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類風濕患者如何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類風濕患者如何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RA)伴發的心血管疾病受到關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RA所伴發的心血管疾病是RA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為此,2013年EULAR已明確提出並強調重視RA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病風險。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最為常見並受到重視。一項基於人口隊列的研究顯示,RA患者發生院內心肌梗死的風險是非RA患者的3.17倍,發生無癥狀性心肌梗死的風險是非RA患者的近6倍,由此導致的猝死發生率隨之增加。

多中心RA與冠心病危險因素調查也顯示,RA患者合併冠心病的發生率為3.5%,顯著高於普通人群。

先介紹幾個相關指標: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載脂蛋白Al(Apo-Al),高密度脂蛋白(HDL)、載脂蛋白B(Apo-B)、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抗環瓜氨酸抗體(ACCP),計算血漿致動脈粥樣硬化指數(AIP)。相比於非活動期,活動期RA患者的異常血脂譜表現為低Apo-Al及高Lpa、AIP,而此種血脂譜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炎癥狀態會影響血脂及血管內皮功能,且與RA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相關,隨著炎症活動的增加,RA心血管風險也隨之上升;HDL、Apo-Al、AIP可作為預測血管內皮功能的指標,因此對於動脈粥樣硬化具有提示意義;ACCP具有預測心血管風險的意義。

研究也證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RA滑膜炎在炎症和免疫機制方面顯著相似,一方面hs-CRP是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另一方面IL-6、TNF-a、血管細胞間黏附分子(VCAM)-l等多種致炎因子都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髮展過程相關,且炎症反應可以使穩定斑塊變為不穩定斑塊,這些都增加了RA患者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發生率,而抗CCP抗體、RF陽性及RA血管炎表現突出者也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增高的風險預測因素。

一些傳統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在RA患者中也應引起足夠重視。RA患者高血壓發生率約52%~73%,高於普通人群,某些炎性細胞因子如IL-17在血管緊張素Ⅱ誘導的高血壓的發生髮展中起重要作用,並且NSAID、糖皮質激素的應用,以及因關節疼痛而引起的情緒緊張、運動減少等共同成為升血壓的因素;RA患者存在與炎症水平相應的高胰島素血症和胰島素抵抗,加之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體力活動減低等都增加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進而成為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素。

TNF-α拮抗劑與傳統緩解病情的抗類風濕藥物(DMARD)相比,可提高HDL、Apo-Al"保護性膽固醇」,降低Apo-B、Lpa「非保護性膽固醇」,且起效作用快,傳統DMARD對RA患者血脂也有改善作用,尤其是在改善LDL膽固醇方面,但總體效果不如TNF-α拮抗劑。TNF-α拮抗劑可通過降低RA患者炎症,改善血脂及血管內皮功能從而降低RA心血管併發症,且效果優於傳統DMARD藥物,但持續作用較短,因此尚需進一步大樣本的研究。據醫伴旅了解,RA第一選擇是通過DMARD控制炎症。DMARD可減緩或防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惡化。甲氨蝶呤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用的DMARD藥物。一項Ⅲ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對於初診或沒有接受足量甲氨蝶呤治療的RA患者,托法替尼(tofacitinib)單葯治療效果優於甲氨蝶呤。若需要托法替尼請聯繫醫伴旅。生物製劑通常在其他藥物未能阻止炎症發生的情況下使用,可減緩甚至終止類風濕關節炎病情的進展。

總之,有效控制疾病活動,減輕機體的炎癥狀況,進行生活方式指導(如低鹽、低脂、低熱量飲食,控制體質量)等,對於降低RA患者心血管病風險有重要意義。

更多信息,請百度搜索醫伴旅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管 的精彩文章:

譚延闓喝美酒吃魚翅,爆血管死了,汪精衛的夫人感慨道:誰叫你不討個小老婆?
這種蔬菜竟能化掉心腦血管血栓!
血管硬化你卻不知道?怎麼可能!身體已經提示的這麼明顯了
想要長壽?經常吃這幾種食物,80歲的血管跟30歲小伙一樣

TAG: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