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這例乳腺癌的病理分期到底是啥?太糾結了!

這例乳腺癌的病理分期到底是啥?太糾結了!

這例乳腺癌的病理分期到底是啥?太糾結了!

乳腺導管原位癌伴微浸潤的T分期及臨床決策,你困惑過嗎?

作者丨吳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關於乳腺癌「微浸潤」的定義給臨床決策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尤其是導管原位癌伴有微浸潤(DCIS-MI)的T分期及臨床決策問題。前幾天討論的一個病例就讓我們部分腫瘤科醫生感到迷糊,有說病理分期是DCIS的,有說是T2的,也有說T1的……

病例

? 病理診斷:(左側)乳腺癌改良根治標本示原手術區周圍未見癌殘瘤,乳頭未見特殊病變,底切緣未見癌累及;同側腋窩淋巴結(0/18)均未查見轉移癌。(左側)高級別導管內癌伴多灶微浸潤及小葉癌化。腫瘤大小4.0cm*3.0cm*1.5cm。

? 免疫組化:導管內癌細胞示ER(-)、PR(-)、HER2(3+)、E-cadherin(-)、p120(膜+)、calponin 及 p63 顯示部分肌上皮缺失,ki-67(+)約 55%。

? 病理分期:(T1N0M0)。

1

如何定義導管原位癌伴有微浸潤(DCIS-MI)?

2017年第8版AJCC癌症分期手冊更新關於微小浸潤癌的定義將最大徑1.0~1.5mm的浸潤癌應記錄為2.0mm,避免被歸為微小浸潤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s)導致腫瘤分期低估。

那麼乳腺癌微浸潤的定義就是乳腺癌細胞突破基底膜進入鄰近組織,同時最大直徑不超過1mm,如多灶微浸潤時,應以直徑最大的微浸潤灶作為分期的依據(而非各浸潤點直徑的總和作為指標),同時應標明多灶微浸潤數量。

2

如何解讀T分期?

全面了解T分期對臨床決策至關重要,可以說T分期及免疫組化決定了後續的治療方案。

乳腺癌AJCC第八版證實最大侵襲性腫瘤病灶能夠用於評估腫瘤的體積,建議仍以間質內的浸潤性癌作為腫瘤大小和分期依據。也就是讀T分期時只讀浸潤灶的部分,導管原位癌那部份不應計算在體積內。所以上面病例的T分期是T1,儘管最大腫瘤直徑是4cm也不能歸為T2,儘管浸潤的最大徑小於1mm也不能歸為原位癌。

3

關於局部治療?

對於DCIS-MI手術方式的選擇目前暫缺大規模的前瞻性臨床試驗。Rosner和Solin對DCIS-MI病人分別進行了乳腺全切除和保乳手術,二者的總存活率無明顯差異。

因此可以根據具體病人情況分析其生物學特性,選擇保乳手術加輔助放療,而乳房全切除也是可行的選擇。多數學者贊成前哨淋巴結活檢是有益的,認為前哨淋巴結活檢可以有效評價DCIS-MI的病人腋窩微轉移情況。

4

關於全身治療?

準確的微小浸潤癌病理學診斷對於選擇治療方案是至關重要的,不合併微小浸潤癌的DCIS病例,在行乳房切除術後不需要化療和放療,手術時也無需切除腋下淋巴結,而DCIS-MI雖然浸潤的最大徑小於1mm,但已不是原位癌。NSABP B-24試驗告訴我們他莫昔芬對於ER陽性的DCIS女性病人是有益的,這與IDC結論是一致的。

因此針對ER(+)的DCIS-MI病人,術後選擇他莫昔芬是合理的,但輔助化療的選擇尚缺乏循證醫學證據,是否可對複發低危險度的病人參照DCIS處理,而對複發中、高危險度病人參照IDC處理,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筆者觀點:基於各大指南只對高危T1a及以上才選擇術後輔助化療,認為T1mi(微小浸潤的最大徑小於≤1mm)不應行輔助化療。

結語:DCIS-MI是介於DCIS和IDC之間的乳腺癌,準確的病理診斷是治療的關鍵。DCIS-MI應通過病理確定突破基底膜進入鄰近組織的癌細胞直徑,如果直徑>1mm時,則屬於IDC,應按照相應分期處理。

通過上述學習使我們對DCIS-MI的T分期及臨床決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最後給出一個病例請讀者們自行判斷:

女,64周歲,2017年5月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術。

術後病理示乳腺導管原位癌,腫瘤大小5.6cm×4.5cm×0.8cm。大部區域為導管原位癌伴壞死、鈣化,呈粉刺型及小葉癌;少部有間質微浸潤,直徑<1mm,呈導管癌,腋窩淋巴結0/8癌轉移。

免疫組化:ER(+++),PR(-),C-erbB2(+++),P53(+),E-cadherin(+++),CyclinD1(+++),Ki67(+)12%。

(本文為醫學界腫瘤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作者和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腫瘤頻道 的精彩文章:

酒與癌症的真實關係,一直被歪曲了!
化療後噁心嘔吐怎麼辦?一圖讀懂!
腫瘤惡液質病人如何補充蛋白質?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