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動不動就談論愛情好像已經變成了一件挺俗氣的事兒,

但我已經好久沒看到過這麼小格局,卻溫暖詼諧的愛情喜劇了:

《大病》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在各種商業大片充斥的今天,能有這麼一部小成本卻製作精良的電影出現,

的確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

並且,這部愛情喜劇是由男主角Kumail Nanjiani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他和美國妻子相戀的故事。

劇情其實非常簡單。

男主人公Kumail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的喜劇脫口相聲演員,從父母那輩移民來到了美國。雖然從小生長在美國,但Kumail卻需要嚴格地遵守穆斯林的習俗和規定:

每天虔誠地祈禱;聽從父母的一切指示;禁止自由戀愛,包辦婚姻;成為醫生或者律師。

在一次演出後,Kumail 意外地邂逅了一位美國女孩Emily.

雖然本著「One-night love」的原則,但沒想到,兩人在數次交集後,逐漸愛上了對方。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似乎戀愛最殘忍的地方就在於: 一旦認真地確立的關係,從此之後的每一天,感情都在走下坡路。

因為家庭中傳統的穆斯林觀念,Kumail不得不一次次地接受相親。

然而事情總有暴露的一天,兩人之間的矛盾終於爆發,隨之而來的便是:爭吵,冷戰,分手。

就在身邊所有人都認為這段感情已經無疾而終的時候,突然,一個噩耗傳來:

Emily因為肺部的感染住院,並且醫生為了控制病情,採取了藥物昏迷。隨著病情愈加嚴重,她每一天似乎都掙扎在生命的邊緣。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至此為止,電影似乎才真正進入了正題。

其實,愛情只是這部電影的輔料。

片名雖然叫做《大病》,但實質卻是借著這一場病,牽連出來各種摩擦和碰撞。導演逐漸給觀眾呈現了孩子與父母的矛盾,家庭內部的矛盾,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矛盾。

孩子與父母的矛盾似乎已經成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

因為從小成長在美國,Kumail骨子裡其實是一種完全西方化的處事模式。這就反映了當代移民,特別是傳統東方家庭移民的通病:

父母和孩子,無論是價值觀還是處事態度,都有著深深的隔閡。

似乎東方父母身上總是存在著某些共同點,國內觀眾似乎也可以在男主角父母的身上看到些許自己家長的影子。譬如:

將工作分成三六九等,醫生或者律師這種體面又穩定的工作一定是他們的驕傲。

干涉孩子的自由戀愛,將收入高低,職業體面,家庭背景相當等硬性條件,永遠擺在相親的第一位。

愛拿出父母的權威,永遠一副「我是為你好,我比你有經驗」的態度去操控著子女們的選擇。

終於,在女友生命垂危之際,Kumail喊出了大多數移二代的心聲:

「既然你們希望我遵守穆斯林的規矩,為什麼還要帶我來美國?」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或許這也是大多父母不能回答的問題:

如果我一切都聽你的,你能確保我將來是幸福的嗎?

既然你希望我沒有獨立的想法,為什麼又要帶我去看不同的世界,花錢去教育和塑造我呢?

其實我們大多數都和Kumail一樣,我們害怕的並不是夢想的破滅或者事業的失敗,而是害怕身心俱疲後,還要聽到父母不知是幸災樂禍還是失望的那句:

「怎麼樣,叫你當年不聽我們的吧。自作自受。」

其次,電影中還提到了家庭中的內部矛盾。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家庭,矛盾似乎都是在所難免的。就像女主Emily的家庭,表面上看似平靜而溫馨;實則,父母的婚姻存在著巨大的危機。

父親因為一次醉酒和同事發生了一夜情,清醒之後無比後悔,並且向妻子坦然承認了一切,

然而,有些事情不會因為道歉,就當從未發生過。

但人類之所以需要婚姻這種制度的存在與延續,就是希望將兩個相愛的人能捆綁地久一些。

換句話說:我們允許婚姻中存在著些許的瑕疵,只要還有愛情。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其中有一個片段讓我記憶很深,父親躺在沙發上,對著Kumail說:

「你要想知道你是否希望跟眼前的這個女人共度餘生,出一次軌,然後看看自己是否倍受煎熬。」

雖然聽起來有些怪異,但確實也不無道理。

記得在電影《春嬌救志明》中有句話:「兩個人想維持一段好的關係並不容易,不要因為做過什麼或沒做過什麼而破壞它。」 一個家庭更是如此。

很開心能看到結尾處,Emily的父母能再次相擁入眠。或許是因為女兒的這場大病,讓父母重新感應到了對彼此的需要;或許是因為他們之間的愛情,從未有過瑕疵。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最後一種,便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摩擦。其實我覺得,電影並沒有著重體現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只是展現了兩種文化下,人們各自不同的生活。

就譬如,電影中東方家庭的孩子可以乖乖地接受父母的安排相親,和一個與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人結婚,然後共度一生。然而,這對西方家庭而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Emily在父母面前的口無遮攔,可能放我們大多數人身上,都會背上「沒大沒小」的鍋。

導演的目的必然並不是評價哪種文化更加優越,只是想為觀眾展示在社會大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說完了《大病》中的三種矛盾,還是想回歸談談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

電影前半部分處處散發著戀愛的氣味。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小片段:Emily 在凌晨三點突然著急要去街角買咖啡,還死活堅持不讓Kumail陪同,正在Kumail頭疼女友的無理取鬧時,Emily終於喊出了真相:

你家廁所不隔音還沒有空氣清新劑,讓我怎麼拉粑粑!

畫面一轉,男友在女友家門口等待,剛剛上完廁所的女友出來,兩人相視一笑。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所以呀,正是這種詼諧的日常細節才體現出了愛情的平淡與美好。然而,一種愛千種刺痛,時間久了,「美好」總會被迫又主動地發生著一些變化。

曾經看過這麼一段對話:

男:我本來以為我們的愛情故事會是史詩的。

女:史詩的?

男:跨越時間與大陸,生靈塗炭,血流成河。

女:你真認為一段感情應該這麼艱難嗎?

男:從來沒人歌唱過那來得容易的愛情。

愛情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它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整部影片雖然基調還是詼諧幽默的,但我們也能感受到男女主之間的「不易」。

家庭和宗教的衝突是兩個人最大的障礙。當女主流著眼淚說到:「我不能讓你沒有家庭,也不會允許自己重蹈覆轍。」此刻讓無數觀眾感到心疼。

但,你相信命運嗎?雖然人們都說,時間能夠治癒失戀的傷痛,但真正相愛的人又怎會分開?

就像沈從文先生說的那樣:「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

「出軌後內心倍感煎熬,那就對了」

雖然男女主角的愛情經歷著命運的考驗,但似乎歷經「大病」後重新相擁,才是上天對他們愛情做出的最好的安排。

所以呀,有情人總是要到最後才能成眷屬。

只要最後,陪在我身邊的人,是你就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