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 | 徐文兵妙解中藥性味(五味調神,必須掌握的健康飲食法則)

中醫 | 徐文兵妙解中藥性味(五味調神,必須掌握的健康飲食法則)


導讀

葯食同源,了解藥物和食物的藥性、氣味,做到合理飲食,是養生的重要內容。請看徐文兵老師給大家妙解中藥的性味,正確掌握健康飲食法則。







中藥的藥性




神農氏嘗百草,先分有毒無毒,再分寒熱溫涼,為藥物食物定性;繼之,鼻嗅腥臊香膻臭五氣,口辨酸苦甘辛咸五味,為其定味。這是以人為本認識自然的方法,根據人體對藥物的感覺、反應,判定藥物的性質。就像一束光線穿過三稜鏡分成七色一樣,化深不可測、紛繁複雜為簡單明了。使中藥學沒有陷於博物學的龐雜、鑽牛角尖,跟客觀事物較勁。也沒有陷入分析成分,提純單體的怪圈。而是關心團隊協作,觀察整體反應。以複雜未知的人,對複雜的未知的葯,得出簡單可見的結果,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






中醫

重視葯的性質,輕視葯的作用。

因為藥性是恆定不變的,而藥效則是因人、因時、因地會改變的。察其性而知其用,了解掌握了藥物性質,就會預測在不同病理條件下的藥物作用。這和

「用藥如用兵」

,知人善任是一個道理。同時也避免了為了追求明確藥效而去發現、製造劇毒藥物。




就像我們知道了麻黃的性熱,味辛的性質以後,碰到外感風寒高燒體痛的病人,可用它會發汗解表,止痛。遇到內聚陰毒,瘡口破潰的病人,可用麻黃會通陽活血;碰到風寒束肺,哮鳴咳喘的病人,可用它宣肺平喘。碰到水濕內停水腫的病人,可以用麻黃來提壺接蓋,通利水道。



而在一些出血、自汗、氣血上沖、咽喉腫痛的狀態下,是絕對不用麻黃的。遺憾的是,現代中醫盲目跟從西醫的理論,捨棄傳統理論的精華,忽視藥性,盲目追求確切藥效。中藥教材按功效分類,發汗、瀉下、利水、活血、止血、涌吐等等,去性存用,這樣教學,要麼就是否定中藥療效,要麼就是無毒變成有毒,小毒變成大毒。這麼發展中醫中藥,就是毀滅中醫中藥。



中藥的四氣




藥性就是指藥物的寒熱性質,或使人熱,或使人冷。細分可分為寒、熱、溫、涼四種,又稱

四氣

,因為這是一種無形的能量的變化。




熱性的藥物




熱性的藥物或食物有熱毒,對於陽氣衰微或陰寒內盛的人最合適不過,正常人服用就會感覺燥熱,加之火性炎上,吃多了會導致

「上火」

,出現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顛頂面部癤腫、口腔舌面潰瘍、牙齦、鼻腔出血等等癥狀。嚴重的會導致熱擾心神,導致心動過速、興奮、失眠、狂躁等癥狀。




魏晉時期流行服用「五石散」,裡面都是熱性的礦物葯,主要成分是鐘乳石、紫石英、硫磺、赤石脂、白石英。服用的目的,首先就是通神明,使人產生興奮、幻覺,並在此條件下產生靈感,寫出美文,畫出奇圖,奏出怪曲。當然也使人行為怪誕、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近乎發狂。類似於現代人們吸食毒品。其次是催情激欲,暫時提高人的性能力。服用五石散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晉著名的歷史學家皇甫謐說過自己服用五石散的感受:

「又服寒食葯,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當暑煩悶」,




熱性的食物




有雞肉、羊肉、狗肉;辣椒、花椒、芥末、白酒;藥物有烏頭、附子、細辛、麻黃、人蔘、當歸、大小茴香、吳茱萸、硫磺。目前兒童反覆發作的扁桃體膿腫和性早熟,就和孩子經常食用雞肉有關,外加冰鎮碳酸飲料的鬱閉,及其容易導致熱毒內攻。目前養雞採取封閉飼養、人工配制飼料,外加燈光照射、注射激素促進雞的生長,更是加重了雞的

熱性、毒性

。禽流感就是熱毒鬱積的結果。人吃了這樣的雞肉,不中熱毒才怪!還有目前流行的所謂葯膳,用當歸燉雞,吃得人們口鼻流血,他們完全不知這樣吃是熱上加熱,而中國人從來都是用陰寒的蘑菇來燉雞。



寒性的藥物




寒性的藥物,本身具有寒毒,用來平衡熱毒。正常人吃了,難免損傷正氣。很多

抗菌素

多屬於這一類型。退熱抗感染效果明顯,但是對腎功能、腸道正常菌群的傷害也顯而易見。比如四環素對牙齒的破壞,鏈黴素對聽神經的損傷,中醫認為是寒毒傷害腎陽的表現。中藥中苦寒的藥物比如龍膽草、黃連、苦參、木通,極易傷害胃氣,導致消化功能漸弱,病人出現噁心、嘔吐,嚴重的會導致腎功能衰竭,出現尿毒症。石膏和大黃也是咸寒的藥物,用來清解肺和大腸的熱毒,使用不當的話,就會導致泄瀉不止,呼吸衰竭的癥狀。現代人崇尚排毒減肥,長期服用大黃、蘆薈類的陰寒瀉藥,其毒副作用會在不久的將來顯現出來。




寒性的食物



首先就是冰水、冰棍、冰激淋、冰可樂、冰啤酒。中國人的體質不同於歐美人,盲目照搬人家的飲食習慣的話,非得病不可。




寒性最重的其次就是牛奶,無論在何種溫度下飲用。奶是極富營養的,但是只是為初生的嬰幼兒飲用。因為嬰幼兒是純陽之體,心率一般都在90/分以上。只有他們能夠消化吸收奶,也就是能

平衡奶的陰寒屬性

。人成年以後,體質改變,就應該停止喝奶,去食用溫性的食物。但是在所謂的科學其實是商業利益的鼓噪下,人們只看到了牛奶有營養的一面,忘記了自己能否消化吸收的一面。很多人喝完牛奶會出現腹瀉或者脹氣,西醫說是乳糖不耐受。中醫認為是

陽虛不能勝陰寒

,只要在煎煮牛奶時加些熱性藥物,比如蓽茇、高良姜、桂皮就能解決問題。不能消化,拉出去還算幸運。有的人不能消化,一味儲存,喝完了也沒感覺,結果陰寒在體內積聚,導致糖尿病、肥胖症等一系列疾病的發作。




雞蛋也是

陰寒屬性

,對於陰液不足,失眠低熱的病人,古人用生雞子黃攪入藥液服用,滋陰養心。但是對於陽氣不足或者是陰寒內盛的人來講,雞蛋就無異於毒藥。有的人對雞蛋過敏,吃完了就腹痛腹瀉,有的會嘔吐。但是有的人吃煮雞蛋過敏,但是吃煎雞蛋就沒事。這就說明必須用火熱的烹制或加入熱性的佐料來平衡雞蛋的陰寒才有利於人體的吸收。比如中國人習慣用蔥花、香椿、韭菜攤煎雞蛋,外國人也習慣在煎雞蛋上撒黑胡椒面,都是一樣的道理。




中藥的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有

酸、苦、甘、辛、咸

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藥味,一是指氣味,是人通過嗅覺對食物藥物的基本辨別。其次是滋味,是人通過口舌品嘗的感覺。神農嘗百草,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同判定藥性一樣,味也是以人為本的主觀指標,同樣把紛繁複雜的藥物、食物變得簡單明了。




中藥大多數是在有毒無毒之間,有偏性但是不劇烈;有寒熱之分,但是不足以影響全身。而是作用於特定的臟腑、器官,使之動或使之靜;使之寒或使之熱。古人通過細緻入微的體驗觀察,總結出中藥學的歸經理論。也就是氣味不同的藥物,會分別作用於不同臟腑器官。本篇先說說嗅覺的味道。俗話說:

「蔥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




同樣是辛辣的食物,影響人的器官是不一樣的。蔥聞起來很香,吃起來不辣。大病初癒的人,往往就是想吃一碗蔥花面,部隊的病號飯就是這個。但是切蔥的時候,往往會讓人涕淚橫流,噴嚏連連。中醫認為,蔥性熱,耐寒,故有

「凍不死的蔥,餓不死的兵」

一說。




氣味辛香上能通督脈,散寒開竅。下能通任脈,湧出唾液、眼淚、胃液。做飯的時候放蔥,除了能

喚醒食慾,還可以平衡食物的陰寒屬性

,也能掩蓋肉類腥臊的味道。由於蔥過於辛香走竄,所以不宜煎炒時間太長。在中醫治療搶救危重病人的時候也用蔥白作為藥物,《傷寒論》在治療少陰病,萎靡不振、昏昏欲睡,脈微細兼有下利的病人,就用白通湯治療。主要藥物就是蔥白四莖,加上生附子和乾薑。蔥白的作用就是

通督脈,醒神開竅

。如果出現「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也就是虛陽外越的,就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普通病人受寒感冒,出現輕微的發熱疼痛的癥狀,可以將蔥白切碎煎煮,加點紅糖熱服,以汗出熱退為效。由於陰寒內盛導致腹痛、痛經、四肢厥冷的病人,可以把切碎蔥白炒熱,用棉布包裹好了放在肚臍上熨燙,可以反覆加熱更換,直到病人鼻尖出汗,腹內鳴響,矢氣排便,四肢回暖為宜。這就是發揮蔥白溫通任脈的功效。




蒜聞起來氣味不大,煎炒以後有蒜香,吃完生蒜的人會有蒜臭味,類同屍臭,令人難以忍受。吃蒜以後會產生燒心、疼痛的感覺,我吃過的應縣小石口的蒜和甘肅張掖的蒜算是其中佼佼者。中醫就是掌握了蒜的性味,趨利避害,用蒜來治療由於

陰寒積聚心胃導致的胸悶、胸痛食積,心下硬痛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篇中列舉了瓜蔞薤白白酒湯等系列方劑,方中的薤白就是野蒜、山蒜,方中的白酒就是醋。目前在潮州、日本還保留著吃腌薤白的傳統,現代醫學也證明了其對心腦血管的作用。《本草綱目》載:

「薤白味辛,氣溫,性冷而補,心病宜食之,利產婦,治女人帶下赤白。」




蒜吃多了除了燒心以外,還會造成

眼睛乾澀

,損害視力,鬚髮早白。中醫找到了既能消除它的毒副作用,又不漸弱其強心功能的辦法,就是用

醋腌蒜

。平常百姓吃餃子,就是用蒜蘸著醋吃。每到歲末,家家都要腌制臘八蒜,為的是到了除夕吃餃子用。




我在《膾炙》一文中介紹了芥末,吃芥末的感覺就是直衝牛斗,渾身顫傈。中醫認為是

通督脈,鼓舞肝膽陽氣

。所以中醫使用白芥子來治療陰寒積聚麻痹的病人。比如治療陰疽,類似骨結核、骨髓炎常用的陽和湯中,治療老年人哮鳴痰喘時用的三子養親湯中,就有白芥子。而對於本身就有抽搐、顫抖、多動的病人,芥末等辛辣的藥物就屬於禁忌。




氣味學說的不僅在治療而且在日常預防保健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

比如在端午節,人們把新鮮的艾葉,菖蒲掛在門口,用其芬芳辛香的氣味驅邪逐臭。古人做手術的時候,一般在密閉的房間焚燒蒼朮,用來潔凈空氣。很多少數民族還保留著佩掛香囊的習慣,疫癘橫行的時候,人們除了吃蒜以外還有裝蒜,也就是隨身攜帶大蒜的習慣。如此這般,不一而足。




五味調神、近而調氣




普通人口舌能夠感覺的味道有十種,那就是

酸澀、焦苦、甘淡、辛辣、咸鮮

。人有天生或經過訓練出來的敏銳的味覺,孔子說過 :

「淄、澠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




意思是說,齊國的名廚易牙能把兩條不同河水辨別出來。國內國外都有品酒師,口嘗舌辨,就能說出酒的產地、釀製時間。古代神農氏嘗百草,伊尹制湯液,都是建立在這種超人的直覺、感悟上。




既然是主觀感覺,味覺就不僅與客觀的食物、藥物有關係,而切與人的身體、情緒、神志有密切的關係。中醫講「舌為心之苗」,心不在焉的時候無論吃什麼山珍海味也是味同嚼蠟的。心情喜悅、飢餓急切的時候,粗茶淡飯、糟糠腐朽也會讓人甘之如飴。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時過境遷,朱元璋能讓做飯的叫化子做出一模一樣的飯菜,但是恢復不了當時的身體狀態和心境,也就找不到了感覺。




心神對味道的感覺也有選擇性,隨著身體、情緒狀態的不同而調整。比如平素覺得苦澀難以下咽的磚茶,在飽食咸鮮的肉類和海鮮以後喝就覺得是甘甜爽口;營養過剩,舌苔厚膩覆蓋味蕾的人,就喜歡吃辛辣的食物下飯,碰到甜膩的食品會感覺噁心;而體液不足、舌苔剝脫的人就討厭辛辣,喜歡吃咸甜的食物。動物能在病痛的時候尋找相應藥物,原因並不是它們懂醫學,而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也就是在某種病態下,身體會對某種植物的氣味和味道產生特殊的喜愛。




中醫發現了五味對心神的不同影響,藉此調神,進而調氣。中醫的五行理論認為舌尖屬心,主咸苦;舌兩側屬肝,主辛酸;舌根屬腎,主甘苦;舌前中屬肺,主咸酸;舌後中屬脾,主辛甘。現代科學發現舌面上分布有味蕾,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較多;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兩側後半部分比較多;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頭根部;感受鹹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頭兩側的前半部分。




中醫醫療和食療,就是根據不同身體的狀態,通過使用不同味道的藥物和食物,結合食物和藥物的寒熱溫涼的性質,順應或抑制心神,藉此調整臟腑功能、氣血運行,以達到五臟平衡和諧的目的。




辛辣溫熱的食物和藥物




比如大蔥、肉桂、小茴香、白酒、雞肉,可以溫補肝氣、推動肝血,促進消化,抑制吸收。對於手足逆冷、陽痿、筋疲、痛經、肥胖、腸胃蠕動遲緩的人最合適。




平素喜歡吃甜食的人,應該有意識地增加辛辣。喝牛奶過敏的人,喝了就嘔吐、腹痛、腹瀉、皮膚搔癢的人,在牛奶中加入辛溫的蓽拔、高良姜就能緩解。而對於興奮、顫抖、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口乾舌燥、盜汗、低燒、腹瀉、消瘦的人就是禁忌。




酸寒的食物




以水果居多,比如梨、蘋果、柿子等等,大米,薏苡仁等也屬於此類。秋天乾燥,最適宜吃,可以滋養肺陰,潤澤皮膚、毛髮。酸寒的食物或藥物還能平抑肝氣,軟化血管,控制高血壓。對於嗜酒、嗜辣的人來講,應該多吃水果。老百姓吃糖蒜、臘八蒜,就是用酸味平衡抑制辛辣對口腔粘膜胃腸道粘膜的刺激。但是如果吃的過量,或者是陰寒體質的人吃,就會導致陰寒內斂積聚,皮膚出現黑斑,胃內出現結石。




酸溫的食物




比如杏仁、山藥、木瓜、米醋、山茱萸、五味子,經常食用可以止咳生津,生髮、烏髮,也適宜老年人虛喘、大便秘結乾燥的。民國名醫張錫純就用一味薯芋粥,治療肺津不足的乾咳、虛喘、便秘,可謂食療佳品,食用時最好清洗乾淨,帶皮連須一起吃,效果最好。




甘淡甘甜的飲食最多,首推淡水,沒有人能離得開它。古人講究喝活水,以泉水為最佳,井水河水雨水雪水次之。飲水應當煮沸熱飲,喝冰水、碳酸水只能加重身體的陰寒。目下流行所謂晨起即飲數杯白水的「健康療法」,國人體質以虛寒居多,照此飲法,非中水毒不可。水飲不化,在腸胃駐留,削弱消化功能。甘淡的水少飲能補充體液,多了就利尿傷腎,所以古人在水中加入苦味的茶葉來平衡。




甘寒的食品




西瓜、甘蔗,藥物中的白茅根、通草、滑石等,最能清涼利尿,可以解除腎結石、小便不利、淋漓澀痛的癥狀,而對於糖尿病等小便過多、失禁、尿床、早泄、帶下過多的病人就不適和。甜食吃多了自然傷腎,小孩子吃糖多了會蛀牙,成人會導致骨質疏鬆。




甘甜溫性食物




以小麥白面、小米、黍米為代表。多咀嚼饅頭一會兒就會感到甘甜。熬小米粥浮在上面粘稠的米精最養人,最適宜消化吸收不良、大病初癒的人食用。陳年舊米就沒有這層精華了。黍米是黃粘米,生長在乾旱寒涼地域,又粘又甜,在胃中粘滯時間長,不容易使人感覺飢,所以有「三十里莜麵,四十里糕」的說法。消化不良的人本身胃的蠕動慢,排空時間就長,最好少吃。《傷寒論》中桂枝湯方後注中介紹服藥禁忌中的是「生冷粘滑」就是指指此類食物。




鹹味的食物藥物




以肉類居多,特別是紅肉。血肉有情之品可以補養心氣心血,少了鹹味,精神體力都會下降。鹹味吃多了,可以導致血液粘稠、凝滯,血壓升高。也可影響心情、心神,興奮、激動、失眠、躁狂。北方人以魯菜為代表,口重味咸,適合窮苦人偶爾食用,不適和富貴人天天吃。社會進步飲食水平提高以後,人們應該改變飲食習慣,以清淡新鮮為好,可以學學粵菜風格。鹹味最重的莫過於味精、雞精,飯館的廚子離不開,很多人吃了會感覺口乾舌燥,有的會出現皮膚過敏騷癢。國外稱之為中國餐館綜合症。所以以後外出吃飯點菜的時候,別忘了囑咐一句別放味精。




苦寒的食物




綠色蔬菜居多,苦菜、苦瓜、苦丁茶最典型,藥物之中苦味佔了絕大多數,良藥苦口利於病,這大概與平時我們飲食中普遍缺乏苦味有關。蔬菜的苦寒性質,最適合消化肉食。蒙古人食肉缺乏蔬菜,全靠磚茶來消食化積。蔬菜最好熟食,迷信生吃蔬菜不損失營養的人,其實是以不消化不吸收為代價的。特別是寒性體質的人最好用清炒蔬菜或用蒜蓉、蔥姜炒,來平衡寒性。




苦味溫熱性質的食物




首推鍋巴、飯焦,老家大同有烤饅頭片,是開胃化食的上佳食品,我經常推薦給胃寒、流涎的孩子們吃。吃烤肉木炭火烤肉的時候,烤得出現的微微焦黑炭焦就是消化肉積佳品。我的朋友感覺奇怪平素吃牛排不過一兩塊,吃烤肉卻可以吃10多塊,原因就在於此。苦味可以清瀉鹹肉積滯。中藥經常用到焦三仙就是把山楂、麥芽、神曲炒焦,用來消化肉食積滯。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小淇(微信號:1355491207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女性更容易患缺鐵性貧血?
養身 | 白露過後,最容易生病的時候到了,這三件事一定要停止!
養身 | 防範心梗、中風,這幾件事情值得做一做

TAG: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