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敘述者51:上班的第一天

敘述者51:上班的第一天

上班的第一天

在九〇年,大學畢業還屬於分配的時期,每位畢業生按計劃派遣,一個蘿蔔一個坑。按理說,畢業了拿個派遣證去報到就可以了,但陰差陽錯地卻沒了我的指標。畢業後,我穿梭於地區教育局人事科與學校學生處之間,也沒有一個滿意的答覆。

無奈,只好在家靜等了。

大致在十一月份的某一天,有人告訴我,臨汾二中需要一名歷史老師與語文老師。二中託人找到我,並讓我聯繫一下當時地理系畢業的一位同學。我與這位同學並不認識,也無法聯繫,但隨口問了一句:我可以代歷史課,但地理系畢業的能代語文嗎?當時聯繫我的人說,聽說他語文學得很好。我當時很驚訝,一位地理系畢業的學生語文優秀,竟讓可以給學生上語文課,確實不得了。後來,我忘了以什麼方式聯繫到他了,他確實在中學時語文成績優秀。

第二天,我們就相約去了臨汾二中。那所學校確實不好找,它在臨汾的東北角,周圍被掛甲庄、上康、下康與康莊堡等幾個村莊包圍。我騎著自行車穿過火車站下面黑黑的通道,再推著車子繞道煙塵四起的焦炭站台,七拐八扭才找到它。

學校的大門是用磚砌而成的兩個方柱。在左邊的方柱上掛著一塊「臨汾二中」的木牌,兩柱之間緊閉著兩扇用圓形鐵管焊接而成的夾板門。此時,正值課間休息時間,做小買賣的人們在大門的兩側擺著攤位,還通過鐵門的空隙,給裡面的學生兜售著東西。特別是在自行車后座上捆著保溫箱賣餅子的人就有好幾個,讓人有一種自由市場的感覺。

進了校門,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小的瓦房,左邊的一個是門房,右邊的一個開著小賣部。

在看門房的老人指引下,我們朝東北角的校長辦公室走去。通往校長辦公室方向的路是一條筆者,好像用灰渣碾壓而成的「硬化」路,兩邊是排黑壓壓的柏樹,一直頂向一座低矮的假山,而且假山的周圍也是柏樹。與我同行的同學說:我看著不像學校。我問像什麼?他憋著不說,後來吐出四個字:烈士陵園。哈哈,我低聲地笑了笑。

我們找到校長,他稀疏的頭髮,梳著背頭,方方臉上,滿是皺紋。他話不多,聽清楚我們的情況後,摁掉手中的煙捲,撕了半頁紙,寫了兩行整齊但略帶顫抖的字:「某主任:請給二位老師安排課程」。為什麼要用個「某」字呢?因為他當時寫得那個「逯」字,我確實認不出來。

再返回到進大門時的第一排平房,我們找到了教導處的辦公室,而且教導處的逯主任就在門外,收拾著鐵爐子。

那時的條件太艱苦了,學校還是土路,幾排低矮的瓦房藏在高大的柳樹或楊樹中間,而且沒有暖氣,冬天取暖全部是焦炭爐子。

第一眼看到逯主任的時候,就有一種敬畏之心。他的外貌透露著一種高貴的氣質與平易近人的修養。在以後長達十年的相處中確實也驗證了我當時的看法。他家過去是東城一帶的望族,後來因為成分的問題,沒有接受過太高的教育,但憑藉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了有名的數學老師。

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辦公室的外面,挽起袖子糊著鐵爐子。

那時辦公室與教室取暖用的,都是一種鑄鐵爐子。爐子下面有一排「爐齒」,周圍是一層厚厚的鑄鐵板。如果不在它的裡面再糊一層泥是不能使用的。我看見逯主任兩手是泥,地上有幾塊破碎的瓦片,一堆用麥秸稈調和而成的黃泥癱軟在地上。我隨手操起鐵鍬,把那黃泥往起拾了拾,並在泥的上面用鐵鍬扎了又扎。逯主任笑著說:還挺內行的。

我也笑了笑,看著他繼續糊爐子。

他把那些用麥秸稈調成的黃泥貼在鐵爐的內側,又把那些破碎的瓦片鑲在泥中,再在那些瓦片上面摸了一層稀泥,不一會兒就把爐子糊好了。我們幫他把爐子抬回辦公室,他洗完手,問了問我倆的情況,順手從抽屜里取出一張油印的空白課表,在上面蓋了幾個紅色「歷史」字樣。又讓一位女老師給了我兩本書,一本是初一歷史教科書,一本是高一的一個薄薄的白皮書《中國近現代史講座》,並一再囑咐我明天就開始上課。他說,學生們已經拉下好多課了。

我點了點頭,表示了同意。這樣,就開始了我的中學教學生涯。

2017年9月20日星期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山愚翁 的精彩文章:

敘述者36:「他的真實身份」

TAG:深山愚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