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才是孩子長大後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可惜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這才是孩子長大後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可惜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01

前幾天,我在公交車上遇到了這樣一幕。

車剛到站,上來了一個抱小孩的媽媽,有一位乘客給他們讓了座。

隨後,又有一位8、9歲的男孩和媽媽一起上了車,剛好看見前面抱小孩的媽媽坐在了座位上。

男孩生氣地甩開了媽媽的手,大聲吵嚷著:「我沒有地方坐了,我坐哪啊,我要座位,我要座位!」

這時,小男孩開始把眼睛投向了旁邊的一位老爺爺,這位老爺爺頭髮花白,看起來有70多歲了。

男孩開始用力的拉扯老人的衣服,接著大聲喊著:「我要坐這,讓我坐這!」

老人遲疑了一下,但隨後還是起身站在了一旁,把座位讓給了小男孩。

男孩媽媽目睹了這一切,卻並沒有制止孩子,而是對孩子說:「你跟爺爺說謝謝。」

車上的乘客紛紛側目看著這對母子,也有年輕人給之前讓座的老人重新讓了座位。

後來,這對母子下車之後,車上的議論聲也響起來了。

「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還跟那麼大歲數的老爺子要座位,他媽媽也不管管。」

「孩子也不小了,按說站一會也沒啥事,老人要是摔了可是大事。」

也有乘客說的話重一些:

「孩子沒教養,當媽的也不懂事,這孩子以後出了社會要吃苦頭。」

這才是孩子長大後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可惜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02

其實,在車上的時候,從那孩子的神情可以看出,這個孩子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妥的。

而他媽媽的態度,更是印證了我的猜想。

孩子或許並非有意為之,只是缺少一個人來告訴他對錯。

能夠讓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的原因,我想極大可能是家庭中的過分溺愛而導致的以自我為中心。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看護者沒有為孩子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

不久前,我外出乘坐高鐵,車上有兩對父母各自帶著一個5、6歲的小孩。

在車上,兩個小孩很快就不安分起來,先是在車廂里不停地跑來跑去,時不時地還會撞到過道兩側的乘客。

後來,兩個孩子回到座位上開始飆高音了,一個孩子開始「啊哦」的喊起來,另一個孩子不服輸似地跟著喊。

而旁邊的爸爸媽媽也始終在高聲聊著天,絲毫沒有去管教孩子的意思。

之後,有乘客提醒他們管管孩子,其中一個爸爸大聲懟了回去:「這是高鐵,公共場所,我們家孩子有說話的自由!」

接下來,兩個孩子自然是鬧騰得更歡了。

其實,每當這個時候,我對於那些「招人煩」的「熊孩子」是抱有同情的,憤怒只是針對他們的爸媽。

這些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惹人厭棄的,他也很難懂得別人投給他們的目光里到底包含著什麼。

但是以後,別的家長可能見到他就領著孩子躲開;或者其他的小朋友們一起玩的開心卻不肯讓他加入時;甚至在他長大成人之後,發現自己與社會格格不入時,陷入迷茫和委屈之中。

一位知乎網友曾說過,父母對他傷害最深的一件事,莫過於無原則包庇他的各種行為。

以至於,他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屢屢碰壁,卻完全不知道錯在哪裡。

後來,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重新找回了人際交往中的界限感。

這才是孩子長大後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可惜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03

如今,我們在育兒上,總是特別多的強調「自由」,當我們談到規則的時候,很多父母會把它當成是對孩子的限制,擔心會傷害到孩子的天性發展。

其實不然,規則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建立規則,是在為孩子建立一條成長的安全線,看似限制自由,其實是在創造自由,孩子的安全感也是由此而來。

在美國心理學家杜布森的著作中曾寫道: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否則,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

欄杆就是界限,沒有界限的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 在孩子的不當行為面前,堅定地說「不

在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中,強調管教孩子最重要的一種態度便是:溫和而堅定

我在兒子小樹身上,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

每當我對小樹的某種行為說「不」時,他往往能夠準確地捕捉到我是否足夠堅決。

如果我表現得稍有動搖,他就會反反覆復地跟我進行「拉鋸戰」。而如果我在一開始就表現得足夠堅決,他便往往不再堅持。

而且,孩子總是能夠迅速地從父母的肢體動作甚至眼神中優先判斷出你的態度,之後,他才會去在意你的語言中說了什麼。

所以,當孩子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時,首先要及時阻止他的行動,然後以溫和的態度,但足夠堅定的語氣,最好是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做。」

這才是孩子長大後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可惜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 父母以身作則,和孩子遵守同樣的規則

其實,孩子身上規則不清的根源,往往來自於父母本身的規則混亂。

有些父母會在心情好的時候,就放寬對孩子的要求,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當父母心情不好時,那些曾經被允許做過的事情,就不再被允許了。

這個時候,孩子勢必會覺得不公平,從而以激烈的方式表示抗議。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要孩子遵守某種規則,父母需要首先去做出表率,而不是孩子必須遵守,而父母隨心所欲。

  • 讓孩子接受自然結果的懲罰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盡量採用自然懲罰的方式,少用人為懲罰。也就是說,讓孩子獨自承擔行為的後果。

比如,孩子出現丟三落四的行為時,我們不必事事提醒,讓孩子去體驗丟三落四帶自己的不便之處。

在比如,孩子磨磨蹭蹭不去吃飯時,我們可以在大人們用餐結束後即收拾餐桌,只允許孩子在下一餐飯時再用餐。

不包辦孩子的行為,也不替代孩子去承擔結果,是幫助孩子通過親身體驗建立起規則意識的重要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會。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在此之前,願我們能夠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對待這個世界。

(作者簡介:佟霏,家有2歲娃一枚,專註分享幼兒心理與早期教育啟蒙知識。做好媽媽,我們永遠在路上。)


更多內容,請看:

父母做不到這幾點,別怪孩子對老人不尊重、不孝順

情商高的孩子,都有這樣的特點!媽媽都該看看,後悔知道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