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鑒書院 談臨帖

清鑒書院 談臨帖

清鑒 / 劉奇晉題籤

清鑒書院 微型期刊

目錄

/ 淺談書法的臨帖

本期所刊臨帖作品:

1、劉奇晉,四川省書法家協會顧問、著名書法家。

2、汪 帥,自由撰稿人、書法家。

主編 / 張開 副主編 / 耿峰 張登

淺談書法的臨帖

張開/文

黃庭堅帖

朱履貞《學書捷要》中說學書須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六要俱備,方能成家。

關於臨摹,前人有很多論述,仔細閱讀品味,我們從中能受到啟發。從古至今,哪個書法家吸收的多,那麼他的水平就會高一些,這是客觀事實。無論是傳承前人筆法還是具有開創性的書法家,都必須經歷過細緻而漫長的臨帖過程。捨棄這個過程,一切都是毫無根基的虛幻,根本不可能進入藝術殿堂,最多是個江湖人物而已。

米元章帖

書法的根本理念,技進乎道。技是技術層面的把握,是書寫的技巧。在古代,書法有實用和藝術的雙重性,他們都是用毛筆在書寫,無論是科舉考試還是書信往來都離不開毛筆。當今時代,書法的藝術性取代了實用功能,我們用電腦,硬筆來記錄文字,靠信息傳遞交流感情,書法成了少數人的筆墨遊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徘徊在門外,對藝術的理解變得茫然不知所以,有如看熱鬧一般,別人怎麼說自己就怎麼吆喝,時常被矇騙卻從來不曾知曉。每一點畫都從法帖中來,這是無需懷疑的為藝之訣,假如信口開河,越是滔滔不絕,就越會讓人反感,孤陋寡聞終究登不了大雅之堂。

進入道的層面就要高於技術的訓練了,那是內在的吸收自然表露出去,這時候已經遊離於單純的技巧展現,是藝術家的一種心境,是在有意無意之間書寫著自己對筆墨的理解,詮釋著文字本身的現實意義。

劉奇晉臨集王羲之帖(局部)

古人說,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這個取法就包含著臨帖的成分,臨什麼帖,取法於哪家哪個時代可以左右自身的審美取向,從而決定了在書法研究與學習旅程中所能達到的品味和高度。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周星蓮《臨池管見》)。學習書法,以自我為中心的先入為主只能使學習背道而馳,捨棄自我,把心態和行為都交給古人,若干年後,一切疑惑皆可化解。

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襄陽、趙孟頫、董其昌、王鐸……這些廣為人知的書法家都流傳下來了大量的臨帖作品。可以肯定的說,找不到一個有名的書法家不去臨帖,也絕不是膚淺的臨,他們對筆墨的駕輕就熟是通過長期吸收前人的基礎上得來,得到前人的多了,逐漸產生自我意識,因而形成了獨立的個性語言,因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書寫習慣有別,故而風格外貌各有特點。需要說明的是,但凡有明顯個性的書法作品其內在必然蘊藏著前人的影子,那些沒有從前人經典中走出來的所謂面貌獨特的作品都是欺世盜名,不值一提。

劉奇晉臨蘇東坡帖

書法功力不能以書寫時間去衡量,有些人寫了一輩子的字,手穩筆健,可永遠脫不了俗,原因就在於沒有深入臨帖,或者說臨了很多帖但不得其法,徒費時日。拿著毛筆在宣紙上畫,都是按照自己的理念不斷的重複錯誤,久而久之不僅寫不好書法,反而越來越糟糕,越寫越油滑,以致走向了江湖,油頭粉面讓明白人恥笑。唐代的很多名家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大都基於原作,他們忠實於王書的形貌,因為各人的認知不同,在氣息上同樣存在差別,包括趙孟頫、董其昌、劉石庵、王文治等等。王鐸一生臨帖無數,早期臨寫忠於原作,到後來進行改造性的臨寫,他追求起伏跌宕、大氣磅礴,即使原帖尺寸很小,他都放大成巨幅,亦臨亦創,所以不管寫好大的作品,他的點畫都很豐富而不至於簡單流俗。翁同龢臨帖同樣是在忠於原作的基礎上有所改造,或者是結體,或者是章法上按照自己的習慣去臨,他把米襄陽的尺牘臨成扇面,把橫卷臨成條幅,有臨為所用的成分在裡面,前提是他已經掌握了古人的用筆法則。

劉奇晉蘇東坡帖(局部)

傳世經典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絕不是依靠吹噓而功成名就。如前所述,書法是技進乎道,我們可以去分析那些作品的點線,收放以及空間布局,裡面千變萬化,正因為有了不同的變化,作品才富有生命力。康有為說,變者天也。不變就是死板,刻板無韻那不是藝術,變化越多越耐人品味,但所有的變化都是在若有若無之間,強烈的誇張也不可取,那叫故作姿態,嘩眾取寵同樣需要揚棄,這是書法進入道的層面所應當遵循的準則。

汪帥臨米襄陽帖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帖,於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於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帖中來,然後能成家數(馮武《書法正轉》。對臨帖最好的輔助就是讀帖,不去認真觀察,仔細領會,只是跑馬觀花似的拿來就用,這樣會丟掉很多精華的東西。高級的作品變化大,但越高級越不露痕迹,不去仔細分析根本不可能把握到其間脈搏,這是個人眼光的問題。長期堅持讀帖,再讀那個時代的歷史與文學,了解廣泛深入,中間的很多道理自然就會得以知曉,不僅增強了眼界,還提高了修養,一舉多得。

汪帥臨王羲之帖

回到當代,之所以有很多人不懂書法,因為我們的書法美學素養越來越淺薄,包括有些依靠炒作而名聲在外的所謂書法名家,那些從來不臨帖的所謂大家們,只是按照個人意識在寫,晃一看架子嚇人,其實只是徒有虛名而已。不可否認,臨帖是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在廣徵博取中建立起對於筆墨的自信,那是理性而中肯的,胡亂塗抹不值得尊重,無論官位好高,名氣多大,棄之不顧方為正道。

汪帥臨米襄陽帖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朱和羹《臨池心解》)。臨帖最初適合專臨一家,開始就東拉西扯,左顧右盼容易把筆性搞亂,得不償失。對一家理解透徹然後觸類旁通,廣泛取法,最終自然而然就會走出自己的路。其間關鍵是通會,要把前人的用筆之法,創作理念諳熟於心,而不僅僅是得其形貌。書法要寫好,臨帖是關鍵,但依靠死記硬背不是辦法,還要讀書,一邊臨帖,一邊強化理論,這樣才會事半功倍,才能從入帖走向出帖的康庄大道。

丁酉秋於北京清鑒齋

汪帥臨王羲之帖

張開臨莫是龍帖

張開臨董其昌帖

張開臨楊凝式帖

張開臨王寵帖

版權所有 轉載註明出處

清鑒書院

我們追求卓越,立足原創,不斷超越自我,

我們品鑒藝術,品味人生,榮辱甘苦與共。

關注我們,

清澈如鏡……

清鑒文化傳播成都有限公司

書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濱河路291號

北京地址:北京市通州區玉橋西里70號院3號樓42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鑒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清鑒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