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幼兒園小娃用一個舉動抓了一群人販子,這麼厲害的孩子怎麼培養的!

幼兒園小娃用一個舉動抓了一群人販子,這麼厲害的孩子怎麼培養的!

《如何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並不完美》

01

這幾天,微博上一篇帖子很火,內容是這樣的:

有一天,一位媽媽去學校接孩子遲到了,一個人販子抓住機會,趁機哄騙她的孩子。騙子說,哎呀,小朋友,我東西丟在廁所了,現在你能不能幫我去找一下。她是想把孩子引到廁所里,好讓同伴下手。

結果她連續問了三遍,這個小孩子一直搖頭,她惱了,你這孩子,沒學過什麼叫助人為樂嗎?

小孩瞪了他一眼,跑到老師身邊去了,人販子看這個孩子機警,馬上轉換目標。沒到十分鐘,他們騙到另一個小孩兒,正當打算開車走人的時候,被警察抓了個正著。

原來這個小孩子跑到老師身邊,很篤定地跟老師說,這幾個人是壞人。老師半信半疑,但是為了安全著想,還是報了警。

結果沒想到,他們真的是壞人。

老師問這個小孩,你怎麼知道他們是壞人的。

小孩子說,媽媽說過,如果有大人找你幫忙,千萬不要理他,因為如果大人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一定會尋求成人幫忙,而不是比他還弱小的孩子幫忙。

成年男子一般不會找孕婦幫忙,健壯的成年人一般不會讓老人幫忙,大人一般不會找孩子幫忙,尋求幫助一定是因為你比他強,所以他才找你幫忙。

如果你本就是弱勢,而強勢的一方反而要你幫忙,那麼說明他一定另有所圖。這時候,請務必收起你的善良。

好智慧的媽媽!

雖然現在大多數幼兒園,在兒童安全方面都做得比較好,比如放學後必須要孩子的家人來接才放人,孩子接觸到壞人的紀律相對較少。

但是,這個世界並不完美,而孩子總要走向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們在儘力保護孩子的安全之餘,還需要讓他學會自我保護。

而孩子學習自我保護,放到社會環境中,其實就是要防什麼樣的人,怎麼防的問題。對於分辨力相對較弱的孩子來說,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很多拐賣兒童的慣犯都會將自己假扮成好人,輕易獲得孩子的信任;或者假扮成弱者,向孩子求助,利用孩子的善良行騙。

你也許會說,就告訴孩子警惕陌生人,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就可以了嗎?對於很小的孩子來說,這個辦法的操作性確實比較強。但是,一竿子打死陌生人,很可能讓孩子懼怕外面的世界,懼怕與人交往,那這樣的自我保護是不是又有點過度了?

所以,上面的案例中的這位媽媽說,大人一般不會找孩子幫忙,強者一般不會向弱者尋求幫助,如果大人要來找孩子幫助,很有可能是另有所圖,不要搭理他。這一點總結得很好,既沒有一竿子打死陌生人,也說出了壞人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徵,能夠幫助孩子輕鬆分辨出壞人。

02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還可以告訴孩子:警惕給你糖吃的陌生人!如果有個陌生人上來就要給你糖吃,千萬別理他——他很有可能是想用糖來誘惑你,把你騙走。

重慶一個派出所曾經聯合社會,在幼兒園裡做了一次防拐演練。結果幼兒園裡10個孩子有8個被成功拐走了。

在10個孩子開開心心地做遊戲的時候,一位女社區工作人員扮演的「壞人」悄悄走向4歲女孩宣宣。她掏出兩顆糖果,說:「乖乖,我這裡有糖果,你吃不吃?」她拿出糖果遞到宣宣面前,宣宣眼睛一亮,想也沒想,拿起糖果就開吃。

見孩子沒什麼戒心,她開始了下一步。「乖乖,外邊的車上有更多的糖果,你要不要跟我去吃啊?」本以為孩子會遲疑一下,不料宣宣馬上就跟著她走出了幼兒園,然後走上了門外的麵包車。

隨後,「壞人」又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剛滿4歲的男孩彤彤。剛開始,彤彤還有點警惕地盯著對方看,可在「壞人」拿出糖果後,彤彤開開心心地喊起了阿姨,甚至撲到「壞人」懷裡撒嬌。沒費什麼勁兒,彤彤也上了外面的車。

不到20分鐘時間,「壞人」就以糖果和玩具為誘餌,將8個孩子抱上了車。這樣的成果讓「壞人」都有些不知所措。為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教訓,工作人員決定將「壞人」演到底。

「我是拐賣孩子的,你們都被我騙了!」這樣的話一出口,在車上吃著糖果玩著玩具的孩子們一下子都愣住了,隨後全都大哭起來。直到父母出現在孩子面前,這些被「騙」的孩子還是心有餘悸,吚吚嗚嗚地哭了很久。

不過,父母們都表示,經過這次防拐演練之後,孩子對陌生人的警惕性都提高了。

目睹女兒這麼容易就被「拐走」了,躲在附近偷偷觀察的宣宣爸爸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他平時還經常給孩子做安全教育,囑咐她不要跟陌生人走。可沒想到的是,女兒竟和陌生人手牽手走了出來,還乖乖地坐上了車。

所以,這個防拐演練告訴我們,我們在平時給孩子給安全教育的時候,方式不要局限於看繪本、講道理等,最好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練一下,這樣可以讓孩子印象更加深刻,可以更好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除了糖果,玩具等也是拐賣兒童的人常用的誘騙工具。所以我們在和孩子做防拐角色扮演遊戲時,糖果和玩具最好都試一下。

03

有的壞人,可能並不會使用拐騙的伎倆,而是在不經意間直接把孩子抱走。這個時候,如果孩子能夠沉著冷靜,掌握一些自救的方法,也還是可能從壞人手裡逃脫,重獲安全。

猶記得,曾經有這樣一則新聞。

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正在舞台上表演,一個不明來歷的黑衣男子突然出現在舞台上,抱走了其中一個男孩。

觀眾懷疑,以為,是節目故意編排這麼一出。

還好孩子急中生智,大喊「他不是我爸爸!」,觀眾才恍然大悟,孩子也因此得到老師和保安的救援。

看過這條新聞的人,無不讚歎小男孩的機智——如果被抱走的這個孩子,沒有如此應變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那麼後果可能就不堪設想了。

在另一條舊新聞中,同樣機智的還有一個年齡不足6歲的小女孩劉雪(化名)。

平時都是爺爺/奶奶將她送至公交車站等校車,但那一天,她說想要自己去上學,奶奶答應了,但還是尾隨其後,比避免突然情況。

可是,走著走著,劉雪突然就不見了。奶奶到達乘車點時,校車還沒到,卻沒見著孫女,奶奶當即哭倒在地。周圍的人得知後,趕緊幫忙報警。

這個時候,劉雪正被一名有暴力傾向、疑似間歇性精神病患者強行帶上高速公路。

在危險的境況下,她沒有激烈抗拒,而是靜觀其變,等待機會逃脫。

當高速民警按監控視頻趕到現場處置時,劉雪一眼認出警察,迅速掙脫女嫌疑人,跑到民警身邊,抱著他的腿哭喊「她不是我媽媽」。

正是這一句「她不是我媽媽」,使民警迅速做出判斷——這個女孩可能就是報警所稱的「失蹤女童」,將嫌疑人隔離並控制。

隨後,劉雪清晰、準確地描述了被拐的過程,並告訴民警,書包背帶上寫著自己的名字和爺爺的手機號碼。

很快,民警聯繫上了劉雪的爺爺,將劉雪送回了家。

這兩個成功地虎口脫險的孩子,都學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救方法,即向人群或警察大聲呼救:「他/她不是我爸爸/媽媽!」

孩子對於大人是弱勢群體,一般情況下,他們很難通過自己的力量和壞人對抗,所以,一旦發生危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慌張,細心觀察身邊環境,一旦發現身邊有警察或者人群,迅速逃離,及時呼救。

04

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能夠懂得自我保護,懂得自救的孩子,平時父母對他的安全教育一定做得很到位。

下面,將學齡前孩子的安全教育的要點歸納整理如下:

沒有爸爸/媽媽允許,不跟任何人走

告訴孩子,如果有人用糖果、玩具等東西引誘孩子跟他走,一定要拒絕。如果有人企圖強行抱人,孩子可以要朝人多的地方大叫「他/她不是我爸爸/媽媽!」。

沒有得到爸爸/媽媽允許,不跟任何人走,不管是陌生人還是認識的人,都不可以。

不要隨便摸我

告訴3歲以上的孩子,任何人都不能隨便摸他的私密部位。即使是洗澡時,私密部位也要自己洗——爸爸/媽媽可以先教會他怎麼洗。如果在外面,有人要摸他的私密部位,一定要大聲說「不可以!」並迅速離開,事後一定要告訴爸媽或者老師。

不給陌生人開門

有一種情況非常普遍,就是爸媽在廚房,孩子一人在客廳。這時,一定要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敲門,一定要問清楚是誰,並且告訴爸爸/媽媽,讓爸爸/媽媽來判定是否開門。

如果爸媽暫時不在家,一定要告訴孩子,只有爸爸媽媽回來了,才能開門。如果有陌生人敲門,孩子千萬不要開門,即使是查看水電錶的叔叔/阿姨,也不能開門。這時候可以做的事情是,大聲喊「爸爸/媽媽」,給外人造成家中有大人的假象。

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

如果孩子走丟了,那麼記住爸爸媽媽手機號碼的孩子就會安全很多。告訴孩子,如果萬一在商場或者大街上走丟了,要找到附近的警察、保安、環衛工人或其他面善的叔叔阿姨,給爸爸/媽媽打電話。當然,如果給孩子配一個安全手環/手機,也是一個不錯的注意,至少它們可以跟蹤孩子的行蹤,並且在碰到壞人之前,都是有用的。

讓孩子記住幾組緊急援助電話

孩子4歲左右,就可以讓孩子記住這幾組安全電話號碼:110、119、120。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孩子經常會遇到一些意外情況,尤其是當他獨自在家時,身邊突然發生意外,甚至生命受到威脅。這時,除了給爸媽打電話求救外,孩子還應該學會撥打相應的緊急援助電話。

有句話說得很好:

你怕給還做安全教育太早,犯罪分子可不嫌孩子的年齡小。

在兒童安全這個事情上,防範於未然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文章最後,插播一條自家廣告哈:)集趣味性、科學性於一身的《積木寶貝闖世界》上卡酷了,吼吼!播出時間和愛奇藝兒童、新浪微博同步哦。下面是播出時間表,快帶孩子一起看看吧!

日獲獎讀者名單:芯蕊

今日互動話題

INTERACTIVE TOPIC

聊聊你對孩子自我保護的看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視文化 的精彩文章:

和孩子一起成長
Kimi蛀牙愁壞了林志穎:這些預防齲齒的「招數」,牙醫才不會輕易透露!
「黏人包」蛻變陽光男孩的成長故事
《爸爸去哪兒5》硬漢陳小春向兒子Jasper道歉的那一幕,讓父母們感動……
滿分父母 我有一個兒子

TAG:微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