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道誼交往中指點好學之士

王陽明道誼交往中指點好學之士

走進王陽明的生命之

第六十一章 四明山中大課堂

陽明先生二月份回到了家鄉。這次在家停留的時間比較長,一直到十月二十二才趕到滁州上任,在家八九個月時間。在家自然要服侍奶奶和父母,奶奶住在餘姚老家,父母住在紹興新居。除服侍親長外,在家他一直惦記著去干一件事,就是想約上黃綰和徐愛一起遊覽家鄉的四明山等山水。喜歡山水,是他終生所好。他在多首詩中都提到自己「性野」,這個野,意思是無拘無束,洒脫自然,自由自在,就是《中庸》首章中提到的「率性之謂道」。我們看幾首詩,他在《四明觀白水》詩中寫道:「野性從來山水癖,直躬更覺世途難。」在《游雪竇》詩中他寫道:「平生性野多違俗」。在滁州寫的《林間睡起》中他寫道:「野情終是愛丘園」。

陽明先生是人,人心情總是矛盾的。他總想在山裡安營紮寨,為什麼呢?因為「平生性野多違俗」,因為「養靜意所關」,因為「山鳥歡呼欲問名,山花含笑似相迎。」但是他仍然念念不忘「顏子豈忘世?仲尼固遑遑。」孔子和顏回這對師徒,沒有躲到山裡去,他們曾僕僕風塵四處奔走,他們要救世,要挽救頹廢的世風。他喜歡山水,為什麼一定要帶上黃綰和徐愛呢?山水是個自然的大課堂,可以讓人脫塵忘俗,他好為人師,他想指引弟子,把弟子引向大道。好為人師,不一定是貶義詞,如果有道在身,不好為人師才是錯誤的。

家裡家族大,親情周旋,用去了不少時間。他在家一直等黃綰,黃綰卻一直沒有現身。再等下去,徐愛的探親假期就要結束了。於是,五月底,他帶上徐愛和家族幾位子弟,從上虞進入四明山,一路沿著山澗水流,向上探源,沿途參觀了雪竇寺等名勝,本打算從奉化到赤城呢,但是遇到天旱,只見田間禾苗枯焦,又見田間地頭種田的一臉愁容,也就沒了遊興,於是在寧波買了艘船,一夥遊客坐船打道回府。

這次遊覽,時間上有疑點。有篇《送日東正使了庵和尚歸國序》,他在文後標註道:「皇明正德八年歲在癸酉五月既望,餘姚王守仁書。」了庵和尚俗名堆雲桂悟,是日本使者,出使北京後途徑寧波,準備返國,他五月十五後寫了這篇送別序。和尚已經出家80多年了,修行很好。他要與和尚辯論佛家的空性,和尚不與他辯論。

這次遊覽,有學者考證是六月中旬出遊,七月上旬回家。

我們介紹一下他這幾個月的道誼交往。他悟道後,隨時隨地都在指點好學之士。介紹的要點是,一、正如《年譜》說的,他喜歡在山水之間點化同志;二、人心習氣和成見是很固執的,轉化起來很難。我們讀完全書後會發現,不少人在接受良知學之前都要經過三番五次的爭辯。

受陽明先生的影響,六弟王守溫也開始學習致良知學。六弟是從家族兄弟的排序論,實際是叔叔王袞的兒子。餘姚徐天澤,字伯雨,號蕙皋,是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在廣西太平府知府任上被罷官,罷官後在家讀書,經常與王守溫辯論。後來到紹興見了陽明先生,就轉變了觀念,他說:「我幾十年來孜孜以求,東找西尋,想從外面求來,現在回過頭來從心上找,這才明白,真不是那麼難!」陽明先生約他同游四明山,他派人到紹興送信,說自己有病參加不了。陽明先生回了封簡訊《寄蕙皋書札》。先生這封信的真跡還存世。

弟子應良正德六年進士中試後,到翰林院當編修,很快就辭官回到浙江仙居老家,在家一邊奉養母親,一邊讀書,一讀就是十年。陽明先生本打算趁著遊覽山水的間隙,去應良家看看弟子,結果沒有成行。應良父親去世後,派人送信請陽明先生寫篇墓誌,正趕上陽明先生害病,還沒顧上寫。九月初三,他回了封簡訊。這封信有兩點我們應該注意,一是他又病了,他這一生與病相伴了一輩子,這說明悟道後並非萬事大吉;二是他在信中稱弟子為「兄」,落款是「守仁拜手原忠太史道契。」這個落款有學問,有講究。陽明先生主修《禮記》一經,應良也是主修《禮記》,他辭官回家讀書還是讀《禮記》。所以在信中陽明先生才提醒他:「讀禮之餘,孰非進德之地?」意思是提醒弟子,別只知道讀書,要在事上磨練。同時這也提醒我們,讀經不要貪多,最好是做到精讀一經,爭取做到一經通百經通。

他們都是學「禮」的,所以很講究禮節,落款「守仁」,這是古代人自稱名的禮儀;「拜手」又稱「拜首」,是一種很隆重的禮節,跪下磕頭時兩手相拱,磕頭至手;「原忠」是應良的字,古代稱親近的對方就稱字;「太史」是對編修的古稱;「道契」即道友。這封簡訊屬於便箋性質,但是他卻很講究禮儀和禮義。

他給好朋友汪俊寫了兩封簡訊,是討論學問的,還是討論《中庸》中的「喜怒哀樂之未發」。正德六年,他給汪俊寫過長信,討論這個,過了兩年,還在糾纏。這次是陽明先生固執地糾纏,汪俊對此是不相信不討論,但是陽明先生要討論,欲罷不能。這道學先生真是送教上門!人的觀念轉變起來很難,汪俊與陽明先生是好朋友,卻一輩子不相信他的學問。

汪俊弘治六年(1493)會試第一名,資格比陽明先生老,不容易相信他。汪汝成正德六年(1511)進士,也不那麼容易相信他。有篇《書汪汝成格物卷》,是他對汪汝成論格物文章的批語。在批語中他寫道,汪汝成先後與他爭論了幾十次,第一次很驚駭,竟然拂袖而去;去了之後就懷疑,再之後更加深了懷疑,後來就理解了些,理解後有些高興,高興之後又產生了懷疑。兩人同游玉泉時,夜以繼日地爭論。這樣折騰了幾十次,最後兩人的觀點一樣了,竟然分不清是誰的觀點了。

這一年,寫給王道、黃綰、蔡宗兗的信,我們以前已經介紹過了。現在介紹另外一封寫給胡伯忠的簡訊。陽明先生離開北京時,與在徐州做官的胡伯忠相約見面,見面後意猶未盡,才寫了這封信。從信的內容看,先生與胡伯忠是一般的朋友。這封信有一個內容很重要,是說如何與小人和惡人相處的。我們許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在信中說:君子與小人相處,絕對不能同流合污,如果道理說盡仍然處境艱難,因此被小人惡意傷害,那就安然接受。如果不能堅守道義,或者嫉惡如仇,或者義憤填膺,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更加招致小人的抱怨和仇恨。他說,與惡人相處,要始終保持自己的清凈心和一團和氣,這樣的話,惡人雖然惡,卻污染不了自己。所以說,身心學問需要變化氣質,變化了氣質,那就清者自清了,不受污染了。在簡訊最後,他感慨道:「正人難得,正學難明,流俗難變,直道難容。」寫到這裡,他很失落。「直道難容」,就是前面他詩中寫的「直躬更覺世途難」。

我們是不是也受感染了,也覺得很失落呢?是呀,流俗難變!是呀,直道難容!我們同意他後面說的,但是不同意他前面說的,為什麼呢?正人不難得呀,我願意做正人君子,我就做正人君子,這不難;我們學了陽明心學,就不再覺得正學難明了,我們已經明明白白了,我們有方法,不就是為善去惡致良知嗎!

明白,得真明白。真明白,才能真行,才能知行合一。怎麼真明白呢?他在簡訊《與黃誠甫》中說得明白,他說,立志於修學道德的人,功名妨礙不了自己的追求;立志於功名的人,富貴照樣妨礙不了自己的追求。由此我們知道,要真明白,得真立志。

總結一下:青山綠水本無俗,江湖紅塵埋真心。

此為連載《走進王陽明的生命》第61篇

心友將修習中的問題和困惑、

感悟發至以下郵箱,我們請老師為您解答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學實修者艾庭 的精彩文章:

共明良知之學於天下
知其不可而為之
王陽明與弟子書信中全面論述師友之道
王陽明說:話多是因為心氣浮躁和沒有堅定志向
終生道友湛若水

TAG:心學實修者艾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