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悅石訪談錄——畫道心得(一)

吳悅石訪談錄——畫道心得(一)

名家簡介

吳悅石,1945年生,北京市人。少年時開始學習中國畫,五六十年代曾得到畫壇耆宿的親授,為著名國畫家王鑄九、 董壽平入室弟子。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院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畫院吳悅石工作室導師,中國國史研究院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曾在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作品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及多家博物館和紀念館收藏。

劉洪郡:中國畫所蘊含的哲學精神,除了禪心、天人合一,更多是道家的思想。「道」是中國畫的生命,先賢對「道」的追求歷歷在心。莊子在《天道》中有云:「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劉熙載在《藝概·序》中說:「藝者,道之形也」;王維在《山水訣》中講到:「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鍾隱傳》中有云:「丈席以講畫道,隱遂馳名海內」;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等等,老子的「道法自然」更是提醒我們繪事要自自然然。請問吳老師對「畫道」有何理解?

吳悅石: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畫道是繪畫的中心和主旨,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許多學者都只是參究死句,在死句上下工夫,不會參究活句。所以,講這個「道」就必須要參究活句——即使前人說了這麼多。莊子所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這是沒得說的。大美為真,返璞歸真,老子說的「大美無言」就是這個道理。「素樸」就是指返璞歸真,「朴」是最難的,是無極、是混沌,還沒有升到太極。我們從思想上理解「朴」是很難的,因為我們見到的都是「朴」之後的具象。它是一個混沌現象,但如果從哲學方面理解還是可以的。從現象上來講,茶壺就是茶壺,杯子就是杯子,把它們打碎了再去理解一個重新組合的東西,就要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李白詩中談及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也只是說要歸乎自然,去掉一些人為的東西,但還沒達到「朴」的境界。所以,做到莊子說的這一點非常難,但八大、吳昌碩、黃賓虹都做到了,白石老人80歲以後也做到了。好多畫家都做不到「朴」,還在「清水出芙蓉」的階段。

劉熙載有云:「藝者,道之形也。」我認為劉熙載未必真懂,應當是「形之於道,萬法在先」,我們對前人所論述的也要持懷疑態度。「道之於形」就是說,書畫是通過形來表現的一—形是表象,筆墨裡面表達的東西才是它的道。它的道在於藉助筆墨的形來反映自己的內心,這是對的。所以,劉熙載所論只談到了皮毛,也沒有說對。前人之論也是個人之見,拘泥於個人的修養,我們需要辯證地去看待——要看到問題的真諦。我們現在看到的資料比較多,學習的環境較過去也要好得多,因此,我們可以在整理前人典籍方面做一些工作。劉熙載的言論不足論,不能說藝者就是道之形。道是什麼呢?道就是借書畫之形,發內心之悟。劉熙載的話只說了一半,至於後面是什麼,他沒有論及。王維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這是千古不易的論定一—中國畫就是「水墨為上",我們現在所說的水墨畫也是從王維哪裡開始的。「肇自然之性」的「肇」字用得好!「肇」的意思就是從那兒來的。不但書畫、水墨是肇自自然的,就連中國文字都是肇自自然的。取法自然,成造化之功:眼觀於天,俯察於地,藉助於形,形之於筆,替造化代言。王維說的還是對的。

郭若虛有云:「丈席以講畫道,隱遂馳名海內。」這就是說,講畫理畫論的時候能夠講到畫道(畫的道理),才能傳名。關於「道」,我們不能故作高深,也不能表示不屑。至於董其昌說的「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他以「生機」解「道」,我認為未必妥當。「畫之道,宇宙在乎手」,通過手來表達萬物,這是沒有問題的。「眼前無非生機」,但「生機」只是一幅畫的氣韻,所以他說的並不全面,謝赫的「六法」說得比較全面。用「六法」解道說得通,以「生機」來解道並不通。應當說,「宇宙在手」不如「宇宙在心」。否則,要說很多話才能解釋得通,倒不如用這一句話概括。

畫分十三科,但未必只是十三科。這是用一個數字來涵蓋萬物,就是說畫道包羅萬有:天上飛的、水裡游的,甚至我們眼睛看不到的鬼神,都在「畫道」之中。所有你能想像到的一條腿兒的人、四個眼睛的人、《山海經》中描述的怪物,甚至十八層地獄,人是無所不畫的——不只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那些非現實的景象也是依據生活中的東西衍生出來的。說到底,天下之事其實「全在乎自我」,也就是要把前人的理論「妙悟在心」,只「悟」不「妙」也不行。人要是能通過筆墨凈其心性把自己表達出來,就是「妙悟通神」。

劉洪郡:當代畫家,客觀地去評價,的確有超過前人的地方,單就交通、時間效率方面就是古人不可意料的。我們要與時代俱進,審美觀念在信息充盈的前提下,如何篩選、變通、萃取、提升,並不離傳統文脈,每推進一步,都極其不易。這就談到「繪事」的功能與本質問題,自古,文人士大夫都是愛國、憂天下。請問吳老師,我們在繁榮的當代,還應在哪些方面去努力?

吳悅石:在現代當下的環境中,我們首先要分析一下,在黨的六中全會的指引下,大家都在積極地做一些工作。我們在思想上要清醒,由於時代的進步,我們肯定有超過前人的地方。我們哪些地方確實超過了前人的歷史?繁榮了什麼?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知道我們得到了什麼。如果不知道,那後面怎麼努力呢?「愛國憂天下」是文化人的一個天性,跟「精忠報國」一樣。中國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是自古就有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文化人提出的,「愛國憂天下」就是文化人的本分。作為文化人,如果沒有這種本分,就很難畫出好畫來——這種本分就是一種氣節。千百年來,有氣節的人的書畫才能傳世。像過去的秦檜、蔡京學問也非常好,就是因為沒有「節」,所以秦檢跪在西湖邊上直到現在。這說明中國人非常看重一個人的人品,如果人品不行,那還學什麼書畫?乾脆做生意得了。所以,畫家不是只要攻書畫就可以,情操才是書畫家的生命。大家要把個人的情操修養看得重一些,如果把這個看得和生命一樣,那麼你的人生活得也有滋味,你的作品裡面的味道就會決然不同。行事做人值得稱道,何患書畫作品不傳?舉例的話,這類以風骨氣節為人稱道的人在過去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文天祥。文天祥在書法方面一般,但得到文天祥隻字片紙的人都將其視如拱璧,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人都特別崇敬有節操的人。所以,你這個問題也談到了非常關鍵的一點:文化人不能離開節操。至於在我們這個時代要做哪些努力,在努力方向上其實就是我剛才說的:我們要回過頭來,總結一下幾十年社會的進步、文化藝術的進步繁榮,哪些地方的確超過了前人、比前世代繁榮了,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掉了什麼。我們應該明白失掉了什麼,然後再努力,失掉了再彌補,不就行了嗎?

下期精彩預告:

學術對話 吳悅石訪談錄——畫道心得(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懿品 的精彩文章:

TAG:懿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