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間用藥的臨床價值

民間用藥的臨床價值

我們平時到山村去玩,只要問一下,都會說村中某某人,用某某草藥治療某病很靈驗。這種機械應用治病的方法,是《黃帝內經》成書前的那種原始的治療方法,所以不能說得上是「醫」,因為醫學的形成標誌,是有獨立的理論體系形成,而不是這種機械的治療模式。

本人在山村生活了二十餘年,對農村民間用藥曾花了很大的心思去了解。比如苧麻葉外用治疔瘡;鍋底灰外用止血;牛油外塗牙痛;覆盆子根內服治療腹瀉等等,這些用藥方法都掌握在不同人的手中,但村民相互之間都會無償的幫助治療,只是具體用什麼葯,都不會告訴別人。但本人仔細留意其用藥特點,就是下藥很猛,常常是單一味葯超大劑量的用,煎一大鍋葯湯,大碗的喝。這樣的用藥,對我們現在研究中藥治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依據。很多疾病,如果按《藥典》的用量去治療,是根本治不了病的,但根據民間用藥的特點,往往是一劑定乾坤。所以才會有人感嘆「草藥一支,氣死名醫」。名醫,且不論他的技術如何,因為出名了,就會怕這怕那,用藥也會小心,導致很多重症反而不能一葯而愈。

所以,要作為一個臨床治病醫生,對於超大劑量用藥方面,去民間多總結,但不能按民間的路子去理解。

中醫的特色是辨證論治,而不是套葯治病。學習民間用藥,得把這種方法納入到辨證論治體系裡面來,要不真的是難以想像民間用藥的特點。

2007年,我到金華正式行醫後,我也是深入民間,看到某個農民家門口種某種中藥,我都會特意去問下種起來做什麼用。有的農民會告訴我,也有的農民不告訴我。於是我就會把這葯記住,下次到了別的村裡,發現同樣的葯,我又會去問。比如仙鶴草,金華人叫「脫力王」,人吃了會有力氣,山村裡的村民到了夏天,去野外勞動時,都會大鍋的煎仙鶴草,把葯汁用水壺裝著帶到野外去當解渴的開水。後來有病人見神疲氣短,我重用仙鶴草治療,效果不理想。於是我考慮到了黃芪,於是把黃芪和仙鶴草相伍,效果就很明顯。由此可以看出,仙鶴草的補益作用並不是很明顯。但對於虛汗的病人,單用黃芪的止汗效果,就沒有加仙鶴草的好,可見仙鶴草的作用在於固,而不在於補益。

「是葯三分毒」,任何一味葯有其治病的作用,也有其副作用,這副作用就是毒。現在有些人打著這個旗號,造成一批人不敢吃中藥,覺得全是毒藥。但要知道中藥上還有「葯食同源」一說,從《傷寒雜病論》中的用藥上來看,生薑、大棗、百合、飴糖、蜂蜜、蔥白、薏苡仁、山藥等等,都是百姓日常食物。所以很多食物的藥物,是很難區別其界線的。一般來說,好消化,並且能把渣都吃掉的,多為食物,因為連渣都吃掉,能充饑啊。另外,比如麥冬、党參等葯,雖說藥性很和純,但不能連渣吃掉,自然不可能當食物。還有就是偏性大的歸於藥物,因為中藥治病是以葯之偏糾正人體的偏,越偏,糾正的作用就越強。所以是葯三分毒,從廣義來說,藥效作用,就是毒性作用。雖說生薑是日常調味常用的食物,但其溫熱之性還是較大的,濕熱火毒鬱結之人(比如各種炎症發作期),吃了還是會發加病情。

於是我們對民間這種超大劑量的用藥上,還可以看到人體對中藥的耐受性,什麼樣的劑量是人體的最大耐受限度。雖說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疾病輕重程度不一樣,但是民間用藥的這些實踐,可以從中找到其規律性。這對於一個臨床治病醫生來說是寶貴的知識。必須掌握。

中醫,在新中國建國前,除了給皇帝看病的太醫以外,其它的全是民間。直到建國後,政府把這些技術好的民間醫生請進了醫院或中醫學院工作,後來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又下放到農村把知識傳播,培養了大量的赤腳醫生。政府又在這些赤腳醫生中挑選,技術好的又請到醫院裡去工作。所以,現在社會上的民間中醫,都是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其技術和學識是什麼的水平,大家想想就知道了。為了生存,使生意好招攬些,於是有的民間中醫打著祖傳秘方的旗號、有的打著太醫後人的旗號、有的打著佛或道等宗教的旗號。遠的歷史我們並不了解,但我所說的這些,我們的父母這代人是很清楚的,一問就知道了。我也是一個民間中醫,只是我沒有走祖傳秘方的路子,也沒有走太醫後人的路子,也沒有把中醫和宗教結合起來宣傳。但我會深入民間,去學習民間有實用價值的經驗,並融入中醫的辨證體系中。

要麼把民間用藥的某葯,去翻閱歷代本草學專著,看看古人怎麼用這味葯的,民間是怎麼用這味葯的。再回顧現在的名醫是怎麼用的。這樣進行幾方面的綜合比較,就能對這味葯進行一個全方位的理解,用於臨床才能得心應手。而不是聽到某村民說某葯的效果如何,就傻子一樣的去超大劑量試用。

現在指導中醫治病的用藥量是《藥典》,是建國後才編寫的。從《藥典》里的治療用藥量,和民間的用藥量,以及古代本草學的用藥量大不相同。相對來說用藥量都很輕。我們常聽到某人看了很多中醫專家,效果不理想,但是某種民間草藥吃了病就好了,這不外是用藥量的問題。所以根據現在民間的用藥量去應對古人對中藥的應用劑量上進行比較,就能明白用藥治病所需要的用藥量,以及人體的耐受劑量(中毒量)。這個研究對臨床治病醫生來說很有價值,意義很大,特別是面對危重病號時,常能一劑求命。對這方面,我曾花了不少的心血去研究和整理,在金華行醫時也曾常會診一些危重病號,多能一劑保命。於是有些人說吳南京治病,就那一劑葯真的牛,看看病人不行了,猛下一劑,命保住了。這是站著說話不要疼,重劑治病帶來效果的同時,也帶來風險,但是病人只想醫生都當孔思邈的無償付出,但又不想去醫生那裡捐獻香火錢。

研究民間用藥,主要是指意味用藥的問題。但一個臨床治病醫生,除了把病人的病治好,自我保護意識一定要有。因為《藥典》用藥量是法律依據,如果真的有什麼問題出現,就是以法律依據為基準。有人會問,這不是為難醫生嘛?要把病人的病治好,又要控制風險問題,用藥量不夠治不了病,用藥量夠醫生又要冒著很大的風險。針對這個問題很好解決的。

比如治療熱毒,民間用量用紫花地丁150克的劑量有很好的效果,但臨床治療時開處方上用150克紫花地丁如果出了什麼事故《藥典》的法律依據上說不通,醫生就可以用治療作用和紫花地丁差不多的同類葯多選幾味,一起合用不就行了。比如金銀花、蒲公英、大青葉、兩面針等等,各用20-30克,形成一個總量達到150克的清熱解毒藥。比如治療風濕病,祛風壯骨方面,也一樣可以用桑寄生、狗脊、川斷、杜仲等等進行一個組合來治療。不外是處方上看起來藥味較多罷了。這也是一個變通之法。

但是治療甘種疾病,其較理想的治療劑量,這個問題,一定要去研究,民間用藥上就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這些用藥心得和實際經驗,已經經過數百年以至於上千年的經久考驗,可以作為一個重要參考。特別是某葯,在某個區域里廣為人知,廣大民眾都在應用的民間用藥,更是要去特別的留意。比如我們慶元老家對產後婦女吃敗醬草,這種民間用藥,可以說是數百年的考驗了。

治病針對的對象是人,不是小白鼠。實驗室里小白鼠的研究數據,遠不如民間用藥的實際數據來得準確。治病更不是那些打著太醫後代、祖傳秘方的機械套方治療;也不是弄一套玄之又玄,通過主觀想像出來的理論。

另外,歷代名醫的醫案要多看,特別是有詳細用量的醫案,對於指導臨床用藥很有幫助。《臨證指南醫案》這類書,技術水平沒到一定的份上,是看不懂的,因為書中大多沒有記錄藥量。因為徐靈胎批註後,說葉天士脾胃病的治療用藥上輕靈可喜,導致現在學中醫的人跟著別人屁股後面瞎起鬨,也說葉芪用藥輕靈。怎麼個輕法,書中連用藥量都沒寫有什麼依據說用藥輕靈。所以要多看書,看原著,隨波逐流的態度永遠都別指望有高水平的技術。孔思邈的書,也不是一般中醫可以看得懂,特別是那些大方雜方,會讓人一頭霧水。我在很早就買來了《千金要方》但直到2010年,我才看得懂。

所以對於學校出來的大學生,在臨床治病上,別認為頭髮花白的老中醫才是有水平的,如果中醫真是老的好,現在的病人也不會到處求醫無門了,因為每個地方都有老中醫。學習現在老中醫的心得,不是全部去學,而是通過多方打聽,他治療某種疾病有心得,並且得到的處方是已經把疾病治癒後的處方,這樣的處方得到才能有學習意義。如果迷信於他的那頭白頭髮,什麼都去學來,真是浪費時間。記得2006年,我在杭州跟周亨德老師學習時,我就是這樣子,我在邊上仔細的聽病人講述病情的好轉情況,周老師把完脈後,我會另外再記一份,而不是以周老師所記錄的為基準。疾病已經被周老師治好的案例,我會做個記號,晚上回去後翻出來再把有實用價值的做匯總。再結合劉炳凡老師的脾胃學說,以及我自己的個人見解,還有《脾胃論》等內容,從而就會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學術體系,不會去跟風。

學習上,一定要務實,因為治病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弄不好害了病人也害了自己。我是習武出來的人,病人也治過不少,對於治病上的應用劑量上有了一定的心得,所以我是一個較勇敢的人,面對非常疾病常常是一刀切的下藥方式去治療。初來臨床治病的,還是小心謹慎為好,但一定要去了解這方面的問題。我相信,如果能把治病的有效劑量掌握,技術必定是突破一大步。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古中醫 的精彩文章:

熊繼柏講述中醫治病最關鍵的法則
顧伯華——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瘡,酒糟鼻
左歸飲加味療毛囊炎
白芍怎麼用?看看高輝遠先生的十二法
喝口水都發胖,而且越減越肥,你該看看

TAG:漢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