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空中裸眼可見的行星如何識別(下)

天空中裸眼可見的行星如何識別(下)

周一·最新發現|周二·牧夫專欄

周三·太空探索/周三·天文測試

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深空探測

周六·星空的詩|周日·天文周曆

天空中裸眼可見的行星如何識別(下)

接上篇

火星

馬爾特(Marte),戰爭之神

視星等:-2.9到+1.8

古希臘名:派羅爾斯(Pyroeis ,「火紅的人」)希臘神:阿瑞斯(Ares)

火星很容易識別,因為它有著所有裸眼可見行星中最獨特的顏色。雖然它通常被叫做「紅色行星」,但在裸眼中它極少呈現紅色;事實上,根據它與地球的距離和與之相關的亮度的不同,其顏色在淡橙黃色和橙紅色之間變化。紅色調是由火星表面存在的氧化鐵(鐵鏽)造成的。火星吸引人的顏色使人們常常用「橙色火花」、「篝火橙」、「南瓜橙」等辭彙來描述它。火星上偶爾發生的全球性沙塵暴,例如2001年和2007年那兩次,可能會讓火星呈現明顯的黃色調。

由於其偏心軌道,每次沖日時火星與地球的間距相差很大,沖日通常每2年零7周發生一次。火星最明亮(最佳)的沖日會以大約16年為周期連續發生兩到三次,那時它沿著軌道來到最接近地球的位置(5600萬公里),這被稱為「大沖」。2003年的那次大沖,是火星近六萬年以來最接近地球的一次。在任一次沖日前後各約6周的時間裡,都能在晨昏時分清晰地看到火星位於太陽的相反方向;火星最明亮的時候會超過天狼星,即使不是大沖,它的亮度也超過了大角星(視星等-0.04)。要注意的是,由於火星的偏心軌道,其沖日和到達近地點的時間可能會相差兩個星期。

當它在遠離地球的軌道遠端(即兩次沖日之間)時,火星看上去是一顆不起眼的橙紅色「恆星」,在大部分時間裡它只有獵戶座腰帶的恆星(參宿一、二、三)那樣的亮度。

望遠鏡中的火星通常呈琥珀色或三文魚的粉色。儘管火星距離我們較近,它依然是個難觀測的行星——因為它只有地球一半大。在大氣環境宜於觀測時,小型望遠鏡將會揭示出火星兩極之一的極冠(水冰和乾冰形成的冰蓋)和一些藍灰色的火星表面印記,這些印記經常會隨著火星的季節改變外觀。

火星有兩個類似小行星的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Phobos和Deimos)。它們太微弱,用雙筒望遠鏡看不到,只有在沖日期間用中型或大型望遠鏡才行,即使此時,也只有當它們在軌道上遠離火星的明亮盤面時才能被看到。可以用一種叫做遮光條的裝置將望遠鏡目鏡中的火星遮擋起來,從而更容易地發現衛星。

星圖顯示了火星從2018年2月到12月穿過蛇夫座、人馬座、摩羯座和寶瓶座的路徑。

望遠鏡觀測史

1610年伽利略(Galileo)對火星進行了第一次望遠鏡觀測。他分析出了火星的凸月相位,但沒看到表面細節。 1659年荷蘭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首次觀測到具體的表面細節;他的繪畫展示出了一塊三角形的暗斑,現在被稱為「大塞地斯平原」(Syrtis Major)。 1666年,喬瓦尼·卡西尼(Giovanni Cassini)首次觀察到火星極冠。

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喬瓦尼·西亞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將望遠鏡轉向了火星,他確信看到了一系列線性的地表特徵在火星表面縱橫交錯,他命名為「canali」(義大利語為「海峽」,儘管它被錯誤地翻譯成英文的「運河」)。他認為這可能是人造結構,是由火星人建造用來灌溉的(將水從火星極地冰蓋轉移到更熱、更乾燥的地方)。他的觀測得到其他天文學家的支持,最著名的是珀西瓦·洛威爾(Percival Lowell,美國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天文台的創始人),但許多人反對這一觀點,因為他們看不到西亞帕雷利宣稱看到的那些特徵。20世紀60年代發射了第一艘航天器去拍攝火星特寫照片,「火星運河」的爭議終於解決了。火星上沒有發現運河,西亞帕雷利可能看到的是望遠鏡的缺陷或視覺錯覺的結果。

西亞帕雷利還相信,火星上的黑暗地區是植被生長造成的,法國天文學家裡埃斯(E.Liais)在1860年首先提出了這一觀點。這個想法貌似可信,因為黑暗地區似乎與火星季節同步地擴大和縮小。今天我們知道這些黑暗區域只是顏色的對比效應;它們明顯的擴張和萎縮是季節性沙塵暴的結果,風暴將淺色灰塵吹離了深色的地表。

1898年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 G. Wells)受到西亞帕雷利和洛威爾觀點的啟發,發表了他的經典小說《星際戰爭》,講述了一位倫敦作家目擊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

火衛一和火衛二是美國天文學家阿薩夫·霍爾(Asaph Hall)於1877年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海軍天文台發現的。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在1727年出版的虛構小說《格列佛遊記》第三部分《拉普他之旅》中提到了火星的兩個衛星,而這在它們被發現前150年!1750年伏爾泰出版的短篇小說《微型巨人》也提到了火星有兩個衛星。他們想法背後的邏輯似乎是,因為地球有一個衛星,木星已知有四個衛星,那麼位於中間的火星的衛星必須取一個中間數字,即兩個衛星!然而,另一種解釋可能是作者從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那裡獲得的靈感,開普勒在1610年認為火星可能有兩個衛星。在20世紀70年代探測火星衛星的航天飛船任務中,所有三位「夢想家」的名字都被正式認可。以開普勒命名了火衛一的一個山脊地形,而火衛二的兩個隕石坑則用斯威夫特和伏爾泰的名字命名。

水星

墨丘利(Mercurius),諸神的信使

視星等:-1.9到+3.8

古希臘名:斯蒂爾邦(「閃亮的星」)

希臘神:赫爾墨斯(Hermes)

GIF/12K

水星通常比其他明亮的行星更難發現,主要是因為從地球的觀測位置來看,水星從來沒有遠離過太陽(距離在17度到28度之間,變化來自其高度偏心的軌道)。因此,只有在晨昏蒙影中(日落後或日出前不久)的低空才能用裸眼看到,在完全黑暗的夜空中從來都看不到。水星通常每年有三次清晨出現和三次傍晚出現,但由於當地晨昏蒙影的時長和黃道與地平線交角的原因,在地球上的任何給定地點只能有一半的機會看到水星。對於北半球觀測者來說,水星最佳觀測時間是3月至4月的傍晚和9月至10月的清晨;南半球觀察者的最佳觀測時間是9月至10月的傍晚和3月至4月的清晨。

在大距期間的傍晚,雙筒望遠鏡能幫你定位水星,大致在日落的方向,日落後約45分鐘左右(開始觀測的確切時間取決於當地黃昏蒙影的時長),之後它的位置就能用裸眼很容易地確定下來了。同樣,在清晨,水星應該在日出的大致方向上,日出前約45分鐘左右出現。

水星通常是白色的,然而它的低高度角(地平線上方的高度)給它染上了點粉紅色,太陽在日出或日落時呈偏紅色也是這個原因(確實,金星和木星靠近地平線時也都會呈現橙紅色)。由於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移動又非常迅疾,因此它的亮度在每次出現時都會迅速變化。

像金星一樣,在望遠鏡中水星呈現出相位,然而因為它的表面尺寸較小,而且低高度角造成觀測條件也差得多,水星並沒有那麼令人印象深刻的模樣。也由於同樣的原因,水星比其他明亮的行星更容易閃爍。

望遠鏡觀測史

1543年,在望遠鏡發明之前,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斯·哥白尼概括了觀測水星的困難:「為了嘗試探索它的移動,這顆行星讓我經受了太多的痛苦折磨。」

17世紀上半葉,水星的相位首次被另一個波蘭觀測者約翰內斯·海威爾克(Johannes Hewelcke)用望遠鏡觀測到。 第一次對水星的認真觀測是在18世紀後期由英國(但在德國出生的)天文學家和音樂家威廉·赫歇爾進行的。 然而赫歇爾無法發現任何水星表面特徵。

土星

薩圖爾努斯(Saturnus),農業之神

視星等:沖日-0.5(光環展開)至+0.9(光環側向)

古希臘名:菲依農(Phainon)

希臘神:克洛諾斯(Cronus 或 Kronos)

土星在裸眼中呈淡黃色。雖然它從來沒有像其他裸眼可見行星那樣明亮,但知道位置的話還是顯而易見的。土星最明亮的時候,其亮度超過除天狼星(視星等-1.46)和老人星(視星等-0.72)之外所有的恆星。

土星著名的光環系統可以在20倍以上的小型望遠鏡中看到;高倍雙筒能在光環展開時顯示出其橢圓形狀。光環對土星的亮度貢獻很大,事實上,從地球視角觀測的話,光環並不總出現在視野中。大約每15年,光環會以邊緣朝向來自地球的視線,這時候望遠鏡中看到的光環只是一條細線,或者基本消失了,結果就是天空中的土星變暗很多。

當光環完全展示出來時——在它軌道的沖日點——土星最明亮。上次發生在2002年底,今年也是最亮的時候。

詳情請參見土星軌道圖,其中包括1993年至2020年光環環面變化動畫。

在沖日期間(最好是沒有月光的時候)通常雙筒望遠鏡能呈現出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泰坦(Titan,沖日時視星等+8.3),就像土星旁邊一顆發出微弱光線的恆星。它每16天繞土星一周,距離土星中心有四個光環直徑那麼遠。

小型望遠鏡能輕鬆展示泰坦,還有另外幾個土星的衛星,最著名的是土衛五(Rhea,視星等+9.7)、土衛三(Tethys,+10.2等)、土衛四(Dione,+10.4等)和土衛二(Enceladus,+11.7等)。土衛八(lapetus)的視星等會變化(+10.2至+11.9),是因為其兩半球的亮度差異很大,它在土星的最東邊和最西邊時分別向地球呈現相對的兩面;總是西大距時比東大距明亮。

望遠鏡中明亮的衛星里,土衛八是最外面的,距離土星中心遠達十三倍光環直徑。

星圖展示了從2013年11月到2023年2月,土星通過南黃道星座(天秤座、天蠍座、

蛇夫座、人馬座和摩羯座)的路線。

望遠鏡觀測史

土星是1610年由伽利略首次在望遠鏡中觀測的,但他的望遠鏡無法揭示光環的真實形態。土星對伽利略來說一直是個謎;他把這個星球看成三個獨立的部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它們幾乎相互接觸,不會移動,不會相互影響而改變」。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在1655年用望遠鏡對土星進行觀測後,正確地描述了光環的真實性質,當時他說:「土星被一個薄而平的圓環包圍,環與行星無接觸,與黃道傾斜。」惠更斯同年也發現了泰坦。早期的天文學家因為光環的「手柄狀」外觀,將土星的光環稱為「ansae」(拉丁語為「手柄」)。

天王星

希臘天空之神

視星等:+5.5(沖日平均亮度)

天王星在最亮的時候是裸眼剛剛可見的,但僅限黑暗且無光污染的天空。城市或城鎮的觀測者沒有望遠鏡則很難看到它。 它是裸眼可見的最遙遠的行星。

雙筒望遠鏡中天王星像一顆恆星,在天文望遠鏡中是一個小的藍綠色圓盤。 通常需要用星圖才能找到它。

望遠鏡觀測史

1781年威廉·赫歇爾爵士發現了天王星,最初他以為找到了一顆新的彗星。用他自己的話說:

「3月13日星期二,晚上十到十一點之間,當我正在檢查雙子座H[作者的注釋:這顆恆星現在被稱為雙子座1 ]附近的小恆星時,我覺察到一個明顯大於其它恆星的星星;它那不尋常的視星等震撼了我,我把它跟雙子座H以及御夫座與雙子座之間四分之一處的小恆星進行比較,發現它比任何一個都要大得多,我懷疑它是彗星。「

芬蘭(一說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萊克塞爾(Anders Lexell)指出,赫歇爾發現的實際上是一顆行星,他建議將其稱為「喬治三世海王星」或「英國海王星」(赫歇爾在英國的家鄉巴斯觀測到這顆行星) 。赫歇爾自己提出了「喬治之星」(「喬治的星」或「喬治的行星」,以紀念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其他建議的名稱包括「超越土星之星」(由瑞士數學家丹尼爾·伯努利提出)、「赫歇爾星」(法國天文學家約瑟夫·拉蘭德提出)和「奧斯特星」(德國科學家格奧爾格·克利斯托夫·利希滕貝格提出)。這些名稱都沒有遵循傳統的命名方案,而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波德(Johann Bode)則認為「天王星」這一名稱更適合這顆行星。雖然波德在發現它不久後就提出了這個名字,但是這名字在數十年後才被全世界接受。

事實上,在天王星被發現前90年,英國天文學家約翰·弗蘭斯特德(John Flamsteed)早已觀測到了它,但沒有把它看作行星——他認為這只是一顆普通的恆星。 在另外三名獨立的天文學家對此「恆星」進行了不少於16次的觀測後,天王星的真實性質才被正確地認定下來。

海王星

海神

視星等:+7.8(沖日平均亮度)

海王星超出了裸眼可見的範圍,但是從完全黑暗的地方,最好在沒有月光的情況下去看,它在優質雙筒望遠鏡中剛好可見。我們需要一張好的星圖才能找到它。大中型望遠鏡能顯示它微小的淺藍灰色盤面。

2010年,海王星完成了自1846年被發現以來繞日公轉的第一圈。

星曆2016-2020

星圖展示從2006年至2023年期間,海王星從摩羯座穿過寶瓶座的位置。

望遠鏡觀測史

海王星是第一顆通過精確數學計算而被發現的行星。 1845年,英國數學家約翰·考奇·亞當斯(John Couch Adams)和法國天文學家奧本·勒維耶(Urbain Le Verrier)根據其對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引力效應(攝動)分別獨立預測了一顆新行星的位置。但是,儘管英國的劍橋天文台最終展開了對該行星的搜尋,亞當斯的發現反響還是很小。 1846年9月,勒維耶向德國柏林天文台的天文學家約翰·加勒(Johann Galle)和海因里希·達赫斯特(Heinrich D Arrest)發送了自己的計算,給出了在何處尋找新行星的準確指示:

「將望遠鏡指向寶瓶座內的黃道,赤經326度,你會在一度以內發現一顆新行星,看起來像一個大約視星等為9等的恆星,並有一個能辨認出的圓盤。 「

加勒和達赫斯特幾天後就發現了海王星。隨後為了誰應該獲得這一發現的榮譽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國際辯論,儘管亞當斯和勒維耶本人很少參與其中,並且他們此後成為了朋友。今天他們都享有發現海王星的榮譽。

像天王星一樣,海王星在被真正發現前很久,也被其他天文學家不知不覺間觀測到過。伽利略在忙著觀察木星的時候,明確地在1612年的筆記本里將海王星標記為「恆星」——比它被發現早了233年! 約瑟夫?拉蘭德(Joseph Lalande)也在1795年記錄過,而1846年曾經負責英國的海王星搜索的詹姆斯·查理斯(James Challis)也在它被發現前六個星期就記錄到了這顆行星,但他當時並沒有辨認出它。 這兩位天文學家都將它記錄為普通的恆星。

(完)

夜空中裸眼可見的行星如何去識別(上)

夜空中裸眼可見的行星如何去識別(中)

請翻閱歷史推送閱讀以上文章

http://www.nakedeyeplanets.com/

作者:Martin J. Powell

翻譯:馬明陽

校譯:王克義

編排:邱煜欣

責任編輯:解仁江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專欄打賞

「 熱星球 」

謝謝閱讀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夫天文論壇 的精彩文章:

52倍亮的標準燭光
偉大的老師——物理學家惠勒和他的學生們
星系和黑洞誕生的故事
紅巨星玉夫座R的表面結構
你好星空 再見愛人

TAG:牧夫天文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