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挖出這枚國寶,尷尬不已只好說是假的,另外文物出土才服氣

日本挖出這枚國寶,尷尬不已只好說是假的,另外文物出土才服氣

其實在明清之前,我國都曾經是日本的老師。從徐福尋找長生不老葯開始,再到唐朝的時候兩國交往密切,直到清朝的時候,日本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強大起來後,就翻臉不認人,欺負到咱們頭上來。這一段過程,日本人自己也是承認的,但是他們一直不承認自己曾經向中國稱臣。

他們洋洋自得的宣稱,當年不可一世的忽必烈兩次入侵日本,都被颱風所阻;日本執政官對朱元璋的書信出言不遜,一代英主明太祖也只好望洋興嘆,把日本列為「不征之國」。在他們的歷史中,向中國學習有之,但從沒有被納入中國的東亞納貢體系,為此他們引以為傲。

其實,在中國的史書中,多次記錄了日本來納貢。比如《漢書地理志》講到「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再比如《後漢書東夷列傳》明確提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三國曹魏時期,古倭國曾在九年時間內五次向洛陽的中原王朝進貢。可是這些史籍年代久遠,當時地圖資料也缺乏,導致日本人一直不予承認。

直到1784年,這是日本的江戶時代,在福岡市志賀島上,叫秀治和喜平兩農民在自己門口拓寬道路時,偶然發現了一枚金光閃閃的印綬。農民自己看不懂篆書,就讓一位叫做龜井的專門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儒學家來看。這一看不要緊,上面的字寫的是「漢委奴國王」字樣。這應該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光武帝賜給日本的印綬。

龜井確實鬼精鬼精的,他並不告訴農民實情,而表示願意出10兩黃金來購買。這兩農民也不傻,知道能讓專家掏出這麼多錢的東西肯定是個好寶貝,就沒答應。龜井繼續抬價,開出了100兩黃金的天價,越是這樣,農民越是不敢答應。

再後來,兩農民與家人商量,乾脆將此印上報給當地的領主黑田,黑田領主倒也大方,用不少白金換得了此印。時光荏苒,斗轉星移,這枚金印輾轉被寄放到福岡市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這枚印為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長寬各2.3厘米,高2厘米,蛇紐,陰刻篆體字。

這個寶貝是個好寶貝,說他是日本的國寶也不未過,但是上面的字卻讓日本人尷尬不已。上面不僅清晰顯示,日本曾向中國中原王朝稱臣,接受了綬印,還把自己國名稱為他們最不願提及的「倭奴」。這種雙重的打擊讓日本人備受侮辱,因此日本國內長期存在對於該印綬真偽的爭論。

首先他們強調這枚印綬不到代,是當時的人偽造。但是,在江戶時代,偽造金印的技術手段是做出這種金印,但是做工、包漿和文物中特有的神韻是做不了假的。於是他們又在文字上辯論,說上面是寫的「委」字而不是「倭」字,「委」應該當作委任的意思,這是委任給「奴國」的,這不是說的他們。

這個解釋更為牽強,在我國漢代及此後歷代的各種史書中,發往外國冊封的書信不計其數,卻從沒有過作將「委」字表達為委任的先例。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委」字應該做「倭」的通假字,「委奴」就是「倭奴」。這一點日本人賴不掉,也很難反駁,只好默不作聲。

令日本人更受打擊的是,其他的佐證接二連三被發現。1956年,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西漢古墓群的滇王墓中,出土了一顆漢武帝劉徹賜給滇王嘗恙的金印「滇王之印」。 1981年,揚州市邗江縣一婦女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的田間,發現了一顆漢代諸侯王璽「廣陵王璽」。 滇王是漢代西南諸侯中最強的國家之一,廣陵王是劉侀在今天揚州就藩的名稱,這兩點史書記載的非常明確。

更令人無法辯駁的是,「滇王之印」也是蛇鈕,無論質地、字體、印鈕和尺寸大小,均與日本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相同。「廣陵王璽」雖然是龜鈕,但在書中記載的時間為永平元年,與我們前面所說的中元二年賜給倭奴王印只相差一年,金印的字體和手法極為相似。大約出自一人之手。

這兩枚金印出土,大大增強了「漢委奴國王印」的真實性。當時漢帝國賜予同姓諸侯王的印,往往都是龜鈕,而賜給周邊臣服的國王印,大多是代表當地特色的蛇、芋、駱駝等造型。日本一下子傻眼了,在1989年,福岡市舉行亞太博覽會時,請求我們借「廣陵王璽」一起展覽。

我國政府也同意了,當兩枚印章擺在一起,由日本專家進行拍照的時候,傳說發生了令人驚異的事情。當把兩顆印擺得很近的時候,兩印之間出現了在北極和南極常見的那種極光,過了很久極光才慢慢消失。有人說,這代表華夏文明復興之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