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無不勝的元朝,兩次東征為何都受挫在此彈丸之地?

戰無不勝的元朝,兩次東征為何都受挫在此彈丸之地?

楓葉吹兮,微風蕭瑟,大家好,我是楓葉吹兮。在成吉思汗的瘋狂擴張下,蒙古帝國已經席捲歐亞兩個大洲,並在公元1259年迫使繼新羅之後統治朝鮮半島的高麗投降,蒙古勢力遂於日本隔海相望。這時,與蒙古帝國建有外交關係的國家遍及兩大洲,惟有日本尚未與其通好。對於野心勃勃的元世祖忽必烈來說,這是不允許的,期初忽必烈以外交書信軟硬結施為主,但是由於當時日本的政權並不在天皇的手裡,而是在鎌倉幕府,而幕府實權盡在執政北條時宗手中。北條氏以武士掌權,藐視公卿大臣,趾高氣揚,不可一世,根本未把元政府統治者放在眼裡,甚至當時蒙古帝國強大到什麼程度,也是狹隘的島民們所無法想像的。

也許正是這種無法想像,才有了後來的故事。日本拒絕和元朝進行不平等的外交,並殺害了蒙古來的使臣,這使忽必烈非常憤怒,加之南面南宋被滅,大理被征服,形勢一片大好下,有一個彈丸之地的國家和他作對,是萬萬不能忍的。當然這只是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的原因之一。另外,連續不斷的戰爭導致俘虜眾多,忽必烈不想像白起那樣坑殺俘虜,這不僅會激起漢人的反抗之心,還會在歷史上留下罵名,而戰爭正是消除俘虜的好方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傳說中日本極為富有。根據《舊唐書》記載:「倭國獻琥珀、瑪瑙,琥珀大如斗,瑪瑙若五斗器。」《新唐書》也記載:「永徽中,倭獻琥珀,瑪瑙若五斗器。」掠奪財富,對於游牧民族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根本的特徵。

公元1274年元朝進行登陸作戰,由於蒙古軍隊經過成吉思汗的訓練,軍紀森嚴,每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各為一個戰鬥隊,每隊設一長率領,組織極為嚴密,因此英勇善戰,戰鬥力很強。此外,元朝當時的火器使用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曾經威鎮歐洲,所以火炮作為此次征日作戰的秘密武器,出現在元軍的戰鬥序列中。而日本以主從關係構成的部隊為主,組織鞏固,不易潰散,散而可以重聚。家臣以死於君主馬前為榮,因此戰鬥力頗強。但是,這種隊伍又各自為戰,指揮不統一,戰鬥時偏重於一騎對一騎的單打獨鬥方式,因此戰鬥幾乎是混亂、無組織、無紀律的,不易於指揮,無戰術可言,根本無法和元軍相抗衡,整體戰力相當弱。

所以在戰鬥之初元朝軍隊可謂是一路高歌猛進。但是為何最後被擊退了呢?首先日本的特殊地理環境和溫帶海洋季風氣候。在一次的追擊戰中,元朝的將領元軍左副帥、作戰指揮劉復亨為了更好地指揮作戰,從高坡走下騎馬前進。這個情況被日軍前線指揮藤原景資發覺,他立即引馬搭箭,將其射落馬下。元軍統帥受傷,使進攻的勢頭略受挫折,加之天色昏暗,遂停止進攻。導致元軍只好撤退至博多灣,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日本群島四面環海,除東北部沿海外,均被來自熱帶太平洋的暖流所環繞,,氣候形成較溫和潮濕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在每年八、九、十月間,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颱風襲擊;博多灣恰好正位於颱風的襲擊區內,恰好就在元軍準備回國的最後時刻,颱風也恰好趕到了。

這次「神風」導致第一次元朝東征失敗。但是這次失敗被元朝將領忻都全部推責在」神風「上,完全沒有吸取失敗的教訓。由於忽必烈多次外交使節的死亡,忽必烈看日本並沒有受降之意,決定再次出征。此次他派上了善於水戰的南宋將領范文虎,由於是降將,所以軍事指揮上並不受待見。

有了第一次的作戰經驗,日本在博多灣沿岸建造石壩壘座作為反抗元軍入侵的防禦工事,這個石壩在元軍第二次入侵的防衛戰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天,在今津一帶尚有抗元石壘的遺迹,這裡早已成了福岡市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大概很多中國人也去過吧,為發展日本的旅遊事業作了不少貢獻。

第二次作戰中,元朝所過之地大肆屠殺,並且在制定作戰過程中會合之地不統一,內部矛盾複雜,導致各自為戰。加之長時間的戰爭,進行的還是侵略非正義戰爭,軍隊的厭戰情緒逐漸增強,可能是天意為此,戰爭又遇「神風」,元朝將領並不是全知颱風欲來的徵兆導致大敗。

綜上所述,朝五次遣使日本,二次東征日本,均遭失敗。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性氣候是元朝慘敗的客觀因素;元朝軍隊作戰部署失當、人民存在厭戰心理、元朝對日本東征的非正義性則成為元朝東征日本失敗的主觀因素。喜歡的大佬給個讚賞唄0 v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朝 的精彩文章:

你以為只有唐朝的黃巢吃人么?元朝的更暴虐,讓人不寒而慄
青花瓷也可以這麼玩?難道元朝就有AK47嗎,第六個真是不服不行
元朝尚武為何能和平統一西藏?
在《國榷》這部史書中,看朱元璋對元朝的態度
這四個統一王朝時間很短,有的造成了亂世,有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TAG: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