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研究共舞
文件發了,會議開了,意義講了,要求提了,不少中小學校教科研還是形不成氣候。究其原因,一是學校考評機制不利於教師投身教科研實踐,二是熱心教科研的實踐者不一定得到充分的價值認同,三是教師缺乏教科研實踐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四是學校對教科研工作缺乏必要的物質支撐。
教育研究是一項十分繁重、複雜而又有創造性的工作,它具有導向性、超前性、高效性等特點,具有探索方向、預測未來、促進改革、提高質量的功能,它是教育工作的先導,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效益的重要保證。
很多教師平時教學任務非常繁重,又缺乏系統的科研訓練,做起科研來有些吃力。事實上,目前中小學教師科研確實面臨著一些現實難題。就中小學教師能不能做好科研工作、該怎麼去做等問題,有專家認為,「有心」是進行教育科研的第一步;「有意」是發現課題的關鍵;「有法」是促教師專業成長之道。筆者贊同專家的觀點,但面對更多的中小學教師,特別是科研理論暫不豐富、科研力量相對缺乏的農村教師群體,教育研究不妨從研究問題開始。
教育研究需要相應理論積澱、專業素養和方法論指導,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師不具備規範化教育研究應具備的理論、素養和方法,即使參加教育課題研究的少數者中,也不能否認有摸著石頭過河者、趕鴨子上架者、添個名字撈得資本者……
有的地方規定人人必須參加規範的課題研究未免不夠現實,理由有三:一是專業素養所限;二是中小學教師的日常工作狀況所限,包括教學工作、在班時間、學校事務等;三是質量考評機制所限,課題研究尚不具備群眾性。考評權重只是有所體現,也不必作硬性規定或統一要求,否則,會扭曲教師價值取向,大家都往課題組裡「鑽」。「鑽」是「鑽」進去了,有沒有真正進行研究?恐怕要打個問號。有些課題立項浩浩蕩蕩,研究冷冷清清,結題摘摘編編,教師並沒有從中得到專業發展。教師不如把更多的時間和智慧花在備課上、課堂上,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這樣是不是說,教師就不必去做研究了?非也。在推進課程教學的道路上,教師要從「教書匠」走向「研究者」,要邊實踐、邊反思、邊成長。這種「研究」不一定規規範范、玄玄乎乎,對更多的中小學教師來說,樹立問題意識就已是重要一步。
我原先工作的學校是一所農村集鎮小學,課題研究及成果在全市當屬於第一方陣。我們並沒有向教師提出人人都需要參加規範化課題研究的要求,但要求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題擺出來,自己通過實踐去解決,通過實踐解決不了的再提交到教研組中來,教研組解決不了的最終成為全校學科教師集中攻克的「堡壘」。學校組織全校性教學研究活動,大家一起討論、爭論、辯論,在凝聚集體智慧中解疑釋惑,形成共識。葉瀾教授認為,不同人對研究對象有不同的取向、選擇、構建,在同一領域中呈現出對對象的不同解釋,教育研究者應當不斷地與同行交流。這種指向實踐的問題研究與交流,教師參與面廣,積極性高,成效性強,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了辦學水平。實踐表明,在教育問題研究中培養興趣、形成潛質,進而在教育實踐中研究,達到目標的實現,不失為教育與研究的珠聯璧合。
教科研是學校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是學校彰顯風格、凸顯特色的重要途徑。有的學校提出,要「科研興校」必須首先做到「校興科研」;有的學校提出,一把手要親自抓科研;一些教育行政領導也提出,「不抓教科研的校長不是好校長,不搞教科研的教師不是好教師」,大力倡導校長率先進行教科研,並引領教師投身教科研實踐。
文件發了,會議開了,意義講了,要求提了,不少中小學校教科研還是形不成氣候。究其原因,不外乎這些方面:一是學校考評機制不利於教師投身教科研實踐。一些學校對教師工作考評傾向於教學實績上的觀照。有的學校雖將教科研列入考核,但分值偏低,或者鑒於你我都沒有搞科研,此項考核分均而得之作罷。也有一些中小學校雖制定了教科研獎勵制度,但真正兌現的不多,不是限於經費,就是放不開思想。二是熱心教科研的實踐者不一定得到充分的價值認同。進行教科研的教師有時被管理者視作臨時接受科研任務的對象,不管出於裝點門面,還是迫於上級要求,擬出課題申請報告,獲准立項再說。至於課題運作,似乎成了個別「秀才」的差事,根本不理解教科研實踐的艱辛和教科研成果的價值含量。三是教師缺乏教科研實踐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就管理者而言,缺乏對教師教科研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上的指導,缺乏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不斷充實與壯大教科研隊伍的工作思路,沒有提高教科研的廣泛參與度。就被管理者而言,應主動汲取知識,為參與教科研做好方法論儲備。四是學校對教科研工作缺乏必要的物質支撐。教科研工作的開展需要相應的物質支撐與經濟投入,而這種支撐與投入不可能立竿見影。一些中小學校對此支撐不力,投入不夠,總認為抓管理,一抓就有新面貌。抓賽事,重視一下就可能取得新成果,而教科研則不行。
台灣教授夏林清說,「學校組織處於多層次社會系統,教育工作者、行動者也處於特定環境,所有活動都受到層層『空間』的制約,而發展就是認識、突破限制的過程。」讓教育與研究共舞且舞出精彩,需要我們以正確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服務於教育為宗旨,從學校教科研形不成氣候的原因入手,引導廣大教師面向實踐,發現問題,形成課題,既做教育者,又當研究員,向教育研究要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台市安豐鎮小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21日第7版


※盡全力就好 開心最重要
※人工智慧重構未來學校
※取消孩子作業家長簽字當慎行
※當心育兒壓力的負面影響
※他用生命捍衛兒童權利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