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熊繼柏講述中醫治病最關鍵的法則

熊繼柏講述中醫治病最關鍵的法則

第一就是治病求本。治病要推求疾病的本質,要找出疾病的原因,這就叫治病求本。我剛才談到的風濕性關節炎,就是中醫的痹證,其實就是例子,它的治療就體現了治病求本,推求疾病的本質。同樣是關節疼痛,同樣是一身肢節痛,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原因是風邪,或是寒邪,或是濕邪,或者風、寒、濕邪都有,還要辨別以誰為主,或者是濕熱。這不就是我前面講的辨證,不就是治病求本嗎?還要辨別他的病以哪個臟為主,是上肢痛得厲害些,還是下肢痛得厲害些?一方面辨別病邪性質,一方面辨別病變部位。這就是推求本質,針對疾病的本質治療,稱為治病求本,這點非常重要。

比如我們治肝炎,西醫認為肝炎就是肝臟的問題。中醫治肝炎沒那麼簡單,濕熱傷肝,這是一種肝炎,要清泄濕熱;是肝脾失調,要治脾;還有肝腎虧損、肝臟瘀血的問題,還有水氣停聚形成腹水腹脹的。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是屬於濕熱,或是屬於寒濕,或是屬於瘀阻,是屬於肝與脾還是肝與腎的虧損失調的問題。必須搞清這些,才能分別施治,這就是治病求本。

又比如治咳嗽。咳嗽就是一個表面癥狀,而中醫治咳嗽沒那麼簡單。首先辨清是外感咳嗽還是內傷咳嗽,外感者有屬於風寒的,有屬於風熱的,有屬於風燥的;內傷咳嗽有屬於痰飲的,有屬於肝火犯肺的,有屬於脾濕影響的,有屬於肺陰虛的,有屬於腎陰虛的,或者是肺腎兩臟陰虛的。應該診斷辨證之後再因證施治,這就是治病求本,一定要針對病的本質去治療。我們治病不是針對錶面癥狀,而是針對疾病的本質,這就是要害所在,所以中醫治病是治根本的。有老百姓講西醫是治標的,中醫是治本的,老百姓的這個話是有道理的,當然不完全正確,不盡然。但是,說到底中醫治病是針對本質的,這是一個雷打不動的法則,是第一個法則。

第二個法則就是平調陰陽。平調陰陽是個大法則,也叫協調陰陽。《內經》有句話叫「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陽病怎麼要治陰,陰病怎麼要治陽呢?它是從平調的角度出發,它在認識上有一個前提,就是「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這條原文出自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怎麼理解?陰偏勝,陽就受傷,這就是「陰勝則陽病」。那麼這個陽病了以後要治誰?必須治這個陰勝,因為是陰偏勝導致了陽病。陽受了病,雖然這個陽是偏虛,但要治陰。我們讀書應該讀到無字之處,叫舉一反三。我們要邏輯推理,要辨證,要一分為二地來看。「陰勝則陽病」,這個陽病是虛的,陰勝是實的。現在假如不是陰勝,是陰虛,陰虛造成陽亢,這不也是陽病嗎?這也是陽病,這個陽病還是要治陰嗎?那就要補陰,滋陰來潛陽。陰勝,陰偏勝就是陰寒太勝,傷了陽,那我治的時候要治陰,要驅陰寒來扶陽氣。如果是陰偏虛,造成陽亢,陰虛陽亢,那我照樣還是要治陰,就是滋陰來抑陽,這種情況不就是陽病治陰嗎?

好,我剛才只講了陽病治陰,再講「陰病治陽」。現在如果是「陽勝則陰病」,陽偏勝就傷陰。臨床上陽熱亢盛後傷陰的情況很多,比如張仲景講的陽明病,用白虎湯,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大汗出,脈芤,氣短,傷了氣和津了,要用人蔘白虎湯。張仲景的陽明病、少陰病的三急下,用大承氣湯急下,腹滿,潮熱,不大便,口乾,舌燥,甚至於神昏譫語,要用急下的方法;或者是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對於這種急下證的治療都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叫急下存陰,那都是陽熱太盛傷了陰。溫病陽熱傷陰就更不用說了,凡是急性熱病都是傷陰的。所以溫病的後期特別注重養陰,加減復脈湯,二甲復脈湯,三甲復脈湯,乃至於大定風珠、增液湯,都是屬於治陽熱養陰的方子。這個陽勝則陰病,陰受了傷,你要治誰?「陰病治陽」,就要先清陽熱,泄陽熱。這個急下以存陰,大承氣湯急下以存陰,不就是治陽熱嗎?另外一種陽虛陰盛,反過來講,如果是陰勝,陰寒太勝,是因為陽虛所引起,又要治陽,要扶陽溫陽以祛除陰霾。比如水飲太盛,陽氣虛弱,就要溫陽化飲。

假如人體的寒熱失調是寒氣太重,就要祛寒氣;是火熱太重,就要清火熱。火熱太重清火熱,陰寒太重祛陰寒,這不就是平調陰陽嗎?這是一個基本的法則,是《內經》所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是第二個基本法則。

第三個法則是要治辨標本。我們治病是要分標本的,標本是什麼呢?簡單地講就是一個急,一個慢。比如這個先病是本,後病是標;慢性病是本,急症是標;內臟病是本,體表的病是標;病因是本,癥狀是標。我們中醫治病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急,這個急症很急的時候,我要治標;這病症不急的時候,我要治他本來的病。在先病和後病方面,如果這個後病很急,我要先治這個標;這個先病很輕,發展比較慢,我就要後去治理,大概就是這麼一些基本的原則,臨床上是要靈活運用的。

比如我舉個例子,《內經》有句話叫「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從外至內者,外邪傷人,到裡面了,造成裡面有病;或者是外邪傷人,從外至內而甚於內者,本來是外邪傷人,現在的癥狀是裡面還厲害些,要怎麼治?先治其外,後調其內,這是原則。

《傷寒論》裡面就有個例子:「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病是一個外寒證,陽明病是一個腸胃病,外寒傷人以後,現在不是外表的癥狀厲害了,不是一身疼痛,而是拉肚子。是什麼引起的呢?外來寒邪傷人以後當然還有表證,只是這個時候厲害的不是表證,而是拉肚子。怎麼治?用葛根湯,葛根湯是桂枝湯加葛根、麻黃。這是治表呀,完全是解表的,也就是「從外至內而甚於內者,先治其外」。就好比外面有敵人打進來了,造成內部出現混亂了,裡面甚至還亂一些。因為敵人打進來以後影響內部了,我得先去把敵人趕走再說。我們治病的時候應該掌握這樣一個標本輕重的原則。

關於「從內至外而甚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我也可以舉個例子,比如說肝病,這是臨床常見的,肝炎、肝硬化、肝癌,這都是肝病,也都是屬於「內」的病。可以出現肝臟腫大,黃疸,肝區疼痛,腹脹,可是還有一個附帶癥狀,就是身癢,身上癢得很厲害。有一個肝硬化的病人,每次來都是喊一身癢,那黃疸還沒有完全消退,那肚子還脹得很,但病人老是說癢,這個時候治誰?必須治肝腹水和黃疸。儘管病人身上癢得受不住,也絕對不能用消風散去治癢症。一定要治肝,把肝膽的濕熱清泄完了以後,自然就止了癢。西醫也有這個認識,他們認為這是膽汁外泄以後影響到皮膚造成的發癢。即使用西醫的觀點去分析,也還是要清除裡面的濕熱,要使膽汁不外泄,膽汁不外泄,癢自然就會好。這就符合了中醫的基本原則。這就是治標與治本。

我還舉個例子,比如這個病人本來就有關節炎,他現在感冒了,你先治誰?感冒了發燒、咳嗽,我肯定要先給他治感冒,我必須先把急的病症治好,這就叫「急則治標」。又比如這個人本來有肺結核,咳嗽,長期吐血,他現在突然不解大便了,三五天不解大便,你怎麼辦?你先治什麼?先治肺結核?絕對不行。大便不通,就要通其大便,這就叫「急則治標」。等大便通了以後,再給他治肺結核。就如同等感冒好了以後再給治一身關節疼,這就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所以我們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標本。我在臨床上經常碰到這樣的病人,特別是外地來的病人,大老遠來看病,肯定是要治他(她)主要的病,假如這個人的原發病是癲癇,很遠從外省跑來,找我給他治癲癇,可是他這幾天感冒咳嗽,我怎麼辦?我對這樣的病人怎麼處理?我必須開兩個處方,分一號、二號方,一號處方治咳嗽,只5~7劑,先服;二號處方就是後面服的,是治癲癇的,開半個月或者一個月的葯,根據病人路程的遠近給多少葯。這樣不就是標本同治嗎?

第四個治療原則就是補虛瀉實。這個很重要,正氣虛為虛,邪氣盛為實。《內經》里講的是「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意思是在邪氣很旺盛的時候是實證,精氣也就是正氣虛衰的時候為虛證。所以我們中醫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弄清這個人是正虛還是邪實,或者是虛實夾雜。如果是虛實夾雜,還要分清是以實為主還是以虛為主,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解表的葯治表證,發汗解表,這是實者瀉之;比如攻下,肚子里有水,或肚子里有燥屎結聚,不解大便,或者是瘀血阻滯,用攻下法,這也是實者瀉之;比如胃脘阻隔,要用吐法,這也是實者瀉之;又比如腫瘤,要用消散法,這也是實者瀉之。

虛者補之。是氣虛的要補氣,是血虛的要補血,是陰虛的要補陰,是陽虛的要補陽,是五臟哪一臟虛的就要補哪一臟。又比如氣虛下奪,要用升提法;比如發生虛脫了,要用固脫法;比如自汗、漏汗,津液外泄,要用收澀法。諸如此類,都是屬於虛者補之。

更重要的就是虛實夾雜證的治療,因為在臨床上虛實夾雜的病人特別多。這個人本來有虛,體質虛,但又有實邪,在這種情況下,要特別搞清虛實之間的比重,用藥治病選方的時候,就一定要考慮虛實兼顧。我舉個例子,比如老年習慣性便秘,老百姓都知道買番瀉葉吃,買大黃吃。今天吃了今天拉大便了,明天不吃明天不拉大便了,後天更不拉了,再過三天,一點兒都不拉了。於是又吃番瀉葉,這樣吃來吃去,就造成了一個頑固性的習慣性便秘,人的體質越來越差,甚至於走路都搖晃,行步不穩,少氣乏力,這是因為誤治造成了虛證。老年人本來氣血就不足,長期用些大黃、番瀉葉劫奪人體的正氣,正氣就愈發不足,正氣愈不足推動就愈無力,推動無力,大便就解不出來,而且會造成腸道的津液虧損。病人不知道是津氣虧損,老是一味地吃番瀉葉,吃大黃,甚至我們有些醫生也這樣——大便不通吃瀉藥,把中藥當西藥用。他沒有了解中醫是要搞清楚治法的,沒有辨證,沒有選方,把中藥當西藥吃,這樣就誤治了。

對於這種病證,我們正確的治療應該怎麼辦?如果是真正的氣虛引起的,一定要用黃芪湯或加味黃芪湯;如果是陰虛引起的,要用新加黃龍湯或者增液承氣湯,在補的前提下再通大便;如果是津液虧損引起的,要用五仁丸或增液湯;如果是氣虛陰虛兩者都有,有短氣乏力,有口渴,然後出現便秘,要用新加黃龍湯,這樣就是虛實兼顧;如果是血虛引起的,要用四物湯再加大黃、芒硝,是玉燭散。這就是中醫的治病方法,它不是一味地只祛邪,一定要考慮人體的正氣。這個例子應該是個活生生的例子,而且是個最簡單的例子。

再舉一個治癌症的例子。我們中醫治癌症與西醫的化療是完全不一樣的。化療是一鼓作氣地去殺癌細胞,它把人體的正常細胞也隨之殺死了,所以造成虛證。這個虛證不是因為本身的虛,不僅僅是癌症所導致的虛,更重要的是治療造成了急速的正氣下降。這個虛往往是藥物引起的,治療引起的。中醫治癌症的時候一方面要考慮邪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考慮病人本身的正氣,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不同點。

總結中醫治病的法則是:治病求本,平調陰陽,治分標本,補虛瀉實,然後就是治未病。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古中醫 的精彩文章:

顧伯華——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瘡,酒糟鼻
左歸飲加味療毛囊炎
白芍怎麼用?看看高輝遠先生的十二法
喝口水都發胖,而且越減越肥,你該看看
男人鍾愛,女人青睞。看了不後悔

TAG:漢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