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懷瑾:從人生經驗中汲取學問

南懷瑾:從人生經驗中汲取學問

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那麼學問從哪裡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

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說:

「觀過而知仁」

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學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

我們平日也有這個經驗,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們勸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聽,你心裡當然很難過,最後證明下來,果然你說得對,你固然替他惋惜,對於自己認識的道理,也會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說」,不是哈哈大笑。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於心。

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後,就連人也不願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種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體會到孟子講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一個人做學問,只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

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麼樣得意也是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沒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

達到這步修養太難了。所以子貢講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確是不容易,很難得。可是孔子並沒有給他九十分,只是「可也」而已。

下面還有一個「但是」,但是什麼?「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你做到窮了、失意了不向人低頭,不拍馬屁,認為自己就是那麼大,看不起人,其實滿肚子的不夠;或者你覺得某人好,自己差了,這樣還是有一種與人比較的心理,敵視心理,所以修養還是不夠的。

同樣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驕,待人以禮,因為你覺得自己有錢有地位,非得以這種態度待人不可,這也不對,仍舊有優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環境中,就是那麼平實,那麼平凡,才是對的。所以孔子告訴子貢,像你所說的那樣,只是及格而已,還應該進一步,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安貧樂道。安貧就非常難,孔子在下面就有「君子,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話。所以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時常常問起:「你看我這個人怎麼樣?」我說:「我個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過有一點苟求清高。」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

因此孔子告訴子貢,要安貧樂道,要平實,他說僅是做到不驕傲,不算好,還要進一步做到好禮,尊重別人和愛人。

——《論語別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在國學 的精彩文章:

違反它,五臟受損,運勢受傷
這種八字夫妻和睦,相敬如賓!
殘缺之品,千萬別留在家中!
控制不了情緒,如何控制人生……
南懷瑾老師講述:七月鬼節遇到「鬼打牆」用這招破解!

TAG:樂在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