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他用生命捍衛兒童權利

他用生命捍衛兒童權利

在波蘭,他是與居里夫人、肖邦齊名的有重大貢獻的人,聯合國於1989年通過超出200個國家簽署由波蘭起草的《兒童權利公約》即依他的思想精神制定。若干年前,他以作家的身份進入中國,他的兒童文學作品《小國王——馬特一世執政記》被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20多種文字。今天,他以教育家的身份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他的教育著作《如何愛孩子——現代教育先驅科扎克的思想札記》,在近日舉辦的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由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陽光秀美圖書有限責任公司推出。他就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傳奇性人物——雅努什·科扎克,他的貢獻是發現了兒童的需求和權利,他為兒童權利和平等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真正做到了了解兒童、認識兒童、尊重兒童。

將兒童教育視為一生的使命

科扎克的一生豐富曲折:當過醫生,上過戰場,作為作家出過書,編過劇本,當過記者,做過社會活動家。他一生寫過24本書、1400篇文章。然而不論他走到哪裡、做什麼,兒童始終是他不舍的牽掛。他終身未娶,將兒童教育視為一生的使命,並始終踐行著他的信念。他說:「與其選擇生兒育女,我選擇了為孩子以及服務孩子奉獻生命。」

科扎克1878年生於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是波蘭當時的大律師,母親是傳統的家庭主婦。小時候,他衣食無憂。他長到十幾歲時,父親患上了精神疾病,家道中落,科扎克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文學成為他寄放自己的世界,年僅20歲,他就已經出版過小說。

1904年,科扎克從醫學院畢業,夜半徘徊在貧民窟尋找流浪兒童的經歷讓他看到了兒童悲慘的現狀。他曾說:「當下的生活何其悲慘,給了兒童這樣一個混亂世界的一代又是何其恥辱。」

科扎克曾以軍醫身份被徵召到前線,參與過日俄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遠到過中國的哈爾濱。1906年,從日俄戰場上回來的科扎克再次做起了醫生,在兒童醫院工作了7年。作為醫生,在治好了孩子們的疾病後,不得不眼看著他們重新回到原來那個黑暗世界,而他卻對此無能為力。

這種遺憾和痛苦,讓科扎克萌發了舉辦兒童夏令營的念頭。於是在1907年夏天,他組織了150個來自猶太窮苦家庭的孩子參加夏令營,他讓孩子們過上了愉快的集體生活。

《如何愛孩子》的第一部分「家庭中的孩子」於1919年出版,它是在十分特殊的情境下寫的。那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年近40歲的科扎克被召入伍去當軍醫,在烏克蘭前線的戰地醫院寫下這部分文字。書的第二部分「收容所、夏令營和孤兒之家的孩子」於1920年出版。

科扎克時時刻刻保護著孩子,也從孩子們的身上吸取精神營養。1928年,他寫了《尊重兒童權利》,探討兒童的尊嚴、權利及其公民地位。

服務孩子奉獻生命

單單做醫生,已經不能滿足科扎克的教育理想。1910年,科扎克打算放棄蒸蒸日上的醫學和文學事業,成為一名孤兒院院長。消息傳來,華沙一片嘩然。孤兒院給了科扎克施展自己教育才華的機會。他認為自己並沒有為了教育而放棄醫學,相反,他把孤兒院當作臨床醫學的實驗地,設計出一套教學診斷系統,從而將這兩門學科結合在一起。

孤兒院開辦得很成功,科扎克自身的坎坷經歷使他對兒童充滿了寬容和愛。他從不體罰孩子,而是用尊重、平等的目光去看待他們,用各種充滿愛和充滿趣味的方法去教育他們。他在孤兒院設立了兒童法院,讓孩子們自己解決他們之間產生的各種問題。

「二戰」爆發後,孤兒院被納粹清空,科扎克與孩子們一起被抓進了猶太人聚集區。為了陪伴孤兒院的192個孩子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放棄了自己活下去的機會,與孩子們一起乘上開往特雷布林卡滅絕營的火車,最終死於毒氣室。

據參與解救猶太人的猶太居民委員會官員那弘·拉姆巴回憶,1942年8月6日,拉姆巴安排科扎克和孤兒院的孩子們坐在廣場邊上的一面矮牆下,不遠處的院子里全是等待上車的猶太人。

火車很快開始裝人了,就在那一刻,一個德國軍官穿過人群,把一張紙條遞給了科扎克。紙條是一位猶太福利機構的高官當天早上向蓋世太保求來的特赦令,憑這張紙條科扎克可以留下,讓孩子們離開。科扎克只是輕輕地搖了搖頭,揮揮手就讓這個德國人走開了。

德國人拿著皮鞭催趕人群,在此起彼伏的哀號聲中,科扎克領著孩子們走向火車。孩子們排成四隊,舉著小馬特國王(科扎克的兒童文學作品《小國王》里的主人公)的旗子,每個孩子手裡都拿著他們喜歡的玩具和圖書,走在隊伍最前面的男孩子們還拉著小提琴。他們維持著自己最後的尊嚴,平靜地上了車。所有猶太警察自發地分出一條道路,站在兩旁向他們立正敬禮。

拉姆巴寫道:「像這樣的隊伍,人們從未見過。」

「二戰」結束後,歐洲的詩人和劇作家紛紛創作作品,再現了科扎克最後與孩子們一起走向火車的悲壯場面,科扎克的傳說由此在歐洲漸漸傳開。科扎克是為了保護孩子而最終奉獻生命的波蘭英雄。為了對這位偉人以示敬意,1978年逢科扎克百年誕辰,聯合國宣布當年為「國際兒童年」。2012年科扎克逝世70周年,波蘭特別將該年定為「科扎克年」。

一個世紀前的思想仍然超前

在中國大陸,作為教育家的科扎克還不為人們所熟知,不用說普通的父母,即便是許多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沒有接觸過他的事迹和他的書。在新書發布會上,波蘭駐華大使館文化處文化參贊蔡夢靈女士說:「《如何愛孩子》在海外已不算是新書,科扎克在波蘭家喻戶曉,這是父母和研究人員一定要讀的一本書。」

科扎克是一位傳奇性的教育家、超前的思想家。在所有的教育著作中,《如何愛孩子》是他兒童教育理念的基石。這本書收錄了科扎克在家庭、收容所、夏令營及孤兒之家與孩子們日常生活里的許多對話,共分為兩大部分4個主題章節:家庭中的孩子、收容所、夏令營和孤兒之家中的孩子。無論在哪裡,我們都可以看見科扎克獨到而細緻的觀察,以及他與那些難管難纏的孩子們周旋時所迸發出的智慧。科扎克一連串的自我對話,遣詞造句樸實無華,卻滲透出許多帶有哲理意味的宏觀教育思維。他的觀察和感悟,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著我們的教育觀念,滲透到我們日常的教育思維中。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說:「科扎克的重要貢獻,是發現了兒童的需求和權利。『發現兒童』是現代教育史上最響亮的口號,一個全新的起點。在上世紀,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發現兒童教育的重心是認識兒童的特點,把兒童當作兒童來對待。科扎克的發現則是『沒有孩子,只有人』,也就是說兒童不僅是兒童,孩子和成人都是人類,強調理解、尊重和解放兒童。」

科扎克及其教育思想,誕生在歷史的轉折點。往前看,社會還沒有形成保護兒童的共識;往後看,成年人還沒意識到兒童擁有極強的獨立意識,擁有更多的自主性,未來的公民是否應該擁有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鹿永建認為,科扎克不僅立言、立功,而且做到了立德,這是超乎常人、超越了大部分教育家的,他把愛孩子做到了極致。

科扎克對父母提出了疑問:他探討孩子與母親的親密關係,肯定母親對孩子的照顧及關愛,但同時也提醒,如果母親想要控制孩子、盲目地相信專家和書本,她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孩子無法像別人家的孩子或書上寫的一樣」而陷入焦慮,以至於無法好好對待孩子。科扎克在近百年前所寫的,不也是對我們今天社會現實的一個寫照嗎?

楊東平在為本書作的序中說,科扎克畢生在兒童世界不遺餘力地觀察體悟,為兒童及其權利向成人社會請願。他鼓勵說:「老師啊,去當孩子世界的法布爾吧!」他認為「偉大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最令人稱道的事迹是:他做出了對昆蟲的重大觀察,但是沒有殺死一隻昆蟲……」他本人正是兒童世界的法布爾。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21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高校高端智庫聯盟公約
朱九思:怕並努力著
在熟悉的地方發現風景
智慧教育呼喚新的教育智慧
青海:優化職業教育布局調整專業結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