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讀她的潛水專欄,紀念我們的作者denovo

重讀她的潛水專欄,紀念我們的作者denovo

有人說,她有一個多麼龐大而豐富的人生——

她是徐海燕,是遺傳生物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是國內少有的女性資深技術潛水員;是活躍的科幻作家和科學傳播者。

在豆瓣閱讀上,她是作者denovo。

她寫了國內可能是唯一一個技術潛水專欄《世界之外》,具體介紹相比於休閑潛水,技術潛水到底有什麼不同。專欄里還包括她在墨西哥以及菲律賓的潛水故事,關於潛伴和隊友的溫暖友誼。

2017 年 9 月 6 日下午,denovo和孫昊在潘家口水庫進行水下長城探索時失蹤。13天的搜救後,GUE組織發布了潛水員遇難的消息。

我們的震驚和悲傷難以言表。

Denovo曾經說過,她嚮往的是「一個更廣闊的、永不停歇的人生」。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從《世界之外》的第一篇文章讀起,感受這個永不停止的靈魂,表達我們的懷念。

//

世界之外

denovo

剛開始的時候,潛水不過是我逃離這個世界的方式;如今既已與世界和解,我很難再以此解釋自己對潛水的痴迷。

潛水的路上有許多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然而這一路最迷人的,還是不斷重新發現自己。

請跟我來。

黑暗的疆界

蘇比克的沉船(上)

(作者聲明:洞穴 / 沉船潛水為高風險活動,請先接受相應訓練,了解相關危險後再行從事。)

幾年前,在我大概有五六十次潛水經驗的時候,幾個資深的朋友約著去科隆看沉船。我迷惑地問他們:破船有什麼好看的?魚和珊瑚多美啊。清楚地記得他們哈哈笑著告訴我:總有一天你會長大的。

從去年開始,我取消幾乎所有開放水域的行程,把全部假期貢獻給封閉空間。大海,魚群,珊瑚……仍然都是很美很美的。可是,我已經長大了。

很多人問我:進洞進船,那麼黑,你不害怕么?

我不知道怎麼同他們解釋,封閉空間潛水最美的時刻之一,便是關閉所有的燈光,陷入那原初的,亘古的,純粹的黑暗之中。沒有人間浮華,沒有塵世喧囂,甚至沒有無所不至的光線,無孔不入的聲音,只有絕對的黑暗與寧靜。

請想像那束燈光關閉的時刻。

有人約我為潛水品牌做代言,我很奇怪:那麼多盛名在外的技術潛水員,個個比我優秀比我有成就,為什麼選中我?他說:因為你可以讓大家看到,普通人也能走這麼遠。

在朋友的潛水店裡玩,有新晉女潛水員表示疑慮,怎麼背得動雙瓶,玩得動技術潛水呢?朋友們總是指著我說:她都可以,你也可以的。

我想,或許我的確應該讓大家看到,一個身材嬌小四肢孱弱小腦極度不發達,下水就緊緊跟著教練半步不敢遠離,從不相信自己會超出休閑範疇的潛水員,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進黑暗的疆界。

你想看么?

人們對黑暗的恐懼其實有充分的理由。沒有光的地方自然沒有出路,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有多麼危險,你都必須原路返回或是找到最近的出口才能回到水面。在開放水域進行30米深度內休閑潛水的時候,你總有緊急上升這個類似於「重啟電源」的終極選項,但在封閉的空間里,你並無選擇。許多洞穴和沉船的入口都豎著一塊警示牌,裡面常常會寫上一句「此前已有潛水員葬身於此,請珍惜生命。」

無論有多麼好的技術,多麼冷靜的頭腦,多麼謹慎的計劃,在黑暗的深處你永遠不知道會不會發生什麼。在黑暗魔力召喚下一次次踏入其中的人們,大抵是不介意就此歸去的。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覺得,就這樣歸去才是最好的,如同《碧海藍天》里那句著名的「我需要一個浮上水面的理由。」

五月去了菲律賓的蘇比克灣。這裡最值得探索的一艘沉船是美國巡洋艦「紐約號」,就在幾年前,一位在當地十餘年的沉船潛導為救一名潛水客死在了船內。他的屍身模樣平靜,離出口也並不是很遠,以他的技術和對紐約號的熟悉程度,實在很難解釋他會和遊客一起困在裡面。他的很多朋友便覺得,或許,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Steve 在紐約號里的墓碑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想找死。所以我們會有保守的氣量計劃,在背上兩瓶氣用到1/3的時候就掉頭迴轉,留足夠的氣體餘量來應對緊急狀況。我們會有大量冗餘的裝備,兩套呼吸調節器,兩隻面鏡,三支「電筒」(請原諒我用「電筒」來極度簡略對照明裝備的稱呼),還有最重要的備用——潛伴,來保證裝備故障時能夠就地解決,安全回到出口。我們會沿途鋪設一直通往開放水域的引導繩,並且保證自己時刻不離它左右。我們會模擬各種極端情況——各種裝備失靈,失去所有照明,徹底失去能見度,丟失引導繩,丟失潛伴……來培養冷靜的心態和應對的技能。

然而不管有多少準備,最不可或缺的,還是精準的個人技術。封閉空間對浮力控制,姿態,踢法都有著苛刻的要求,時間長了,難免培養出對技術挑戰跡近變態的熱愛。蘇比克灣的能見度用我們的話來說,常常「像屎一樣」,只看得到前面人的腳蹼;紐約號的許多通道狹窄複雜,要把自己扭成各種奇怪的形狀才能通過。可是當我告訴潛伴L很多人更喜歡另一處著名沉船潛點科隆,因為那裡能見度高,通道寬闊時,他的回應是——那多沒意思啊。

我們管 L 叫「紐約號之王」。他的潛水生涯有一大半在紐約號里度過,他說那裡才是他的家。我有時會很迷惑地問他:你的潛水記錄也不過是我的兩倍而已,為什麼我們差距這麼大?他說:你多去蘇比克就知道了。

他第一次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只有一百瓶經驗,雖然接受過基礎的技術潛水訓練,但從未進入過封閉空間。我迅速訂了一張機票飛去蘇比克,跟著潛導穿過登陸艦LST和紐約號最開闊的大走廊,一路磕磕碰碰,踢起漫天塵沙。上來後大感挫敗,潛店主喬治老爺爺安慰我說:多練就好了。

兩年後,我帶著封閉空間所需的全部裝備,帶著在墨西哥的逼仄洞穴和伸手不見五指的千島湖水域里練出的技術,跟著「紐約號之王」回來了。

我想進紐約號的引擎室。

引擎室不是想進就能進的。它在船的最深處,要進入一艘完整沉船的引擎室需要穿過重重通道,歷經各種轉折,通常是最困難時間也最長的穿越過程。裡面的各種控制裝置與儀錶也是船上最有趣的東西之一,可以讓人在裡面流連良久。

我不知道紐約號的引擎室到底是什麼樣子。網上有一些圖片,朋友們也拍過一些視頻,可我總是拼湊不出它完整的模樣,更捉摸不到進去之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感受。L說:你去了就知道了。

說這話的時候,他平素淡定的臉上神采飛揚。

能不能進紐約號的引擎室的標準其實也很簡單。不管你有什麼牌照,什麼資歷,金牌潛導但丁說你能進你就能進。

黑黑的小個子但丁原本是潛店主人喬治老爺爺的司機,被培養成潛導之後卻展現出驚人的天賦,不少技術潛水組織的頭頭腦腦和他下過水都讚不絕口——高手在民間。跟在他後面進船,看他穩定而輕盈地穿行在狹窄的通道之間,不沾半點塵土,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但丁要先看看我在水下的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瓣閱讀 的精彩文章:

空巢老人調查:在孤獨中,人的尊嚴也會喪失乾淨
在上海的人身上都有他們自己的「上海故事」
光在資料館刷片怎麼夠,難道你不想成為我們的一員嗎?
不看諾蘭大神的《敦刻爾克》那這些電影你必須看!
涼風有信,一葉知秋,立秋宜讀書

TAG:豆瓣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