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人家吃腌黃瓜聽到無法自拔?這種力量令你與世界萬物「血脈相通」

聽人家吃腌黃瓜聽到無法自拔?這種力量令你與世界萬物「血脈相通」

課程試聽:「顱內高潮」,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高潮

現代人緊張的神經已然綳到了隨時需要舒緩的程度。在風靡全球的指尖陀螺(Fidget Spinner)熱度消散之後,又一種減壓大法被越來越多人青睞。他們在視頻網站上樂此不疲地聽陌生人對著攝像機說悄悄話,或輕輕擊打、揉搓某種日常用品,進而感到頭皮酥麻,催眠般的放鬆感蔓延全身……

最近,一段「看別人吃腌黃瓜看了一分多鐘」的小視頻在國內社交網路上火了一把,這種被稱作「顱內高潮」的體驗瞬間引起了眾多網友共鳴。(沒看過的請自行戳https://v.qq.com/x/page/m053335k99k.html)

GIF/606K

「顱內高潮」的實際名稱是ASMR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是一種對於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其他知覺,顱內、頭皮、後背以及四肢等周邊部位受到刺激而產生愉悅反應的感知現象。

實際上,「ASMR」這個詞並非專業臨床術語,而是2010年由美國人Jennifer Allen「創造」的,並以此命名了一個Facebook群組。隨後YouTube上湧現出百萬量級的ASMR視頻,以及越來越多的全職ASMR創作者,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國內某視頻網站的ASMR專題

耳語、手觸和視覺等感官上的行為都有可能觸發這種感覺,而其中,以聽覺最為常見。看一下視頻網站里ASMR專區五花八門的聲音類型吧:捏爆氣泡膜,翻動書頁,咖啡豆的摩擦,碳酸飲料倒入玻璃杯,咀嚼橡皮糖,咀嚼泡麵,咀嚼仙貝……這些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忽視的聲音被仔細採集、放大後,竟能使人無比愉悅舒爽。

目前為止,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對這個現象尚未能給出權威的科學解釋。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一種類似於偏頭痛的綜合症式的存在,而低聲絮語、輕柔地觸摸等動作與聲音,都與我們童年時期被父母照料、保護的感受相通。對於ASMR愛好者的調查結果則顯示,受訪者在看過視頻後的一段時間裡,情緒和精神狀態都有所好轉。

而在多年研究聲音的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姜宇輝看來,「顱內高潮」再次確證了聲音的奇妙之處——從根本上看,它讓我們感覺到與世間萬物的「血脈相通」。

科學家曾經按照強度等級排列了最容易引發ASMR的三種刺激信號:首先是觸覺,然後是聽覺,最後是視覺。聲音的奧秘就在於它介乎觸覺和視覺之間,兼具二者的優點:它有著觸覺的親密性,但又不需要依賴與身體的直接作用;它像視覺那樣,有著自身相對明晰的結構和秩序,但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拉近身體和對象之間的距離。

「聲音是一種』修補』的力量,在視覺和理性製造間隔和裂隙的地方,它重新編織起萬物之間的親密因緣。」姜宇輝認為,「顱內高潮」或可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儘管它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感受,但並不是退化或返祖,通過這種強烈的體驗,我們能感覺到與世間萬物的早已失卻的血脈相通,和對世界、對肉體、對他人的歸屬感與親切感。

GIF/843K

關於「顱內高潮」的有趣延展還有很多——

專註地看一個人寫字、畫畫為何也能讓人頭皮發麻?

有人將顱內高潮比作「胎兒身處子宮內」的安靜感覺,實際上,子宮裡面是安靜的嗎?

除了直接感官信號的刺激,抽象的符號——如一首詩也能帶來冷水直澆脊背的體驗?

如果你想得到以上問題的獨家解答,如果你希望進一步探索更多關於聲音的奧秘,在聆聽中得到療愈,通過聽覺更好地與世界、與自我共處,《姜宇輝?「聽」見幸福》音頻專欄將是你最貼心的陪伴。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他是華師大哲學系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是學生口中學識淵博、幽默風趣的「姜帥」,也是國內跨界研究聲音哲學與聲音藝術的先行者。在走出過薩特、福柯的巴黎高師進修期間,姜宇輝開始對於聲音從理論到作品進行深入了解。彼時,用「586電腦」作曲的他已成為中國實驗電子樂的早期參與者。在今年的上海雙年展上,他與聲音藝術家殷漪聯合策划了 「聲音的面容」理論劇場,引發轟動。

在這個專欄,你可以拋開傳統音樂的窠臼,聆聽國內外最酷的聲音藝術作品;你將跨越艱深晦澀的理論和概念,近距離一窺聲音哲學的樣貌;你會了解到雜訊的歷史,寂靜的深意,幻聽的體驗;你還將知道在文明的歷程中,音樂如何匯聚民眾、形塑社會……更重要的是,你會發現一種與世界相連、與自我共處的新途徑,真正「聽」見幸福。

在這一年的陪伴中,聲音的探討與當下的文化熱點相連,學科之間的狹隘邊界不再成為障礙,關於文化、藝術理解的惰性將被一一克服。或許你對聲音的大千世界依舊茫然,來這裡,每一講猶如一場約會,姜宇輝將用富有磁性的嗓音為赴約的你打開一片新天地。

訂閱用戶這麼說

以聲音為主題探索相關問題非常有趣,也突破了我們以往以視覺為主的習慣和直覺。相信和姜老師一起探討後,大家會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關注聲音的作用。

——龍緣小禹

姜老師從大家喜聞樂見的電影藝術切入,講解視與聽與人類的感知,很生動。

——Sophie fu

老師抽象出一個結構特點和形態歸類——充滿古典理想的聲音風景藝術,這個思維方式很有趣……關於ASMR,有點像聲波的頭腔內按摩,比起血液衝擊心臟的感覺,更加豐富,細膩,充滿未知和自由。

——合光

節目不錯,姜老師是一個通透又充滿靈氣和激情的學者。

——無字天叔

姜老師講的內容引發了我對聲音更大的興趣和好奇。聲音不是平時聽音樂、環境聲音等經驗這麼淺白,而是和我們內在的生命有著關聯,只是不知道也不懂得聆聽。

——island-島嶼

很好的內容,感覺啟發了很大的思考空間。姜老師的講課風格生動、活潑、有趣。

——陳愷泓

主講人簡介

主講人 | 姜宇輝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碩士,復旦大學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學者」。法國哲學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法國哲學與藝術哲學。專著有《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與《畫與真:梅洛-龐蒂與中國山水畫境》。譯著有《千高原》與《普魯斯特與符號》。

專欄介紹

《姜宇輝?「聽」見幸福》為「音頻+圖文」專欄,每周三、日兩次更新,全年52周無間斷。104期的節目將圍繞聲之「思」,聲之「悅」,聲之「動」,聲之「境」四條線索展開。

本專欄將涉及到的部分書籍、電影、樂曲、聲音類型等包括(內容以實際講授為準):

導言/開篇:米歇爾?希翁《聲音》

電影中的聲音:米歇爾?希翁《視聽》,吉爾?德勒茲的《時間-影像》

參考影片:《假面》,《喧嘩與低語》,《銀翼殺手》,《言葉之庭》,《鳥人》,《狐狸獵手》,《消失的愛人》,《英國病人》,《現代啟示錄》,《鄉愁》,《東京物語》

文學中的聲音: 聲音意象,聲音敘事與聆聽之境,保羅?策蘭,蘭波,中國古代詩詞作品,唐?德里羅《白噪音》

其它藝術類型中的聲音:如繪畫,雕塑……

環境聲景(soundscape):戈登?漢普頓《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喬治?普羅尼克《追尋寧靜:於喧囂的凡塵中傾聽真意》

聲音與精神體驗:喬納森?高曼《聲音也能治病》,奧利弗?薩克斯《幻覺:誰在捉弄我們的大腦》

噪音系列:加列特?基澤爾《噪音書》,邁克?戈德史密斯《雜訊的歷史》

寂靜系列: 約翰?凱奇《沉默》,道家聆聽哲學

聲音與空間:隈研吾《建築的聲音》,貝克曼?格雷《音爆:聲音的場景影響力》

虛擬空間的聲音: 「神經漫遊者」三部曲,《黑客帝國》,《第五元素》,遊戲《輻射》,居伊?德波《景觀社會》

歷史與社會中的聲音:《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聲的資本主義》

流行音樂中的聆聽體驗:靈魂樂,說唱,實驗爵士,後搖,電子……

福利

訂閱專欄後,你還可以加入「姜宇輝讀書會」線上微信群,獲得姜老師關於哲學、藝術等方面更多的閱讀推薦和交流。專欄中涉及到的音樂、影視等作品,入群即可獲取準備好的欣賞鏈接,無需再費時費力搜索。(入群方法:私信中讀微信服務號,曬出訂閱專欄截圖後,邀請加入)

點此下載中讀寫讀感

or識別圖中二維碼,下載『中讀』APP

溫馨提示:

中讀APP已升級至5.2.2版

請各位用戶及時更新APP

or關注中讀微信號lifeweekerclub

"中讀"現已全面上線,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與勒布朗·詹姆斯面對面:我最看重「忠誠」
杯中有銀河,也有真善美
人類啊,你該如何面對這場「AI之懟」?
《嘉年華》:可能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勇敢的女性題材電影
十六年,無情改變了世界的「9·11」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