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激憤與懷疑,是求知的開始

激憤與懷疑,是求知的開始

國學君按

孔子很謙虛,他常說自己是「述而不作」,意思就是說,他只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保留傳統的文化,把前人優秀的思想自己整理,流傳,播撒種子,沒有自己的創作,不加意見。

他又說自己「信而好古」,不是迷信而是真信,是經過考證後的相信。他非常相信並喜歡傳統文化,所以編《詩》《書》,定《禮》《樂》,著《春秋》,在50歲時還開始學習易經。反觀現代人,很多出了學校的門,就不再讀書。30以後,就覺得沒有必要再學習了。但孔子,是一個真正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筆者在讀論語時,常常被他這種單純的學習熱情,對教育和知識的使命感所深深打動。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一起共讀南懷瑾先生的著作《論語別裁》。建議今日和我一起讀完本書的第7-10章。

在今天的共讀開始之前,希望大家一起共同來思考兩個問題:

1、你贊成以應試為導向的教育方法嗎?

2、你有自己熱愛的某種藝術嗎?是什麼呢?它給你帶來哪些影響?

1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孔子做學問的態度。孔子曾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這幾句話中,包含了非常寶貴的學習態度。

首先是「默而識之」,做學問要寧靜,不可心存外務,更不可力求表現,要默默然領會在心中,這是最要緊的。這一點,其實很多人都做不到。這時代,朋友圈如此發達,還沒讀點什麼,就要趕快去朋友圈顯擺一番,把自己看的書拍照發出來,等著別人點贊的大有人在。

而默然識之,是這樣一種態度,是對知識的消化,沉澱和等待。把學到的東西,在心中默默領會,真正消化成為屬於自己的智慧,然後才可以徐徐下筆,一一用文字理順心中的思考。做學問,最怕虛榮和喧嘩,最怕半瓶子咣當,真正的厚積薄發,而不是做出一個好學的姿態,孔子認為,這是第一重要的事。

再說「學而不厭」,做學問的興趣永不厭倦。這秘訣在哪裡?就是要能夠安於平凡。很多人經常發狠,我要下功夫,每個月要讀多少多少書,但經常是只能堅持一小段時間,能夠一生學而不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需要持久而平穩的內驅力,不被外界的評價和干擾所左右。

最後,是「誨人不倦」。這也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就我本人來說吧,讓我自己學習,我很願意,但是去教導別人,我就覺得很麻煩,教的對象可能很笨,怎麼都聽不懂,也可能會曲解你的意思,明明是好意硬要說成是惡意。最後自己付出時間精力,還要受到許多非難,說不定還被諷刺是「好為人師」,所以教育人這種事,實在是不划算的。

所以一個像孔子這樣的人,真正的教育家,必須要有宗教家的精神,愛人愛世,須要有捨身飼虎,入海救人的犧牲精神才行,又像是親自施用換心術,硬要把自己的知識,裝到他腦子裡去的這種心情。這樣積極改變世界的心,如寒冬火焰,最終一點一點,照亮了世界的黑暗。

2

說了態度,再說孔子做學問的方法,他自己總結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志於道,是什麼道呢?很多人認為孔子只說人道,不講天道,因為天道渺遠,屬於形而上的範圍,究竟有沒有鬼神存在?生命是怎樣開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都是天道。

天道遠,而人道邇,人道比較淺顯易懂,孔子常和學生們談論的都是切身的問題,他的學生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根據子貢的話,再看孔子在《易經》中所講的學問,他絕對懂得天道,子貢說:「夫子談人道,我們聽得懂,他講宇宙的奧秘,因為我們的學問還不夠,實在聽不懂。」

孔子的「志於道」,從人生的普通行為,道天地萬物的玄妙,他都懂得,但是因為一般學生們的程度不夠,所以他沒有偏向這方面去談,如果專講天道,他可能就變成一個宗教的教主了。儘管後人給他蓋孔廟,稱他為儒教教主,但是他自己當時是非常平實的,不走教主的路線。

「志於道,據於德」是精神上的高遠追求,而「依於仁,游於藝」則是生活處事的準繩,這四點是孔子做學問,也是為人做事的原則,人活著如果沒有高遠思想,就未免太俗氣,太現實的人生與動物無異,只會令人感到無意義的厭煩。

道與德,是人生的根,沒有則無法成熟,而仁與藝,是讓生活安頓下來的方式,「依於仁」是懂得如何處世為人,「游於藝」如何欣賞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並在其中獲得快樂,如此,人生才不會枯燥乏味。

做學問,是自我教育,那麼又該如何教育他人呢?孔子認為,填鴨式的學習是行不通的,教育的方法應該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所謂「悱」就是內心有懷疑,對現有的解釋不滿意,要去尋找真理的心情。

教育的原則,不是先教授知識,而是先激發學生的情緒和思想,使他發憤,使他懷疑,然後有堅強的求知與好奇心,然後才能啟發出他本有的智慧,學習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韓愈也曾說:「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不一定完全是對的,學習不能光靠服從和接受,而要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如果只是呆板的背書考試,按照標準答案來,這樣學問只會越來越差,多激憤,多懷疑,才會多去探尋與研究,如此,才能獲得真知識,真智慧。

作者:亞比煞,自幼酷愛讀書,願以書為火,行過世間幽暗。豆瓣閱讀專欄《寫作的內觀》作者。當過記者,做過編導,時常遷徙,在中國大多數的城市居住過。也曾去以色列,巴勒斯坦,印度,俄羅斯等地旅行,希望在40歲前可以環遊世界,看遍荒漠,星空與雪原。

主播:阿成,長島人民廣播電台主播。微信公眾號:生活第八件事兒。新浪微博@阿成Al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國學共讀 的精彩文章:

真正懂得美,才會溫柔敦厚
品讀《詩經》,尋一方寄放心靈的靜土
才子渣男: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DAY1

TAG:有書國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