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穿山甲種群概況及保護

穿山甲種群概況及保護

手機看文章請搜索公眾號「生物學通報」,或者加微信號:shengwuxuetongbao

張立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穿山甲是我國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其野外種群狀況如何?致危因素是什麼?穿山甲的保護存在哪些問題?通過探討該物種的保護策略,以期為科學制定我國野生穿山甲保護行動計劃提供參考和保護決策依據。

分布於我國的穿山甲被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定為易危級(VU)。2007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和保護國際(CI)經過評估,將中國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從低危(LR)調整為瀕危(EN)等級(編者註:2014年被提升為極危Critical Endangered, CR等級,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貿易公約( CITES)將穿山甲列入公約附錄Ⅱ(編者註:目前所有穿山甲均已升級成為CITES附錄I物種),對其國際貿易進行零配額管理(即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商業貿易),可見國際社會對穿山甲保護的重視。然而,由於亂捕濫獵,使得我國及亞洲各穿山甲原產國的野生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直至枯竭的邊緣。

夜間活動的馬來穿山甲(攝影:新加坡Norman Lim)

1

穿山甲的種類及分布

全球現存穿山甲有8種,隸屬於哺乳綱,鱗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屬。其學名及地理分布如下。

中國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極危(CR),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及中國台灣、海南島,以及尼泊爾、緬甸、泰國北部和印度。

思茅森林公安放歸罰沒的中國穿山甲(攝影:張立)

印度穿山甲(M. crassicaudata):瀕危(EN),分布於印度半島,巴基斯坦,東至孟加拉西部和中國雲南,南到斯里蘭卡。

馬來穿山甲(M.javanica):極危(CR),分布於緬甸、秦國、印度、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及婆羅洲。

馬來穿山甲上樹捕食螞蟻(攝影:新加坡Norman Lim)

菲律賓穿山甲(M.culionensis):瀕危(EN),分布於菲律賓西部的巴拉望島及鄰近諸小島。原來被歸入馬來穿山甲,後從形態和分子生物學方法被劃分為獨立的種(Gaubert&Antunes,2005)。

大穿山甲(M.gigantea):易危(VU),分布於塞內加爾到肯亞西部,南到盧安達、扎伊爾中部和安哥拉西南部。

樹穿山甲(M. tricuspis):易危(VU),分布於塞內加爾到肯亞西部,南到尚比亞的東北部和安哥拉西南部及赤道幾內亞比可。

南非穿山甲(M.temminckii):易危(VU),分布於南非北部、納米比亞東部和北部、辛巴威、莫三比克、波札那、安哥拉、肯亞、扎伊爾南部、蘇丹南部及查德。

長尾穿山甲(M. teyradactyla):易危(VU),分布於塞內加爾、甘比亞到烏干達西部,南到安哥拉西南部。

2

中國穿山甲野生種群現狀

我國穿山甲的種類、分布和數量

中國穿山甲曾廣泛分布於我國南方各省,歷史上以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湖南、台灣為多。本種分3個亞種:華南亞種(M.p.aurita)見於浙江、福建、江蘇、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西、河南、安徽、四川及西藏等14個省區;指名亞種(M.p.pentadactyla)分布於台灣;海南亞種(M.p.pusilla)產于海南。此外,有報道稱雲南南部局部地區還分布有印度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2008年在保護國際的資助下,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對我國穿山甲的野外種群作了歷時6個月的快速評估。研究發現廣東、湖南等省的穿山甲種群數量下降速度非常快,在野外很少見到實體;而海南、河南和江蘇3省野外種群已很難見到實體。

遇到危險穿山甲便捲曲成團保護自己(中國穿山甲,攝影:台北楊翕文)

我國對穿山甲的野外專項系統調查較少,根據國家林業局1998年前後開展的中國重點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全國穿山甲野外種群數量約6.4萬隻。而本組的調查結果認為:到2008年,中國野生穿山甲的數量約為25100~49450隻,即在10年間種群數量下降了約1/2。而對我國分布的其他穿山甲種類,目前還沒有全面的調查報道。

歷史上,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南、海南和台灣是我國穿山甲種群數量較多的省份。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資源蘊藏量開始下降,10年內至少減少80%。事實上,世界上8種穿山甲的資源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以中國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最為嚴重。在2000年召開的CITES大會上,有的成員國提出將中國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馬來穿山甲由附錄Ⅱ上升為附錄I,當時由於遭到一些國家的反對而沒有通過。

穿山甲的習性

穿山甲主要棲息在南方溫暖濕潤的丘陵山地區,主要取食白蟻。一隻體重為3kg左右的穿山甲,一次能食白蟻300~400 g。穿山甲生活的環境包括各種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及灌草叢等。它們白天主要棲息在洞道內,夜間活動頻繁。穿山甲的洞均為盲洞,沒有分支,可分為冬洞和夏洞。冬洞在冬春季打造,洞穴較深;夏洞在夏秋季打造,洞穴較淺。穿山甲主要選擇在土質鬆軟濕潤、土層厚、地表有機質豐富的黃壤土中打洞。

穿山甲的初生幼仔叭在母親尾巴上(攝影:台北楊翕文)

穿山甲對新洞的平均利用時間為(12.25+2.25)天,而對舊洞的再次利用率極低。因此野外一般可根據新洞的數量估計穿山甲的種群數量。由於穿山甲的食性單一,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因此人工飼養穿山甲的成功率極低。目前,僅有台北動物園和新加坡動物園建立了小規模的穿山甲人工飼養種群。

台北動物園人工飼養的中國穿山甲(攝影:台北楊翕文)

3

穿山甲的致危因素和保護現狀

猖獗的非法捕殺是穿山甲瀕危的根本原因

穿山甲具有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刺激人們瘋狂捕殺。過度獵捕利用必然導致資源衰竭,是穿山甲資源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強大的破壞力遠遠超過穿山甲維持自身種群結構穩定性的能力,從而導致穿山甲種群數量迅速降低並逐漸衰退。根據分析,食用和藥用對中國穿山甲的致危所起的作用基本相當。

1995年已將穿山甲所有種都列入CITES附錄,同時實行零貿易配額,即其活體、副屬物(如甲片)等國際貿易被均被禁止。

台北動物園人工飼養的穿山甲吃飽了在吐泡泡(攝影:台北楊翕文)

穿山甲的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和美國是主要進口國。例如:1958 -1964年,馬來西亞沙撈越出口6萬多kg穿山甲的甲片,主要出口到新加坡,估計相當於印度尼西亞婆羅洲加里曼丹島上的5萬頭穿山甲全部被捕捉所獲得的甲片,這樣的商業活動一直延續到整個80年代;1980-1985年,估計中國台灣和韓國每年共進口3000~5000頭穿山甲活體。穿山甲的皮張貿易則更加泛濫,1980-1985年,原產國共出口皮張18.5 萬張,其中90%出口到美國。90年代中後期,穿山甲國際貿易在個別地區依然十分猖獗。印度東部在90年代中後期還有每周舉辦一次的穿山甲甲片交易市場。當時在印度-緬甸邊境地區甲片的貿易十分紅火,印度曼尼普爾每月甲片的交易量約25~45kg,其中80%的去向是緬甸。地處印緬邊境的茂切和達木這2個地方是最引人注目的甲片貿易中心。

中國海關罰沒的穿山甲甲片(羅湖海關)

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藥用穿山甲主要靠國內自給。從1993年起我國藥用穿山甲主要靠從越南和緬甸進口,同時每年有大量穿山甲從越南非法進入我國境內的廣西和雲南,並轉運至廣東、海南和福建等地銷售。據調查,1991年廣西邊境的穿山甲交易總數達6萬多頭,1992年為3萬多頭;每年約有2000頭活體和500~800kg甲片從雲南邊境走私進入中國。對國內幾家大型中藥材市場(例如河北安國中藥材市場)穿山甲甲片的貿易情況調查,發現穿山甲鱗片貿易量最高年份共計可達8萬-10萬kg,主要來自雲貴地區,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境外,若按每kg甲片由1隻穿山甲提供,則需捕殺8萬~10萬隻穿山甲。

棲息地喪失

棲息地喪失是導致穿山甲野外種群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穿山甲主要棲息在亞高山及丘陵地帶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及灌草叢的生境內,它們對生境選擇極為嚴格,對環境變化敏感。穿山甲為狹食性動物,只食蟻類,因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一旦其棲息地遭受破壞,就會在短時間內導致種群數量迅速下降。棲息地遭受破壞的主要因素包括:毀林開荒、修建道路、礦產開發、森林採伐、不科學的單一人工林造林活動、人口快速增長所造成的人類活動加劇,以及環境污染等。

馬來穿山甲在沙地上健步如飛(攝影:新加坡Norman Lim)

破壞的結果導致:

穿山甲棲息地面積退縮和喪失。主要因人口增加,特別是林區人口增加所致。

棲息地島嶼化。棲息地破碎島嶼化後,使得穿山甲種群被分割成更小的群體在孤立的島狀生境中生活,各個孤立的小群體成員之間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機會,使物種遺傳多樣性喪失。

棲息地的結構改變。影響了食物、隱蔽條件、水等生境要素在空間的排列方式。穿山甲棲息地結構受到破壞,主要是亂砍濫伐森林,以及採伐後不科學的單一樹種人工造林恢復所造成的。在我國,森林被採伐後往往是營造單一純林,而純林對於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來說則是綠色沙漠。這種做法改變了穿山甲原有棲息地的結構,滿足不了穿山甲對生境選擇的需要。

不科學的放生造成的外來種管理問題

這是一個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問題,也可能是導致中國穿山甲瀕危的另一個原因。近年來我國南方邊境,例如廣西、雲南和廣東等地,執法部門每年查扣到的穿山甲活體,都被放生到當地的保護區,涉及的種類除少數中國穿山甲外主要是馬來穿山甲。一旦外來穿山甲適應當地環境,種群壯大後,就可能會成為野生中國穿山甲生存的一個致危因素。儘管這種擔心尚未得到相關的研究證實,但因不科學的放生活動造成外來種的入侵而導致本地種衰退的事例已有大量報道。因此,必須慎重對待被罰沒穿山甲活體的放生活動,同時需要制定穿山甲科學放生的管理規定。

穿山甲的保護現狀

對穿山甲的過度利用已引起國內外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995年起,穿山甲所有種類都被列入CITES附錄Ⅱ,並實施零配額,對其國際貿易予以嚴格控制:次年IUCN將穿山甲所有種全部寫進《瀕危動物紅色名錄》。2007年IUCN又將中國穿山甲、馬來穿山甲從低危等級調整為瀕危等級,2014年進一步升為極度瀕危(CR)等級。CITES公約也在第17屆締約國大會上將穿山甲所有種提升為附錄I物種,全面禁止對穿山甲及其製品的國際貿易。在我國,1987年頒布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將穿山甲列為受保護的野生藥材物種:1989年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了各級林業部門為陸生野生動物的管理機構,並將中國穿山甲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從此我國穿山甲的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根據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立案標準,非法收購、出售穿山甲3隻以上即可立案,6隻以上為重大案件,12隻以上為特大案件。1994年12月,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其中100多個保護區已成為我國野生穿山甲的重要棲息地。

4

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目前我國穿山甲保護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對野外種群缺乏系統全面的普查和深入研究。目前,國家尚未對穿山甲做過專項全面的野外種群調查,因此分布於中國的各種穿山甲的種群數量和分布現狀等信息十分匱乏,由此對穿山甲保護級別的調整和制定進一步的保護措施造成了一定難度。

其次穿山甲保護級別低,部分省、區的保護管理工作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強是造成穿山甲被大肆捕殺、經營銷售、走私倒賣的主要原因。目前一些地區仍有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消費群體,在所謂的飲食文化和身份等級等觀念的作祟下,食用穿山甲變成了滿足這些人的某種心理需要,執法部門查處越嚴,非法經營者和消費者的違法手法就越加靈活多變。保護穿山甲這樣的瀕危物種,必須先將某些人的口腹之慾管住!

馬來穿山甲夜間出洞捕食白蟻(攝影:新加坡Norman Lim)

再次,為了實現對穿山甲野外種群的有效保護,還應積極尋找穿山甲甲片藥用成份的代用品,少用或不用野生穿山甲。近年來對藥用穿山甲的替代品豬蹄甲的研究較多,發現它們的藥用成份較為接近,應及時進行臨床試驗,儘快予以確認。如果按照現在的中醫藥市場對甲片的消費趨勢和我國野生穿山甲種群數量的下降速度分析,所有含有穿山甲甲片成分的中成藥在未來將面臨無資源可用的困境。這不僅是瀕危物種的保護問題,也是中醫藥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問題。

最後,根據目前野外種群的下降速度和仍然日益猖獗的穿山甲非法貿易活動,建議加強對我國穿山甲野外種群的保護,並切實加強執法和對穿山甲製品不法經營者及知法犯法的消費群體的處罰力度。同時,根據目前穿山甲屬各物種在其原產國的種群下降趨勢和非法走私等國際貿易的現狀,建議加強國際合作以打擊日益猖獗的跨境非法穿山甲貿易。

文章來源:張 立等.穿山甲種群概況及保護.生物學通報,2010年,45(9):1

猜你還喜歡下列文章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學通報 的精彩文章:

動物的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學習行為

TAG:生物學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