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年制官窯瓷器

乾隆年制官窯瓷器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的繁榮,青花瓷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古銅器考》一書稱讚當時的制瓷業是「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制瓷業集我國曆朝名窯之大成,製做了許多精巧無比的瓷器,不僅官窯成就顯著,民營窯場也興旺發達。此時,景德鎮御窯廠規模龐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燒造各種瓷器都在數十萬以上,送入宮中,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乾隆時期的瓷器與康熙、雍正齊名,合稱「清三代」,是我國瓷器集大成的時期,也是清代瓷業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是我國傳統制瓷業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

乾隆時期由於乾隆本人和宮廷的大量需求,除繼承康熙、雍正瓷燒造技術工藝和器型之外,還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種新奇的製品。當時最著名的官窯是「唐窯」,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鎮御窯廠窯務時期(1737~1754)的官窯。它代表了乾隆時期的制瓷水平。

《景德鎮陶錄》記載:「仿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程能,無不盛備;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銀、彩水墨、洋烏金、琺琅畫法洋彩;天藍、窯變等釉色器皿。土則白壤而埴,體則厚薄唯膩,廠窯至此,集大成矣。」

成書於乾隆時期的朱琰的《陶說》記述了當時的制瓷業的新技術狀況:「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鈿、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陸子剛治玉、呂愛山治金、朱碧山治銀、鮑天成治犀、趙良璧治錫、王小溪治瑪瑙、葛抱雲治銅、濮仲謙雕竹、姜千里螺鈿、楊塤倭漆,今皆聚於陶之一工。」

乾隆年間,雍正時期創燒的廣彩也得到較大的發展,成為當時瓷器生產的一個時興品種,並且取代了青花瓷,成為外銷瓷的主導品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陪乾隆走了一生卻不受寵,活到九十多歲,卻無兒女
職場老鳥看古代故事,紀曉嵐當初說錯話險丟腦袋
乾隆對上廁所要求多高?
乾隆顯擺自己的文采,出對子為難人,卻不料被一歌女出對難住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