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為何離開量化私募行業

我為何離開量化私募行業

焦慮的時代

開往廣州南的高鐵上,偶遇雄安新區某局長外出調研。幾番寒暄後,局長打開了話匣子。

局長向我大吐苦水,其所在轄區以前僅僅是靠旅遊吃飯的小地方;現被划到雄安新區後,政府集聚了大量資源,不得不搞新產業園開發,先進位造產業園、總部基地……

但又對當下宏觀形式看不清方向,不知道搞何產業,大領導提議搞新能源汽車,下屬只能紛紛附和。

局長的迷思,不免讓我聯想起近期參加的一場銀行業會議。

會議之上,各路行長大佬們熱情洋溢地解讀一行三會政策,對經濟、行業前景作出各自的分析和判斷,暢談傳統銀行業務轉型等。

例如富滇銀行利用其所在地雲貴的旅遊資源,重點打造旅遊型銀行;江蘇銀行多年來每周六堅持開創新研討會,仿造卡爾森在《關鍵時刻》中的做法,賦予基層員工更高的主動性,推動體制的創新與轉型……

當然,當然大多數銀行都在追熱點,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等等。銀行真的能做這麼多嗎?

在周期轉換的當下,從資金荒到資產荒,本質上是行業過於追求與經濟周期不匹配的高收益率,卻沒有能夠為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正確定價,最終引發流動性危機。

人們在「路徑依賴」下,抑制不住對資產負債表擴張的衝動(廊坊銀行資產規模兩年內從400億做到了2000億)、對高收益率的追求、對2015年股災前那波牛市的懷念……

不切實際的想法與達不到預期所產生的焦慮,瀰漫在各個行業和各個年齡段人群中。

活著意味一切

大勢如此,私募業(尤其筆者所在的量化類私募行業)如何能獨善其身?

現在回頭來看,可能2013年及之前,才是量化對沖基金的黃金髮展時期。

2014年12月遭遇大票反轉危機(金融類權重股的漲幅帶動了滬深300,而多小票空滬深300的策略在此期間遭遇很大的回撤);

2015年牛市中量化中性策略跑不過多頭策略,下半年股指期貨被限;

2016年深度貼水帶來的高對沖成本使得量化中性策略幾乎不賺錢,16年底面對即將解禁的股指期貨,量化中性策略看到復甦的希望,但隨著股指放開後4月份一波新的核心因子回撤,希望又被澆滅;

2017年整體來看市場風格切換從做小票到了為繞盈利、盈利增速來定價,是否未來會看到AQR(全球第二大對沖基金)的價值與動量效應組合才能長期戰勝市場的結論在中國會應驗?(參考文獻Value and Momentum Everywhere, Momentum in Japan: The Exception That Proves the Rule)

摘錄一段時評:「在存量博弈、機構博弈為主的市場中,市場風格無論如何變化,萬變不離其宗,一定是圍繞企業盈利、盈利增速與可持續性的研究展開的。當前我們看到的風格擴散,無論是周期行業,還是次新股等等,都是建立在盈利或者未來盈利預測超預期基礎上的估值修復與提升。」

每每看前一年,都覺得特別幸福,現在開始入坑做量化的朋友,真佩服你們的勇氣。要不要考慮下轉基本面量化呢?

作為這種」杞人憂天「式論調的補充論據,我在自問自答以下幾個問題:

1、什麼樣的量化類私募能生存下去?

目前規模還未縮減的量化私募非常少,能維護一定規模的大多都採用不收管理費作為條件;對比來看,多策略比單策略投顧生存要好一些。

能在2017年用任何手段做出5-10%收益的投顧還能保有一定的規模;對資金的把握能力決定了能否活下去,私募的目標就是活下去而已。

元盛、寬立在中國的凈值也比較一般,干不過那些一線私募等白馬,但別人能活下來,能收1%+2%+20%(1%是申購費,2%是管理費,20%是業績提成)

還有兩個極其嚴重的現象,一是合伙人級別人物離職,今年幾家非常有名的私募已經出了狀況,例如阿巴馬已經散夥了;二是現金流吃緊,50億以上規模的私募融資困難,部分在出讓股權獲取現金支持。

2、策略角度看是堅守還是主動求變?

比較悲劇的一類:2014年12月回撤後主動加價值因子權重,造成了2015年上半年收益跑弱不變者(堅守小票,承擔2014年12月回撤),總體2015年下半年市場給了3個月左右的交易機會。

但2016年4月回撤後考慮到國家隊入市干預size因子回撤後又主觀轉為風格擇時,例如根據國家隊的某些持倉信號來選擇做大或做小。

國家隊持倉創業板崑崙萬維和蘇交科,帶來一到兩個月的做小票機會,16年無論怎樣只要選擇了偏移最終是會虧錢的,痛定思痛到了17年,回歸本源堅持做小票,結果再虧半年……

還是想舉一個打德州的例子,手上(2,3),對手(A,5),翻拍面(A,4,5),你已經成順了,但是對方頂兩對,面對對手的all in是否跟注?

目前勝率是領先的,如果能長期重複一定是非常賺錢的,但轉牌又出一個A,於是「drawing dead」(該詞意為:無論發下什麼牌,都已經被對手擊敗了),你能說以後遇到領先但對手all in就不跟注嗎?

我想這也是risk premium(風險溢價)把風險二字放在首位的原因——不承擔風險何來長期回報?

3、中國股票市場是否還有alpha?

如果size和反轉為偽alpha的話,真正alpha的應該是有的,但容量有限;

另外也有更小一搓在純小票上找到alpha的倖存者;能找到真正的alpha與你的背景資歷情商可能是零相關;CTA趨勢、中長線應該屬於beta(均線,波動),日內短線類偏alpha一些;

量化搞不過宏觀對沖,有宏觀能力的多策略投顧是非常厲害的,他們賺的正是量化人的錢。(待商議,因為中國市場的定價還是以政府、政策主導為主,長期看徐翔是主導不了市場的)

4、這一輪迴撤的原因是什麼?

量化投資失效的主要原因在於策略沒有邏輯支撐,模型檢驗次數小於1000次的情況下,大多數因子策略並沒有邏輯性;

其次,策略組合沒有邏輯性;模型基於過去10年左右的回測,而過去10年和未來10年屬於不同的周期(不同的參與者、交易目的、動機、手段、工具)。

當然最重要是政策的指引,打壓各種概念性質的炒作、一級對二級的套利等等;環境變了策略自然失效;

5、目前市場規模有多大?

私募證券類的實繳規模1.6萬億,其中大部分是股票多頭類,量化類佔比應該是2000-3000億左右。

6、什麼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是兩個,第一是活下去,第二是收益。

打德州大家都懂,最重要是倉位管理,活下來意味著一切。

除非特別高的收益,比如自營,一年5w做到2億,那無話可說;凡是做陽光化,做資管,活下去最重要。

那些現在風光無限、嘚瑟自大的,是否考慮過未來也會風水輪流轉的一天?第二重要的才是做出收益,收益是私募與資方建立長期穩定關係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FOF只是看起來很美

量化對沖基金的迅速崛起,使得2015年私募FOF也加速發展,但2016年的熔斷、股指期貨限倉、深度貼水等惡劣外部條件,嚴重壓縮了量化類私募基金的發展空間。

2016年底的流動性風險,2017年的風格轉換,私募不好過,FOF自然也很難,當年比較知名的幾家FOF也輪流倒下了,存活者奄奄一息。

比較贊同七禾網沈老闆的說法,FOF看上去很美很厲害,穩健有餘收益不足。私募/FOF的本質,與金融的本質完全一樣,都是資源的把握能力:

(1)對大類資產的把握能力

拓寬可配置的資產品種範圍,對每一類資產的特性有把握;至少事後知道為什麼策略賺錢或不賺錢,基本邏輯是什麼。

(2)對資金方的把握能力

資方是衣食父母,如何來定位資方(高凈值客戶,機構客戶),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如何服務好他們的需求,確定戰略合作關係。

在與機構打交道時如果提升自身的資質,幫助他們解讀政策,排憂解難;如何讓資方相信你的專業能力,有更大空間做自己擅長的事。

(3)對投顧的把握能力

先做小人再做君子,投顧是否有欺詐嫌疑,是否說一套做一套,是否給到了最好的策略;是否專註於投資,是否天天刷王者榮耀,是否天天開大會賺名聲而對策略研發不管不顧;策略是否成熟穩定,是否拿你的錢在做測試;是否能建立價值觀上的認同,是否有個人情感的鏈接……

總之,FOF是一項工程,每個環節都有精細化挖alpha的可能;資產配置決定了收益的90%。

與資方的關係決定能不能活下去;很多人天真的以為做FOF就是選投顧選基金,我只想說最不重要的就是選投顧,選著好玩啊……不要選出負alpha來就已經很完美。

離開,這是個艱難的決定

(1)私募發展挑戰重重

知乎某量化大神之前有一個經典的回答,他提到自己面試過3個應聘者,弱者太弱,強者太強,招聘能力態度居中者為好,為啥呢?

要發家致富只能拿股份,而這個行業的所有人都是為了發家致富而來,所以理論層面行為層面的本質矛盾就決定了不可能形成大規模協作。

老闆和策略研發人員在長期有本質的利益不一致性,一家私募不允許有多個合伙人來稀釋股份,策略核心人員必須拿大頭(當然有例外)。

(2)做時間的朋友,做好個人能力的配置,尋求長期活下去的路

策略上線並躺著賺錢,是每位量化研究者的終極夢想。

但陳奕迅告訴我們「感情需要人接班,接近換來期望,期望帶來失望的惡性循環」——當預期過高時,總會當頭棒喝。

無論做出什麼策略,都有失效的一天,那在此前的片刻空隙,為啥不給自己留一條出路呢?

戴總提到曾研習邱國鷺的《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並做詳細筆記公司內部集體討論,對於一個量化團隊實屬不易。

中長期看,任何行業比拼的還是綜合能力,團隊作戰能力,為啥華為這麼牛,並不是看華為手機賣了多少部,任正非判斷多准,而是怎麼把18萬人團結在一起,為一個目標而努力。

像babyquant,在資管主業之外兼職知乎直播,也是非常好的一種選擇。

我想當時大部分入行時,動機一定不是單純出於對寫程序的熱愛,對於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方法的迷戀,而是看到了一條可以通過自我努力,獨自活下去的一種方式而已。

(3)世界還很大

整個資產管理市場70萬億規模(去除了重複),銀行30萬億,券商資管接近20萬億,信託20萬億,公募(公募+非公募業務)15萬億,私募實繳10萬億(其中大部分是私募股權)。

私募量化類2000億規模佔總資產管理規模70萬億的0.29%。世界很大,還可以多出去看看,了解其他行業怎麼活的。

作為結語,還是那句話:能活下去就好.......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爾法工場 的精彩文章:

光威復材:打破國際壟斷的碳纖維龍頭
為了搞明白買哪只股票好,我們拆了一輛新能源車
我們為何都猜錯了人民幣的走勢?
特斯拉第三季度的最大利好——美元貶值
次新研究院——基蛋生物:賺錢能力和名字一樣令人印象深刻

TAG:阿爾法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