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曲終人掛(下)
6、6 曲終人掛(下)
崇禎十七年(1644年)新年的鐘聲敲響,儘管是普天同慶,但是真的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在北京,這一天風沙霧霾很大。不知道是雜訊太大,還是皇宮的報時系統出現了問題。在午門等候的群臣,居然沒有聽到皇帝上朝的鐘聲。連敲了好幾遍,大臣們才陸續趕來。
「遲到了,老班看到是要罰的。」大明公司的管理層也是一樣。
於是大臣們都低著頭、貓著腰,希望不要被董事長發現,溜進大殿了事。用這種姿勢走路,比較擋視線。於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朝堂上不是「文東武西」的整齊儀仗,而是「文武亂班」的狀態。
沒幾天,留都鳳陽地震;再沒過幾天,陪都南京又地震。在那個時代,這些都被認為是不祥之兆。估計這位大明公司的掌門人心情灰暗到了極限。
與此同時,在千里之外西安卻是一片熱熱鬧鬧的喜氣景象。幾乎就在明王朝文武亂班的同時,李自成同志在舉行他的登基稱帝大典。這位明朝前驛卒出身的農民軍領袖,經過十四年的努力,終於華麗麗地轉身為皇帝了。接下來他的任務就是幹掉大明,努力成為中國的新主人。
上一年,他的好戰友張獻忠同志攻佔武昌後,也開始稱「王」了,國號:「大西」。此時,他在四川屠殺了絕大多數當地人民後,日子過得也是相當滋潤。
這幫人當初就是為了解決一口飯的問題,而走上了暴力抗爭的道路。並沒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格局,他們無一例外的經歷是「窮則拿刀去搶、達則妻妾成群」。
當然,拿刀搶人是個危險性很大的技術活兒。首先必須要強大自身,我們不會忘記,張獻忠同志在谷城接受招安的兇險環境里,依然認真學習《孫子兵法》的動人場景。
李自成的自律精神和私德品質,在這幫人中算是出類拔萃的。在火熱的戰鬥生涯中,基本上能保持「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革命進取精神。跟張獻忠隊伍的種種「無賴、無良」的痞子行為相比,李自成的部隊簡直可以算作是「造反界的貴族」。
李自成能主動吸收一些破落文人、落第秀才之類的人才加入他的隊伍,學歷最高的也就是一舉人,牛金星同志。
這幫手無縛雞之力的貨色,在他的戰友們看來就是「廢材」一根,一刀抹了省事兒。李自成卻願意收留他們。這些人的到來,一定程度地提高李自成的戰略眼光和決策水平。他開始改變一味砍殺、四處劫掠的蠻悍做法,所到之處,也貼出一些溫暖的「安民告示」,來達到「行仁義,收人心」的效果。
所有這些,使得他在業界做大做強到了獨領風騷的地位。
自從去年10月,幹掉孫傳庭、拿下潼關後,不久他們攻佔了西安、拿下陝西全境。李自成的事業開始進入鼎盛期。
稱完帝後,李自成同志沒有滿足於過「小富即安」地日子,他的革命進取心並未消退,下一步就是要實施「據河洛,取天下」的戰略。
順利進軍
正月初八,李自成親帥大軍東征滅明,整整100天後,他進入了北京城。
為了延攬人心、減少進軍阻力。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糧」、「三年不征」、「平買平賣」等口號。
李自成肯定沒有想到,他的這些口號引起了後世的好事者無休止的爭論。
尤其是對「均田免糧」:
肯定者大力讚賞:這說明本次農民起義水平實在是高啊!他們已經觸及到了封建帝制存在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層面了。
反對者不屑一顧:這不過是一種極端平均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口號,它只能進一步導致大順軍用拷掠追餉來籌集軍費。事實上後來,他們就是這樣乾的。
假如李自成知道了這幫人的互相筆戰,他肯定會嗤之以鼻:這些不過是老子當年忽悠人的言語,豈能當真?!收買人心的軍事需要遠遠大於它的本身含義而已。我要是喊一聲「阿門」也能起到動員百姓的作用,你們會說我其實是耶穌基督轉世嗎?無聊文人實在無聊之極!
就算是李自成成了朱元璋第二,他會「均田免糧」嗎?就算是均了田、免了糧,天下又能怎樣?進步了嗎?指望農民推翻封建帝制,缺乏起碼的歷史常識。
還是來看看李自成這趟由西安到北京的軍事之旅吧。
他們的計劃是兵分兩路,夾擊北京:南路進攻懷慶、彰德等地,一直拿下保定。但只是佯攻,因為明軍的主力肯定在宣府、大同一帶,不能讓其向北京撤退。北路是進攻的重點,由李自成親自率領,進攻太原、寧武、大同、宣府,最後佔領居庸關。
顯然這是個高明的軍事設計,十幾年的實戰環境,再搭上無數條抗爭者的性命,使得這幫當年的驛卒、逃兵、小商販和莊稼漢們,漸漸學會了打仗。當然,這在當時的農業社會環境里是完全有可能的。
李自成這一路之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只有在打寧武時,山西總兵周遇吉拚死抵抗,而且很有斬獲:李自成損失戰將四員、士兵一萬多。後來,寧武被攻陷,周遇吉總兵戰死、而且「闔門盡死」!
至此,李自成皇帝有些崩潰,他彷彿又看到了當年令他頭疼不已、心驚膽寒的洪承疇、盧象升和孫傳庭的影子。很想撤回陝西,因為往下的大同、陽和、宣府和居庸關,個個都是軍事重鎮,再這麼打下去,沒到北京自己就成光桿司令了。因此他說:「不如還秦休息,圖後舉。」
這句話應該是對周遇吉總兵的最高褒獎,儘管他已經聽不到了。
正當猶豫之際,喜訊傳來:大同總兵派人送來投降書。沒幾天,宣府的降書也送來了。
註:在你對周遇吉總兵充滿敬意的同時,也請你對這些棄關而降的守關將士多一點寬容,不要太責怪他們沒良心、沒操守、沒職業道德。這些品質,很多年以前他們並不缺。
但是,自從大明公司的管理層開始剋扣他們的軍餉,出現了「餉不出京」的局面,還有他們的土地被當地的將領強佔後,這些優良品質也就漸漸遠離他們而去了。因為「倉廩實而知禮節」,他們也有老婆孩子、父母雙親要養活啊。你真的要怪罪的話,他們也不是第一責任人,僅僅是些普通軍戶而已。既不在「前三排」,也不坐「主席台」。
新皇帝見到這些降書,灰暗的心情立馬好轉,精神為之一振,那還等什麼!聽我號令:全軍開拔。
就這樣,3月15日,他們順利來到了居庸關下。大明公司的最後倒閉正式進入倒計時。
最後對策
看看這短短的三個月時間裡,公司董事長在幹啥。
大敵當前,肯定要召集大臣商議對策。主要商議出四個結果:
1、南遷,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因為朝中大臣多年的積蓄、老婆孩子、豪宅田地都在北京,所以他們「以祖宗的名義」堅決反對南遷。
2、放棄寧遠孤城,調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進京勤王。
這也是關係到社稷安危的大事。如果眼前這場李自成攪的風波過去後,這位喜怒無常的董事長要是尋找替罪羊,誰能負得起「棄關南逃、喪師失地」的責任?前年死的陳新甲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當崇禎要內閣拿方案時,首輔陳演陳大人說,要調吳三桂部,必須實施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九卿科道會議(就是全體朝中官員大會)討論;第二步,諮詢各地總督和巡撫的意見;第三步,拿出撤退後山海關防禦方案和關外軍民安置方案。
按照這個節奏走的話,當吳三桂到北京時,陳演估計也該退休了。這官場的「拖」字訣用得實在是高啊!
3、下令天下兵馬速到北京來勤王。
這個倒可以立刻去辦,但是,這個時候,明朝還剩下啥樣的軍隊啊!這些軍隊,誰敢來?誰想來呢?
山東總兵劉澤清接到詔令後,說我的腿前幾天騎馬摔傷,去不了。吳三桂說,可以,但我需要安置好軍兵的家屬再出發……
4、自己組織部隊,出北京城迎敵。
在這也不行,那也不可的情況下,正月十一,崇禎再次召見內閣成員:「朕願督師親決一戰,身死沙場無所恨,但死不瞑目耳。」就是說,他要親自上了。
這時,大學士李建泰慷慨陳詞:他家在曲沃,山西他熟,願意自己掏錢做軍餉,帥軍西征。
問:李建泰是什麼人?
答:什麼人也不是。
他們家的確在曲沃,而且很有錢。他打算抓緊時間,帶領軍隊過去保衛家產。就這麼簡單。
崇禎當然很高興。正月二十六日,舉行了極其隆重的壯行儀式。鑼鼓喧天、鼓樂齊鳴,李建泰大人披紅簪花,手持尚方寶劍。彩旗飄飄、威風凜凜地出發了。
他帶了多少人?
500人!多了沒有。
他剛走出北京城沒多遠,前方戰報傳來:李自成已經佔領了幾乎整個山西,曲沃已經失陷。
不用說,家產沒了。李大人一時間失去了進軍的動力。以每天30里的速度在河北北部一帶轉悠。到了定興,守軍害怕他們入城搶掠,緊閉城門。李建泰下令攻城!這是他出師以來的第一仗,對手居然是明軍。
幾十天以後,李自成大軍殺到保定城下,這位曾經豪氣干雲霄的李大人就投降了。
這貨的投降肯定不能和那幫基層的守關官兵相比!你TM世受國恩,大敵當前,居然還要揩國家的油。打不過,是能力問題;投了降,就是態度問題了。
3月15日,駐居庸關的監軍太監杜之秩慫恿守將唐通獻關投降。北京城的最後一道屏障被撕開了。
17日,李自成的主力部隊來到城下,為了擾亂城裡的防務,他派在大同投降的太監杜勛進城談判,條件是:給他封個王,再拿100萬兩銀子,他就走人,回西北去。
這一招肯定是忽悠人的。你想想,連居庸關都拿下了,他能不進攻北京城嗎?最起碼也該嘗試著進攻一下,否則,豈非是師出無名,李自成將如何面對手下將士?以後在造反界還怎麼混!
但是,天真的崇禎問他的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這個方案如何?這位他幾年前親點的狀元、未來幹部的重點培養對象,也是老奸巨猾、一聲不吭。
氣得崇禎推倒椅子,扭身而去。
咱就在想:你這行事風格能不能改改啊!你就不能自己當回家、做個主嗎?這都什麼時候了,還要先找個替罪羊,才敢辦事情?你的祖宗咬鋼嚼鐵、殺伐決斷的強勢性格,真的一點點都沒遺傳下來。
家破人亡
既然你沒有答應條件,那麼人家攻城,就顯得理所應當。儘管李自成這場和談的戲,根本就是做給守衛北京的軍民看的。但他依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釀成衝突,責任不在我方!」如此綿密的算計,表明了這位曾經的驛卒已成長為一位將領。
他其實不必如此大費周章,因為北京城好多的門都是太監們自己打開的。曹化淳首先打開了彰義門,接著德勝門、平則門隨之打開,外城不攻而下。
進攻內城的情況跟外城的非常類似。守衛宣武門、正陽門和齊化門的,有太監、有兵部尚書、也有皇親國戚。他們儘管身份不同,但是大家行動一致:「開門迎賊」。
「北京城三重城,外城內城紫禁城」,此時,這歌謠後面可以再加上一句:「兩座已歸李自成。」
觀眾朋友們晚上好,下面播送3月18日夜北京城的天氣預報:
「雨夾雪,冰雹雷電交加。」
當時人就是這樣記錄的!反常天氣年年有,但發生在「有事兒」的年頭的,往往會被中國的老百姓記住,而且會演繹出很大離奇古怪的情節。
這是崇禎在人間的最後一夜,一家人肯定是徹夜難眠。突然,一個小太監大喊一聲:「內城破矣。」一轉身就不見了。
崇禎帶上心腹太監王承恩登上萬歲山(又稱煤山、景山)一看,「火光衝天、人喊馬嘶」。不用說,剛才那個小太監的話是真的。
他於是返回了乾清宮。
讓自己的老婆周皇后去死:你是「母儀天下」之人,應該光彩節烈地死。
叫來自己的三個兒子:太子、定王和永王。親自讓他們換上一身破舊衣服,臨別遺言有三個意思:
1、各自逃命,不要管我,我要為社稷而死;
2、路上小心,遇到年紀大的叫老爺,年輕的叫伯叔。
3、萬一能活下來,日後為父母報仇。不要忘了今天的告誡。
濃濃的父愛!真切的無奈。
然後,舉劍砍向自己的女兒年方十六、正值豆蔻年華的長平公主。悲愴地感嘆出那著名的一句:
「你為什麼要生在我家啊?!」
做為一個董事長,他是不稱職的;做為一個丈夫、父親,他依然是不稱職的。
既沒有事業有成,也沒有家庭興旺,這對於一個男人來說,人生的最大悲劇莫過於此!
然後,就是他自己的後事了。當時,他其實不想死的,換上一雙輕便鞋,手持三眼槍(一種先進的西洋火器),率領十幾個太監往往沖。
來到朝陽門,守城的說,天亮才放行。他們就往城門沖,被人家開炮打了回來。於是他們找到守城的將官朱純臣家,希望能開個後門、「行個方便」。朱純臣的家人連門都沒讓他們進:老爺喝多了,有啥事兒,明天來吧。
來到安定門,他們欣喜地發現:居然沒人把守!
那就趕緊開門逃吧!
安定門的門閘異常堅固,不管這十幾個人怎麼折騰,一番汗流浹背下來,城門就是打不開!!真的是天意啊。
這時,天也快亮了。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返回紫禁城。
最後的場景你應該是了解的: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農曆甲申年)3月19日,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董事長朱由檢在萬歲山壽皇亭一棵歪脖子槐樹上自「掛」身亡。明王朝基本終結。
對他的身後評論,後人一直爭論至今……
估計在另一個世界,崇禎會被列祖列宗「約談」的:
作為一個心智正常的決策者,你沒有能承擔起自己的職責。作為大明公司的董事長,你的工作是統攬全局,它起碼包括三個方面:
1、如何富國強兵?
2、如何對待朝中的朋黨之爭?
3、對待中原民變和滿清叩關,有什麼戰略安排?是先內後外?還是先外後內?是戰是和還是撤?
這都是作為君主推卸不掉的職責。可是,你履行的咋樣?
至於你是勤勞還是懶惰,簡樸還是奢靡,感情專一還是三宮六院,完全是你的私德問題。與朝政毫無干係!
道德之好人,是不能跟治世之幹才划上等號的。
本職工作都沒幹好,再怎麼道德高尚,也是一種犯罪。還能說出自己不是亡國之君?真是悲哀!


TAG:四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