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生活藝術的「孤獨」

作為生活藝術的「孤獨」

孤獨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普遍的群體癥候。說到這裡,不免有人要反問,孤獨又不是當代人的「特產」,它是人類永恆面對的命題。這當然不錯,只不過古人厲害的地方是:他們並不恐懼孤獨,並有能力把孤獨變為生命充盈圓滿的體驗。相較之,我們反而顯得更孬,一獨處就空虛,一空虛就寂寞,一寂寞就找熱鬧。結果,熱鬧終究是他人的,自己沒半點解脫。蔣勛先生說得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六講》的重新修訂,也讓我再讀這部「解惑」之作,不免又有新況味。蔣勛先生寫出了一部「常讀常新」的「代表作」,時間和再版已經說明讀者的肯定。這並非一句恭維話,而是一句大實話。蔣勛的可貴在於,他沒把講稿寫成「人生課」,沒談不疼不癢的雞湯心得,不做居高臨下的人生導師。在書中,他完全是個「知心人」,就像圍爐而坐,促膝長談的長者。既談古今中西,又說切己故事,把生活灌注在理論里,用體驗描述美學觀。

這種風格即是蔣勛的招牌,無論是細說《紅樓夢》,還是孤獨「六講」,他都能以最淺易的語言呈現一種「生活的美學」。說他是生活的藝術家,並不為過。然而,蔣勛的「孤獨」到底是何種意義上的孤獨?是鰥寡孤獨的生活慘兮兮?還是單身男女的情感荒蕪?抑或是無人理解的離群索居?可能這些不過是孤獨的表象,它們都是「被決定的孤獨」。蔣勛想談的則是「自我選擇的孤獨」。這種分別在於,後者能把孤獨變為生命的崇高、華貴與圓滿。換言之,蔣勛把孤獨變為美學。

在我看來,它的實質就是一種體驗哲學、生存技藝、自我省思和獨處藝術。只不過,我會反思,享受孤獨到底是一種苦中作樂,還是無可奈何的聊以自慰?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喜歡獨處的人,不是野獸,就是聖賢。聖賢沒有多少,大多還是庸眾。蔣勛或許忽略了一個問題:孤獨對於自我而言常常是痛苦,美感和意義往往是他人「覺得」,然後賦予的。這就像你吃了一頭大蒜,香了你自己,卻熏到了別人。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往往並不一致。

蔣勛把孤獨作為審美對象,痛苦使審美過程變得延緩、細膩、艱澀,從而讓美感更為強烈持久。這很有道理,「自我選擇的」孤獨者把自己活成了「藝術品」,他的孤獨體驗就是「藝術性」。換言之,每一個孤獨者都像一個受虐者,只要痛苦能使他們特立獨行――超脫世俗道統,反抗社會規訓,質疑群體思維,張揚個體價值,一切忍耐就是值得的。

《孤獨六講》可以視為對孤獨的一次分類討論。其中,情慾孤獨乃是全書樞要,也是作者用力最大的一章。原因很簡單,它是最源初的孤獨,既涉及肉體結合的原欲衝動,又充滿情感聯結的精神認同。沒有人能跳脫情慾,就像不能逃離生死的宿命。面對情慾,我們需要私密空間,私人體驗。然而,儒家看重社會倫理的群體文化嚴重壓抑了個體價值的覺醒,傾軋了私人空間的存在。我很佩服,蔣勛反思文化傳統的力度,銳利且狠重。他會啟發你,所謂的「規訓社會」並不是西方現代的發明,早在儒家思想成了儒教道統時,差異化的個體就已被改造成整齊、劃一的無意識群體。

蔣勛所提到的孤獨者(如莊子、竹林七賢、魯迅等),都有一個奇妙特點,就是生逢亂世。也就是說,只有大一統的群體文化,倫理道德發生鬆動裂隙時,才能生出幾個孤獨者,彰顯一絲個體價值。情慾孤獨之所以迷人,因為它是人性的真實表露,不是道貌岸然的表演。從《紅樓夢》里寶玉的夢遺,《金瓶梅》里慾望的展覽;青春期性意識的喚起,母親對孩子的隱私剝奪……蔣勛觸及了不願言說的孤獨感:它是內心的獨白,自我的鏡像。因為,再親近的人也無法真正理解。正如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失掉母親的同情;加繆的局外人,服喪時哭不出來,還忙著做愛。即使看似巔峰的性高潮過後,男女雙方也會陷入陌生、失落與空虛。

從而,我們會訴諸語言溝通、思維探索、倫理聯結、革命改造和暴力疏解。不幸的是,這些手段對孤獨於事無補,反而生成了新的孤獨。語言孤獨其實就是上帝許給人類的「巴別塔」,所謂對話不過都是獨白,自以為是的理解其實不過是誤解。革命者的烏托邦往往現世難以完成,受到世俗者的嘲笑白眼。在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思考者成了最大的笑話。當道德把每個人的暴力衝動壓抑起來時,表面看是文明的進步,實際上也是野性的喪失、馴化和奴役。

「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範里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才能走到群眾外圍,回看自身處境」。蔣勛此言說出了孤獨的意義所在:那就是追求生命的層次感、異在感和豐富性,不要畏懼成為少數者。但是,孤獨時時都有慘烈代價,它意味著你永遠是另類邊緣、被改造的異端。《孤獨六講》給我們的教諭是:當你沒勇氣特立獨行時,也可以感知內省獨處的審美之維。因為,蔣勛讓孤獨成了一種態度和趣味,它不再是激烈對立的言行。

豆瓣、新浪微博 @俞耕耘

如您喜歡,歡迎打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語云中君 的精彩文章:

TAG:書語云中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