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金分割:150年數學騙局

黃金分割:150年數學騙局

在建築、藝術和設計領域,黃金分割可謂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大師勒·柯布西耶和薩爾瓦多·達利在他們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帕台農神廟、吉薩金字塔、米開朗基羅的畫、蒙娜麗莎,甚至蘋果標誌都好像能證明它的神奇。這簡直是胡說八道。黃金分割的審美不外乎一個都市傳奇、一個神話、一隻傳說中的獨角獸。許多設計師都不使用它,就算是用也沒太過於看重。黃金分割背後沒有科學依據。黃金分割後的數學美其實是一場150年的騙局。

什麼是黃金分割?黃金分割第一次描述是在2300年前,在歐幾里德的 《Elements》中是這樣定義的:一條線段分割成兩段,當長線段與短線段之比等於全線長與長線段之比,該比為黃金分割。其比值約為1.6180,但你自己算算,這個數字永遠的除不盡,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

「嚴格地說,黃金分割不可能純在現實世界中,因為它是一個無理數,」斯坦福大學的數學教授Keith Devlin說,「你可以用更接近標準方面比率,比如iPad的3:2顯示器或者是16:9的高清電視顯示器。但是黃金分割就像圓周率一樣,在現實世界中 不可能嚴格應用,總是會有差別的。」按上面說法你可能會說我很迂腐當然,確實,1.6180不是很接近了嗎?是的,要是有其他依據來說明為什麼具體對象像帕台農神廟或蒙娜麗莎這麼震撼 人心大概就不會這麼想了。

Devlin說,黃金分割與美學的關係主要來自兩個人,其中一個是被錯誤引用,另外一個就是出來忽悠人的。第一個人是盧卡·帕西奧利,在1509年這位方濟會修士寫了一本名為《神聖比例》的書。在他的書中,Pacioli並不主張將黃金分割的美學理論應 用於藝術、建築和設計上,相反,他支持公元前一世紀的建築大師維特魯威的系統合理比例。1799年,馬里奧·里維奧他寫了一本關於黃金分割的書,將黃金分割冠在了帕西奧利頭上。帕西奧利與達·芬奇是好朋友。19世紀達·芬奇的作品再度流行起來,因達·芬奇的插圖《神聖的比例》,很快大家就說達·芬奇本人使 用黃金分割才創造了這麼精美的油畫。

另一個傢伙是Adolf Zeising,「這傢伙真想讓人把他綁在火刑柱上。他把黃金分割推上了至高峰,」Devlin笑著說,「Zeising認為黃金分割是一個普遍規律,描 述了自然和藝術領域的美和完整性……黃金分割無處不在,所有結構、形式和比例、宇宙或者個人、有機或無機、聲或光都能對上號。」Zeising把黃金分割應用到人體上,其實像人體這麼複雜的東西,很容易找到比例接近1.6的。但是不管是編的還是怎樣,Zeising的理論變 得非常流行。就像莫扎特效應一樣,到了20世紀,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的Modulor系統人體比例成了黃金分割,達利《最後的晚餐》畫布形似黃金矩 形,接著,藝術歷史學家們開始重新梳理歷史上優秀設計,試圖將黃金分割適用於巨石陣、倫勃朗作品、沙特爾大教堂和修拉作品中。黃金分割和美麗的世界藝術、 建築和設計聯繫在了一起。

在現實世界中,人不一定喜歡黃金分割。Devlin告訴我他們收集學生們的意見,看他們喜歡什麼樣的矩形,結果黃金矩形並不受寵,大家各有所愛。多次選擇中,學生也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來顯示人類感知的複雜性,這並不表明,黃金分割更美觀。」現在很多設計者都認為黃金分割並沒多大用處。設計了蓋蒂中心和巴塞羅那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傳奇建築師理查德·邁耶說,他承認剛開始職業生涯時他有一個 黃金分割三角形,但他建築設計中從來沒有用到過黃金分割。「在設計建築物時,有很多其他數字和公式更為重要」,他通過電話告訴我,他指的是可以計算出最大 大小和一定空間或者可以確定結構負載的公式。還有很多設計和建築大家都表示黃金分割並不靠譜,在他們的作品中從來不用這個。所有採訪的設計師中對黃金分割態度最好的要屬維斯·貝哈了,但他也說:「我只是用它來觀察創造出的產品的比例,它只是一項工具不是一條準則。」設計師兼數學家埃德蒙德·哈里斯先生對黃金分割在設計中使用的也持懷疑態度。他說:「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它可以出現在各種各樣的地方…這當然不是審美標準背後的普遍公式。」

既然黃金分割是一個傳說,為什麼還甚囂塵上呢?devlin說很簡單,「我們生物生來就為感知模式、尋求意義。我們的DNA讓我們對藝術這種任性的東西感到不舒服,就往數學上靠攏以求解釋。但大 多數人並不真正理解數學,不能將黃金分割這種簡單公式適用於複雜的系統,我們往往不能自我檢討。人們認為他們周圍都是黃金分割,但實際上他們無法證實。他 們也是受害者,受到了蒙蔽。」

除了devlin之外,莫斯科網頁設計師Igor Kochmala也曾根據黃金比例將好萊塢的名人們的臉進行修正,試圖用圖片說明這一觀點的錯誤。

這是尼古拉斯凱奇的臉,在這神奇的分割下是這樣的。

他不是拙劣的整形手術的受害者,而是被黃金比例毀容了。

Kochmala的名人修版,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他用一小部分的名人的面部照片來做嘗試,通過黃金比例重新配置他們臉上的部件。這個結果不由讓我們想到了攝影師Alex John Beck最近拍攝的照片,揭穿另一個普遍原則,人要完全對稱才完美。兩者的創造異曲同工,都創作出了不可思議的圖片,這些人最後看上去更像是外星人(外星人躺槍),而不是更加吸引人的面孔。

PS:莫扎特效應——1993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稱當人們聽一首莫扎特的曲子之後,人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甚至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論,商家即群起炒作用莫扎特音樂製作胎教音樂,給人誤導。2010年, 維也納大學對所謂的「莫扎特效應」給出了相當明確的結果:這些新發現表明沒有證據說明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

來源:fastcodesign、哲學與藝術、陸家嘴基民,原文有一定修改。

人大量化對沖高級研修班(七期)

名校教授、業界專家、IT大咖授課

金融市場以及主要金融工具分析方法詳解

建立全面、平衡、優化的量化對沖知識架

全面掌握量化投資業績評估、投資組合管理和風險控制方法

2017年11月1日-5日 北京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數據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有些數學研究者會看不慣甚至鄙視深度學習
2017上半年離婚大數據!出軌率最高的竟是IT男!
學不好數學的人學習數學有什麼用?
邏輯回歸演算法背後的數學
千萬富豪家庭年均健康管理支出近17萬元 84%高度重視自身健康管理

TAG:大數據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