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觀復嘟嘟:就是這個味兒!

觀復嘟嘟:就是這個味兒!


大家好,觀復博物館是馬未都先生創辦的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請關注我們的頭條號,我們不定期為粉絲贈送觀復博物館的文創產品。

觀復嘟嘟,有物為證。

我們今天講一個熱鬧的事——人生五味。

甜酸咸苦辣,我永遠把這甜擱在前頭。很少有人把苦打頭,苦得往後頭擱。

鹽是百味之鮮,只要有鹽,這個東西就鮮,就好吃。過去啊,那個時候知青偷人家雞,把雞連夜就燉了,沒有任何佐料,就一個鍋,燒開水煮,撒把鹽,就特別好吃。鹽是兩種,一種是天然的,一種是製作的。天然的鹽今天很少,製作的鹽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鹵鹽,是熬出來的;一種是曬出來的,像海鹽。

觀復嘟嘟:就是這個味兒!

曬海鹽

天生的鹽,就是岩鹽,是帶色的,有黃色有粉色。過去我有一個朋友講究,自己不吃餐廳的鹽,從兜里掏出塊岩鹽,淡黃色的,拿刀咔嚓一點,弄盤子上,然後蘸著吃。

觀復嘟嘟:就是這個味兒!

岩鹽

當時他和我說這塊鹽特別貴,我說有多貴啊?他說合人民幣兩萬多塊錢。當時我就肅然起敬了,我說這個人吃飯真夠講究的,拿這麼大一塊疙瘩鹽還兩萬多塊錢。後來我有機會去國外看到岩鹽了,堆在地上,裡頭打一燈泡,和岩石似的,鹽因為有點結晶透亮,所以底下擱一個燈泡就特好看。

其實還有一種鹽,就是粗鹽。粗鹽不能炒菜,可以用它來腌制。比如說北京有一種鹹菜,叫水疙瘩,就是拿鹽腌的,還有一種是拿醬油腌的,叫醬疙瘩。我們小時候能有醬疙瘩吃,那就算奢侈了,吃的都是水疙瘩。

說完鹽呢,咱們先來看第一件寶貝。

觀復嘟嘟:就是這個味兒!

清康熙 青花墨彩描金飛鳴食宿紋盤

觀復博物館藏

墨彩加金帶青花,邊上是邊飾,花卉是青花,裡頭是墨彩。這是乾隆早期的,帶有雍正的味道,雍正時期特別願意畫墨彩。這個畫片非常有名,畫了大雁的四種生活狀態,叫「飛、鳴、食、宿」:有飛著的,有兩隻在叫喚,「食」是在找吃的,「宿」就是睡覺呢。這四個狀態,也是我們人的四個狀態。這樣一塊盤子反映了人的江湖,在江湖中,掌握技能是你最重要的一點,過去古人說藝不壓身,你能學很多。

所有的味道當中,糖是人們天生就喜歡的,小孩都特別願意吃糖,所以一定不要讓小孩過早地接觸糖。我們從健康的角度上講,盡量不攝入糖,攝入糖的後果非常嚴重,超量地攝入甜食會影響你的壽命,還影響你的容貌。

觀復嘟嘟:就是這個味兒!

糖基化是引起衰老的主因之一

糖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呢?按照《新唐書》上的記載,說糖是當年唐太宗遣使節到印度學的。我國南宋時期就有一本書叫《糖霜譜》,最早介紹了蔗糖的製作方法。大規模工業化製糖,是從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才開始的。

觀復嘟嘟:就是這個味兒!

《糖霜譜》

再者是醋。

吃醋,我們生活中老說這個詞,過去吃醋很狹隘地指男女之間吃醋,現在男人和男人也吃醋,女人和女人那就更吃醋了。你們都知道吃醋的故事吧?就是唐代「十八學士」之首房玄齡的故事。房玄齡的老婆是一個妒婦,當時唐太宗想給房玄齡送一個女的,他老婆不同意,唐太宗就說這有一瓶毒酒,你要不然就讓他納個妾,要不然就把酒喝了,房玄齡老婆二話不說就把毒酒喝了,這個毒酒其實就是醋。所以從這以後吃醋的故事就形成了。

觀復嘟嘟:就是這個味兒!

吃醋

再一個,就是辣。

我們今天吃辣特別普遍,我小時候認為吃辣就是四川人湖南人,後來才知道陝西人也吃辣。中國古代人吃的辣,其實是辛,辛辣。辣椒傳入中國特別特別晚,是明朝末年,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有直接關係,之後才把美洲的辣椒帶過來。辣椒本身就是一種讓人上癮的東西,凡是能讓你上癮的東西,它都可以讓你發財。

說到辣椒,就一定會想起火鍋。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火鍋長啥樣。

觀復嘟嘟:就是這個味兒!

清晚期 銅胎畫琺琅人物紋火鍋

觀復博物館藏

這是清代的火鍋。這種火鍋,過去宮廷里就有,至少王爺一級才敢使用這種畫琺琅火鍋,銅胎畫琺琅。這種火鍋尺度比較小,但兩個人吃足夠了。這火鍋上面有一個火罐,裡面擱炭。火鍋這種文化是游牧民族傳給我們的。火鍋首先的吃法是圍著吃,圍著吃在古人眼中就是不高級、很野蠻的吃法。

我們今天說「辛苦」這個詞。辛是什麼?刺激;苦也是刺激。有的人愛吃苦菜、苦瓜。吃苦的東西,是人生的一個快樂。

今兒就先說這麼多。

觀復嘟嘟:就是這個味兒!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每天發表歷史藝術文物相關文章及馬未都錄製的視頻,同時發送館藏品照片,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到朋友圈和朋友們一起分享吧!謝謝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復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故宮仿造壓手杯
觀復淡成:溫度(上)
《與藝術沾邊》第105篇 什麼樣的錢不能投房地產
高燭:光線柔和、筆觸細膩
《與藝術沾邊》第104篇 平庸之善

TAG:觀復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