲害。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惇、于禁就被劉備在新野設伏擊敗。後來曹仁守江陵也沒有守住,不得不退往襄陽。再後來,夏侯淵鎮守漢中也兵敗被殺。讓別人進攻被曹操認定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劉備,曹操能放心嗎?難保不會大敗而歸。

能不能稍作停留以後,等來年開春以後再發動進攻呢?也不行。有兩個理由。

第一,到春季長江開始漲水。這樣,打起仗來就得更加依靠水軍。如果戰爭時間稍微拖長一點,長江進入了汛期,到時候整個雲夢澤和洞庭湖會連成一片汪洋大海,恐怕連安營紮寨的地方都會很難找。

第二,大軍在外的時間太長。曹操南下爭荊州的時候是七月份,如果等到來年開春,那就會呆上至少八個月。曹操集團的後方並不穩定,大軍在外,難保家裡不出事。而且,咱中國人的傳統,過年得回家團年。幾十萬大軍既不打仗,又不回家過年,士兵們會怎麼想?會不會出現嘩變?

至於選擇六,更無從談起。《三國志·武帝紀》明確記為:「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其他地方也多記載為「大軍征荊州,遇疾疫」。所謂到巴丘時遇疾疫爆發,只有《三國志·郭嘉傳》提及。原文是「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如果這段話嚴格地翻譯過來應該是:「後來曹操在征荊州回師途中,在巴丘遇上疾疫,燒掉戰船,並嘆道:『如果郭嘉在,我就不必這樣了。』」那麼赤壁之戰甚至就沒有發生過,或者說是在戰敗以後才遇上疾疫。

傳紀體的史書,《紀》在時間、地點等要素方面比《傳》更可靠,《傳》則在細節方面比《紀》豐富。《郭嘉傳》的核心在於曹操對郭嘉的評價,而非赤壁之戰的經過。

可見,曹操的軍隊並非是在走到巴丘時遇上了疾疫,而應該是根據《武帝紀》的記載,疾疫爆發在赤壁之戰的過程中,甚至是在初戰失利後的相持階段疾疫才爆發的。

經過這麼一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其實擺在曹操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乘勝進軍征江夏,要麼就按賈詡說的,先把除江夏以外的荊州地區穩定下來再說。

那麼,賈詡的建議能不能實行呢?當然能,但對於曹操而言是否比更有利卻值得分析一下。

賈詡的這個意見,後世的裴松之是不認同的。他說:「賈詡的計劃並不合時宜。當時,馬騰、韓遂在關中隨時可能叛亂,因此曹操不可能安坐於荊州震懾江東,是很明顯的事。而荊州是孫、劉所必爭之地。長期以來,荊州百姓歸心於劉備而畏懼於孫權。這兩個人不是曹操手下那些將領能夠抵擋得住的。所以,後來留曹仁守江陵,很快就失敗了,談什麼安撫百姓,江東臣服?當時曹操已經平定江、漢,威振揚、越,得到了荊州集團的水軍,正是一鼓作氣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不乘此良機攻吳,還等到何時?」

裴松之的觀點很有道理。曹操最大的困難在於他的手下沒有能夠獨擋一面帥才,只能自己親征。因此,他就不能兩面作戰。

我們不妨把曹操和劉邦、劉秀作一個對比。劉邦手下有韓信、彭越、黥布這三員大將。劉秀有鄧禹、吳漢等一批能夠單獨指揮大規模戰爭的將領。而曹操的手下沒有一個能夠單獨指揮大規模作戰的將領。他手下的將領一旦獨擋一面,往往就顧此失彼。比如,夏侯惇守不住濮陽,夏侯淵守不住漢中,曹仁守不住江陵,于禁更是成就了關羽的威名。

所以說,曹操不留在荊州,荊州就十有八九守不住。於是核心的問題就是:曹操能夠長期留在荊州嗎?

我的答案和裴松之一樣是,不能。但是理由卻不相同。

裴松之認為曹操不能久留荊州是由於馬騰和韓遂。可是,以賈詡之精明,豈會忽略馬騰、韓遂?他既然提出此議,定是已料定馬騰、韓遂不足為慮。馬騰、韓遂等關中軍閥素無大志,不可能對曹操的根據地造成實際威脅。況且,在南征之前曹操已派張遼、于禁、樂進等人屯兵許都周邊以防不測,而且把馬騰及其家屬扣在鄴城當人質。從軍事上講,曹操集團的後方遠比此前的任何時候都穩定。

但是賈詡有一個問題沒有考慮到,即真正讓曹操擔心的人是漢獻帝。赤壁之戰的時候,漢獻帝已經不是一個小孩子了,而是一個27歲的青年了。漢獻帝雖然當了一輩子的傀儡,但是並不是傻子。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在兵荒馬亂的情況下,面對如狼似虎的董卓,當時年僅九歲的他對答如流,並因此得到了董卓的青睞,可見他天資聰慧。另外,據文獻記載,他退位以後,隱居山中,經常給周邊百姓看病,因此深受百姓愛戴。可見他至少還心存百姓。這樣一個青年皇帝會願意當一個傀儡嗎?會願意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嗎?會沒有人願意為他賣命嗎?一旦曹操長期遠離中央政府,漢獻帝自己的勢力必定會日漸增長。到時候,曹操能否控制得住漢獻帝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有人會說,漢獻帝有那麼大的能量嗎?我的答案是當然有。事實是,當時漢獻帝身邊有一大群忠於漢室的大臣。別的不提,當時坐鎮後方的荀彧就是一個和諸葛亮一樣心存漢室的人。後來曹操花了十來年的時間,才把這支忠於漢室的勢力逐漸消滅。再比如張遼、于禁、樂進這些人,當皇帝以高官厚祿拉攏他們的時候,他們會不動心,會堅持站在曹操一邊?要知道張遼曾經是呂布的手下,于禁之前是鮑信的部下後來還投降了東吳,並不是曹操的嫡系。我們甚至可以設想一下,漢獻帝如果下旨任命曹操為荊州牧同時解除他的丞相之職不讓他回京,曹操將會面臨什麼樣的窘境。遵旨吧,天子就挾不住了。不遵旨吧,帶領大軍殺回許昌去,那就是公然造反,一旦漢獻帝號令各路諸侯勤王,那曹操就將四面受敵。

所以說,曹操必須趁劉備集團損失慘重,孫權集團戰和未定的機會,一鼓作氣掃平天下。曹操發動赤壁之戰的決策完全正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壁之戰 的精彩文章:

赤壁之戰後若非此人干擾,曹操早就稱帝!
三國時期最大詐降計,竟不是赤壁之戰的黃蓋!
再現火燒赤壁,五分鐘看懂周瑜
算無遺策,若非他英年早逝,曹操恐怕在赤壁之戰就能統一三國
江夏赤壁之戰遺址疑似在江里,江水回落將考察確認

TAG:赤壁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