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技術有邊界 魔鬼在細節

技術有邊界 魔鬼在細節

話說本周一的HoloLens電視節目錄播案例,微信閱讀量創造了HoloLens純技術類文章的記錄,並且一天內新增訂閱用戶數量等於我們平日兩天展會站台掃碼的總和,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小本經營,不打廣告,不蹭熱點的公眾號,真是莫大的欣慰。那麼,做為回饋,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奉上這個案例的彩蛋篇!

時間倒回節目錄製完成後的深夜,在一頓風捲殘雲的牛肉丸火鍋後,大家的面色又逐漸紅潤了起來,氣氛重新活躍了一些。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開始復盤當天發生的一切。上一篇文章里,大家看到的是節目最終呈現的畫面,然鵝(眼淚汪汪),我們還沒把故事講完,因為按照原先設想,我們是有兩部份內容展示的,但第二段的內容,因為現場錄製效果不理想,被刪掉了(抱頭痛哭)。那麼,再次倒帶,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

節目錄製前一個月

我們首次與節目組接觸,在節目組體驗產品後,對現場環節進行了創作構思,並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與專業拍攝機的連接配置,攝像機多機位並且可移動,支持多人同時共享視角體驗及操作。我們從技術角度驗證可行後,向節目組確認可以實現。

在節目正式錄製之前

我們的技術小組分別在節目現場進行了局部測試,在這一階段,我們除了確保技術方案可以順利實現的同時,遇到了一些細節挑戰。

比如:移動機位上的HoloLens需要在節目錄製前就安裝到位並且中途不可更換,而一場節目的錄製大概要6-7個小時,超出了HoloLens的續航範圍,所以我們用2萬毫安2.4A的充電寶,在HoloLens滿電時就保持充電,可以大幅降低電量消耗,保證全程供電。

又比如,舞台的地面是非常光亮的黑色,對空間識別來說並不十分理想,經過測試,我們用舞台上的白色條紋裝飾幫助HoloLens進行識別定位。

再比如,拍攝現場各路無線信號強度高數量多,為了保證HoloLens在舞台任意地方可以接入網路不受干擾,我們設置了三組路由器,但第一次測試後普通路由器居然燒壞了一個,所以我們改用企業級路由器並且調為5G頻段減少干擾。

事後反思,當時也有幾個重要的細節沒有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比如,大聯排當日,因為時間緊張,嘉賓的手勢培訓很倉促;多人共享視角,共同操作的排練由技術團隊代為測試,嘉賓主要通過劇本熟悉流程;大聯排只有一次,而且以串場為主,我們並沒有實現完整的排練。

畫外解析

這次的實踐,是與整個錄播系統的一次深度融合。通常的技術演示拍攝,錄製方和表演者是相對絕緣的,而這次的拍攝,技術本身已經與錄播系統結合,所以每一次操作的結果都會對錄播系統產生反饋影響。對於這種深度的融合,節目組和技術團隊要在前期反覆充分的溝通,才能在整體節目編排時進行恰當的設計。

準確的手勢是一個良好HoloLens體驗的第一步,但往往被一筆帶過。HoloLens的賣點不是1分鐘包會,3分鐘上台表演,每個人都需要相對充足的時間熟悉適合自己的手勢姿態,交互範圍,一次點擊成功並不代表熟練掌握。

共享視角共享操作的技術本身沒有問題,我們在現場測試時同時連入9台設備。但是共享操作需要有清晰的步驟,這個交互的前提是大家有充分的默契以及對場景的熟悉。

燈光和機位在單獨測試時,總是遇到機位架好後沒有燈光,燈光打好了攝像師不在,降低了測試效率,同時埋藏潛在隱患。在唯一一次大聯排時,我們才意識到軌道攝像機會出現360度旋轉,既拍攝舞台也面向觀眾,並且還會頻繁拉遠近景。這對架在攝像機上的HoloLens的圖像穩定性帶來了挑戰。

一個儘可能詳細的節目流程非常關鍵。同時,節目流程並不是技術劇本,我們還需要在流程上反推各項技術的準備方案和時間點。此外,舞台是瞬息萬變的,主持人和嘉賓的交流需要即興發揮產生火花,所以永遠要對臨場的不確定性做好預案。如果沒有預案,就要堅決壓縮自由發揮的空間。

錄播當日

我們在候場期間又發生一個狀況,原先在舞台中央定位好的全息影像,出現了偏移,跑到了舞台邊緣。使用過HoloLens的人大概會有類似的經驗,這個和HoloLens的技術特性相關:HoloLens一旦開機,就會不停的進行空間掃描建模,但是建模的掃描最好確保相對連貫,否則大範圍轉換或光線不穩定時,定位就可能漂移。當天,我們在舞台做好定位後便把設備交給工作人員,設備隨即被挎在了手臂上,而後大家又被清場到漆黑的後台躲避全景鏡頭的拍攝。在整個過程中,HoloLens一直在頭朝下的漆黑環境中掃描計算,因此發生了偏移。經過與導演溝通,在錄製HoloLens部分之前,我們重新上台進行了定位。第一部分的內容錄製,比較順利,也是大家在節目中所看到的。

接下來,讓我們難忘的第二趴登場了……第二部分,按照原先設計,是3個人同時佩戴HoloLens上場,觀看同樣的內容(共享視角),並按照先後順序分別進行交互(共享操作)。

擦下眼淚繼續講:三位嘉賓戴上設備後,我們看到三個人全在同時操作,根本停不下來,而且操作是互相衝突的。我們在監視器里看到的是一個抽瘋的影像,忽大忽小,忽左忽右,在經過百般折磨後,咔嚓,死~掉~了~。這個問題的根本,是嘉賓對操作還不夠熟悉,當一次操作不成功時,會反覆嘗試,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眼前的全息影像,流程自然被打斷。

快速商討重新拍攝方案後,我們決定派出CC上場,以專家的角色示範一遍,然後引導每個人依次操作。然鵝,CC上場後,在與大家進行了基本操作示範後,忽然變得沉默,也不再和大家進行互動交流,於是場上再次出現操作衝突,畫面抽得更瘋了!最終,你猜對了,咔嚓~又~死~掉~了。

事後,CC下台解釋道:當他想輔導其中一個小嘉賓操作時,嘉賓做了一個開花(相當於退出)的手勢,由於距離太近,他的HoloLens也捕捉到了這個操作,把他的應用退出了。而他因為拍攝站位的原因,無法重新打開應用定位,在之後的幾分鐘里,只能用靈魂站台。由於嘉賓的行程表非常緊湊,我們沒有得到再次補錄的機會,這部分的內容被刪掉了。

畫外解析

共享操作一般發生在接受過充分培訓的團隊中,由於大家對技術的熟悉以及對配合的默契,展示效果一般比較有保障。然而面對比較陌生的用戶,我們不推薦多人共享操作,而是應當設置不同設備間的主從關係,主設備可以交互操作,由專業人員佩戴,從屬設備只能觀看不可操作,由非專業人士佩戴體驗,這樣才能保證一個順暢的流程。由於我們求勝心切,在和節目組討論創意時,對於只要技術能做到的要求都全盤接受,沒有仔細思考這種設計下存在的風險,也沒有在發現苗頭不對時堅決停止,造成了最終的錄製遺憾。此外,當我們進行多人共享操作時,在站位上應當儘可能分散,防止手勢間的互相干擾。

在這個案例分享即將結束時,我們通過這個彩蛋篇,想和大家分享兩點感受:

技術有邊界,魔鬼在細節

新技術誕生,它的邊界在哪裡,我們的想像是不是超越了它能支撐的範疇,亦或是我們太謹小慎微以至於沒有窺探到它壯闊的景象?這個邊界的極值,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不斷的探索和嘗試,而這其中也會有崎嶇和挫折。但正是經過這一次次的碰撞,我們歸納總結、熟練運用,才能在恰當的範圍內做出最優質的呈現。

假如我們只確認技術的邊界,也還是不夠的,因為技術的落地過程充滿對細節的挑戰。這些細節小到續航時間,大到主從關係,他們就像紅外線報警器,不經過事前充分的演練,永遠無法預知最後一刻會踩到哪跟紅線。

牛肉丸火鍋店那夜的聚餐之後,大家都重新回到了日常工作的角色中。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雖然沒有遭到哄搶,但也沒有被下崗,那一瞬間的驚心動魄很快就歸於平靜。許多我們曾經看似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以後回溯起來不過是小漣漪,但這些小漣漪又一步一步指引著我們走向未來。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我們身邊許許多多的小夥伴,大家都在投身於混合現實技術的探索中,無論是成功還是挫折,它們都將是我們成長的勳章和驕傲。

唯有無可救藥的樂觀

才能一往無前的衝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軟HoloLens 的精彩文章:

TAG:微軟Holo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