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彭曉萍:功利主義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表現和危害

彭曉萍:功利主義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表現和危害

功利主義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表現和危害

彭曉萍

追求「有用」和「效率」是功利主義的基本特徵。基礎教育功利主義則追求對考試升學「有用」的知識和「實用」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以此提高教學升學「效率。」不可否認,在基礎教育階段,功利主義教育因其注重結果,講究實用,確實大大增強了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效果和應對考試的能力,在提高升學率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各級各類高等院校輸送了大量擁有紮實學科基礎知識的人才,促進了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也正是在這種成功的光環照耀下,功利主義教育更加追求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量、考試需要的知識,實現更高的升學率。於是,在思想上和行動中開始追求短期轟動性效應,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漸漸的陷入過度化危機。

1、過度強調升學,輕育人

教育活動的參與者實施者都是「人」,以人為本是教育應有的使命,「人」應該始終是教育的主題。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的、和諧的發展,把人培養成為完整的、自由的人,「使人自由生成,並啟迪其天性」(雅斯貝爾斯)。但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基礎教育急功近利,重視教育的短期效應和收穫,以追求名利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學習本身不是目的,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並無興趣,也無內在需要。個體希望通過接受基礎教育,升入更好的大學深造,為未來的生存競爭求取資本,為個人和家庭帶來功名和物質利益。卻忽視教育對塑造個體完美品質,提升精神素養的作用以及因此帶來的終身效益。

在功利主義講究「效用」的影響下,升學率成為學校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生存依據。一個具有高升學率的學校就可能成為名校,成為名校的學校財源廣進,收益極豐。為了更高效地提高升學率,學校實施工業化管理,追求投入產出上的收益最大化。教育逐漸發展成為大工業條件下的標準化生產。在這種辦學思維下,學生不是被當作「人」加以看待,而是作為教育加工的原材料,作為物來加以塑造。學校成為「人力加工廠」、「高考工廠」。無視學生具有「人」之為人的特徵,不同於工業產品;無視教育教學是特殊的精神活動、認識活動。功利主義教育認為高分可得高學歷,高學歷可求高職位,高職位可獲高收入。於是按照分數的高低,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很多學校開設重點班、實驗班,歧視「差生」「後進生」。這種功利主義現象到達極致時,甚至出現「差生伺候優生吃飯」的所謂「人生百態體驗」。傷害學生心靈,學生人格遭到踐踏。

功利主義教育崇尚實質性的具體收穫,而理科畢業生、工科畢業生步入社會後工作機會和經濟收入都高於文科生,重理輕文便成為基礎教育廣泛存在的現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了很多人的學科價值判斷標準,文科備受冷落。由於功利主義教育崇尚「實用、實效」,升學便成了教育活動、教育行為的唯一目標。課堂教學以考試知識為導向,各學科所蘊含的精神和素養被無情閹割,而精神和素養恰恰又是人之為人的內在價值和意義。當人失去價值和意義,科學所帶來的豐富物質難以掩蓋精神的空虛和迷茫。就這樣,教育在「功用」和「效率」的道路上凌越「人性」,愈行愈遠。「人」逐漸淡出教育視野,成為邊緣化的存在,失去靈性,陷入困惑。

2、過度強調競爭,輕合作

教育追求升學率,而升學本身就是激烈又殘酷的競爭。因此,在教學中也特別崇尚競爭。功利主義的觀點認為,競爭不僅有利於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學生最終要進入競爭激烈的社會,學校引入競爭機制,是對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的一種提前訓練。這樣做法原本無可厚非。但有學校甚至出現所謂最牛的高考勵志口號「提高一分,幹掉千人」。讓人不寒而慄,教育變成了一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殘酷行為。寬敞的教室,濟濟一堂的「人」,一場啟迪智慧,喚醒自由精神的活動,本該和諧愉悅,同學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卻因為功利主義教育過度強調競爭,相互視對方為競爭對手。缺少互助合作和情感交流,出現情感荒漠,人性被壓抑扭曲。在高度競爭環境下成長的人,進入到成人世界,缺乏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也就有了「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是條蟲」的現象。這種競爭心理不斷的向低學齡段蔓延,少年兒童從入學起便接受來自父母和教師的「爭做第一」的所謂進取心教育。當「爭做第一」的上進心轉為「爭奪第一」的競爭局面,著實也可能帶來你追我趕的火熱學習狀態。但與此同時,少年兒童從小處在這種高度競爭的環境中,精神緊張,包容心下降,嫉妒心增強,甚至出現「考試打了100分依然不開心,因為還有一個同學也打了100分」的現象。學習失去愉悅,身心健康受損。所謂的「精英教育」卻培養出大批「精緻利己主義者」。

功利主義教育還帶來各學校間的過度競爭。各學校公開大肆開展升學競爭。高調宣傳「高考狀元」,美化神化「高考狀元」;在宣傳學校升學上挖空心思找出一個「第一」來。為了保持高升學率,功利主義教育在生源上大做文章。在無監管、無完善政策規範和制約的情況下,有些學校背離教育基本規律,利用經濟手段招攬優質學生,出現按填報志願人數給予生源畢業班班主任經濟補貼的情況,學生分數不同,補貼額度不等,以此求取大批量高質量的生源。更有甚者,利用高額金錢誘惑已經考取北大的學生復讀一年,以此增加該校來年考取北大的人數,增強學校生存競爭力。如此不斷惡性發展,競爭陷入「囚徒困境」。——哪所學校都很清楚地意識到這種競爭只能帶來表面上升學數字的變化,並不能真正帶來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但哪所學校都不願意主動撤離生源之爭,不願意沉下心來,安靜踏實做教育。競爭已不是教育本身的競爭,失去意義。

在這種無序無意義的教育競爭中,經濟發展水平高、物質保障條件好的地區,必然處於有利地位。受完善教育配套設施的吸引,生源出現單向流動的趨勢,經濟落後地區留不住學生;越留不住學生,教學質量也就越差,招生越來越困難,陷入了惡性循環;這種狀態持續幾年後,逐漸導致強勢學校對所謂優質生源的壟斷,教育出現「馬太效應」,隨之而來的,便出現超大規模學校,教育平衡被破壞。就教師而言,農村地區的優秀教師往城裡走,小城的優秀教師往大城市走,大城市的優秀教師向條件好、待遇高的學校走,層層「掐尖擇優」,導致偏遠山區的落後農村教師多為代課教師,農村孩子享受不到優質教育資源,教育失去公平,現狀令人堪憂。惡性競爭帶來惡性結果,教育生態嚴重失衡。

3、過度強調適應,輕超越

功利主義在與人文主義的較量中,幾乎以壓倒性的優勢取勝,與功利主義強調生存適應不無關係。功利主義認為,適應現實的需要是存在和發展的重要依據。個體和學校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適應社會現狀。當前,整個社會功利主義盛行,急功近利。短期直觀、可見可量化的升學率便成了社會對學校的唯一評判標準。學校為了獲得更高經濟利益,刻意迎合社會評價,忽略教育要義,拋棄「育」人重責。在過去大眾嚴厲批評的題海戰術的基礎上,學校提高升學率的舉措從課堂向生活延伸。擠壓學生休息時間;發展到極致,甚至有學校要求學生走路吃飯的時間都被壓縮到最少,跑步練操都帶著小筆記本朗讀背誦;提前開學;實行超強的幾近軍事化的嚴酷應試訓練等等。教育被綁架挾持,成為經濟的附庸,在功利主義的喧囂中迷失了方向,失去應有的獨立性,更談不上超越現狀,引領未來。

教育追求適應,其改變社會不良現狀,引導社會風尚的作用便難以得到發揮。相反,教育被社會牽制約束,在不良社會風氣面前,變得無力無能。當前出現的很多教育腐敗現象便是向社會妥協屈服的結果。不良社會風氣還導致學校謹小慎微,唯恐出現任何閃失意外,以免被社會紛爭糾纏困擾。此外,不良社會風氣使得教師的正當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正常的教學工作難以開展。總之,在整個適應過程中,教育失去勇氣和擔當,教育不再神聖,師範無從高貴。

不僅學校辦學強調面向現實需求,在培養個體上,功利主義教育也強調依據社會現實需要來塑造和改造教育對象。受教育者拋棄個性,迎合社會統一的評價標準,被統一化、標準化培養,「魚兒必須學會爬樹」。基礎教育階段適應現實需要,最直接的便是提高考試分數和考試能力,這兩項需求成了基礎教育求取生存的工作,也成了學校評價學生的終極標準。受教育者的自身內心需求和內在潛能被忽略,天性被磨滅,個性受壓抑,愛好被拋棄,自我無存。一切圍繞高考,與高考無關的事不想不問不做。受教育者的行為都被規定和限制在追求外在的、大眾熱捧的慾望里,不曾叩問內心,聽不到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這種重適應的教育在課堂教學方式上重灌輸講授,強調學生理解接納,忽略學生思考探究,長期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不懂得如何獨立思考,甚至失去獨立思考的願望。而思考才能帶來思辨和批判,批判才能創新,創新才能超越。受教育者在適應現實中不懂思考,自然談不上超越現實。這種學習和思維習慣在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中得以繼續,整個社會缺乏創造力,創新不足,研發能力和研發效率低下。

4、過度強調當下,輕未來

功利主義追求短期可見的效益,必然只重視當下的成果,忽略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在急功近利的心理驅使下,人們拔苗助長,漠視教育規律和孩子的成長規律,從牙牙學語開始,便開展所謂的傳統文化熏陶,背詩識字,嚴格訓練,不到3-4歲就能識字幾千。家長津津樂道,引此為傲。等到年級再大點,各種興趣班、特長班,不管孩子喜愛與否,一樣也不落下。家長們歡喜於看到孩子們今天演講能得到一等獎,明天又能參加高規格的鋼琴演奏賽;熱衷於各種榮譽和獎項的追逐。而這種可觸可見的實質性收穫讓家長們感到格外的踏實,這種踏實感讓家長們以為如此便把握了孩子美好的未來。大力推崇的素質教育,也被分割成各種知識的堆積和技能技巧的訓練,成為追逐名利的工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是加劇了眾多家長的急迫感,提前完成課程教學內容,小學學習初中知識,初中學習高中知識,各類假期被侵佔,孩子失去課外閑暇,只為在當時的評價中能處於領先地位。

學校的教學工作則更嚴重的體現了功利主義教育只顧眼前效率忽略學生長期發展的傾向。學校的課程設置完全針對考試而言,要考的科目開設課程,不考的科目不設,考試分值高的課程時間長,分值低的課程時間短。課堂教學在內容取捨上亦是遵循考試需要。不考的不講,考得多的重點講。考試知識和考試技能成了課堂教學指向的唯一目標。意志品質,精神毅力,批判創新等各種核心素養完全被忽略。甚至連身體素質這一對個人的人生髮展至關重要,直接關係個體人生幸福的因素也被忽視。功利主義教育認為,「唯其把握當下,方可擁有未來」。卻不知不覺在當下的教育實踐中,損害了未來發展的可能。

看起來一派欣欣向榮的功利主義教育,將學生束縛在應付眼前的各種考試和短期發展目標中。而高強度的應試訓練使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提前出現興奮」。這種興奮在天性被壓抑的情況下進行,並非發自內心需求的追求知識,很容易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基礎教育階段經過應試教育強大的心理和生理的重壓,學生普遍疲憊不堪,身心受損。升入大學後,因為興趣的缺乏,普遍呈現出無精打采,行動怠惰,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的狀態。成長缺乏內在動力,無法養成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進取精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受限,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難以獲得較高成就。終身發展失去航向。

現代功利主義教育的短視帶來大量雜亂紛呈的問題,有即時出現的,也有內隱性的。功利主義教育過度發展的現狀需要糾偏,不僅是教育自身的客觀要求,也是社會現狀的急切呼喚。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人們早已意識到物質和名利的豐盛並不必然的帶來幸福。走在時代前沿的人們,超越功名的慾望,沉澱下來,追問內心的真實需求,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這場追尋中,人們逐漸覺醒,呼籲回歸初心,選擇純粹,從初心和純粹中尋找幸福。同時,人們也開始詰問、審視現代教育,反思教育對人性關懷的弱化,對本性需求的漠視。更有改革者提出純粹教育,倡導教育要超越喧囂的功利,回歸教育初心;遵循教育規律,回到教育本質。純粹教育的思想和社會追尋純粹的意願遙相呼應,迅速組成一股對抗過度功利主義教育的張力,教育現狀改觀可期可待。

(註:本文提到的很多現象在初、高中階段表現尤為突出)

【作者簡介】彭曉萍,供職於邵東教科所。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湖南師大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顧問 鍾石山主編 何俊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綠汀文萃 的精彩文章:

朱亮輝:巾幗詩魂之秋愁春怨梧桐雨
李亞萍:當我站在講台上/送給親愛的老師們!
何俊良:農民詩人的鄉情泥韻/金和耀詩詞的價值取向
劉期貴:濃郁的梅山風情慶媒人/熱鬧歡樂,趣味橫生的民俗活動
趙超群:園丁之歌

TAG:綠汀文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