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先秦諸子,滿滿的治癒系

先秦諸子,滿滿的治癒系

點擊大書房關注

圖比起家人和朋友,更喜歡走向陌生人,英國自由插畫師 John Holcroft 的現代病諷刺畫作。

上一次提到在先秦諸子學說中(點擊即可進入),猶能找到治癒現代病的良藥,如《論語》可以治癒社交恐懼症,《孟子》可以治癒拖延症,《莊子》可以治癒不開心。當然並不是說這些書真的能「治病」,而是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我以及自我與社會的關係,從而學會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相處。

《墨子》:治癒偏執症

子墨子與程子辯,稱於孔子。 程子曰:「非儒,何故稱於孔子也?」 子墨子曰:「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

——《墨子·公孟》

圖《墨子》清乾隆甲辰(1784)靈岩山館刻本。

墨子曾經對程子說,儒家有四種學足以喪亡天下,即儒家認為天不明察、鬼神不神明,天、鬼神不高興,足以喪亡天下;又加上厚葬久喪,做幾層的套棺,制很多的衣服、被子,送葬就象搬家一樣,哭泣三年,人扶才能起來,拄了拐杖才能行走,足以喪亡天下;又加以弦歌、擊鼓、舞蹈,以聲樂之事作為常習,足以喪亡天下;同時又認為貧困、富裕、長壽、夭折、治亂安危都有命,不可改變,大家都不做事了,足以喪亡天下。

同時,墨子並非覺得孔子的學說一無是處,即他說的」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 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變的地方。在諸子爭鳴時代,孔子的學說和墨子的學說有很多地方是針鋒相對的,比如墨子崇尚節儉,希望以三天的喪期代替儒家的三年之喪,這樣活著的人才能專註於當下,更認真地活著,而孔子認為喪期之所以長久,是因為人們心中懷有對已逝親人的深厚感情,一定要敬之又敬。其實不僅是孔墨,那個時候莊子、慎子、韓非子等都持有不同的主張,但絕不是唯我獨尊的「文人相輕」,而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即使同一個人也不是只有黑白兩面, 非善即惡。與人相處,「一言以蔽之」往往會招致許多問題。莊子說「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其實是因為自己心裡有成見,有我執,才會頻繁地用自己的主觀標準去評判人事,或以為社會不公,或以為愛人不仁、朋友不義。什麼時候能夠在憤怒之餘保持理智,在憎恨之餘反思自己,才能明白其實人能夠去評判的,其實有且只有自我這一生。

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一個你也許反對的個體身上也必有可師之處。

《荀子》:治癒選擇恐懼症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荀子·解蔽》

圖《荀子》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謝墉刻本。

智者專一從事一種工作,君子一心致力於道,所以不會被別的東西蒙蔽,也不會感到疑惑。荀子認為最高的原則只有一個,聖人至足,所以他什麼都明白,看得通透。但凡人做不到,凡人總是顧此失彼,發現不了、堅持不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其實所有恐懼症的根源在於害怕失去,人生有千百萬種可能,選擇了其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放棄另一部分。能夠讓人放心去選擇的勇氣,來自於自己心裡對理想的肯定和堅持。「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每個人都追求一條正確的、能夠一直走下去的道路。當面前出現兩條路時,聖人會看到其中的利害,「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就是權衡利弊,以中庸之道處之。

《荀子》中有一個故事:在夏首的海邊有個名叫涓蜀梁的人。他為人愚蠢而又十分膽小,看見什麼都害怕。 一次,他在皎潔的月色下夜行。偶而低頭,看見自己長長的身影,以為遇到了爬在地上的魔鬼;又一抬頭,看見自己的頭髮,又以為碰到立在身後的妖怪。他頓時嚇得魂飛魄散,急心轉身拚命逃跑。等他跑回家中,已經上氣不接下氣,很快便氣絕身亡。

其實很多時候,恐懼才是真正應該讓人恐懼的東西。

《韓非子》:治癒玻璃心

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吾不可叛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圖《韓非子》影刻宋幹道本。

晉文公在國外流亡,箕鄭提著一壺飯跟隨。後來箕鄭和文公走散了。箕鄭獨自一人苦苦尋找,腹中飢餓難耐,最後竟在路邊大哭起來,可是他始終強忍著飢餓不敢動壺裡的飯。後來文公返回晉國做了國君,對身邊的大臣們說:「能夠忍受飢餓的痛苦而一定要保全一壺飯,這樣的人將不會背叛我。」於是就提拔了箕鄭。大夫渾軒聽說這事,批評晉文公道:英明的君主在用人的時候,不會依賴別人不背叛我,而依賴我不可被背叛;不依賴別人不欺騙我,要依賴我不可被欺騙。

現代社會已經沒有傳統的君王,上面這句話的原意也並不「光彩」,是指帝王運用權術來控制臣下,使其不敢產生背叛之心。對於君主來說,唯一可靠地就是自己,就是權術。但仔細想想,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君王」。現代人也常會有一種懷疑,即除自己之外的人其實並不可信,或者在「心理安全區(通常是家人)」之外的人並不可信。憑藉自己對他人忠誠和誠信的判斷來處事,往往會吃虧。很多好人在擁有一顆好心的同時,往往因為輕信而發現自己所託非人,因此不敢再相信自己的判斷和堅持。從大夫渾軒的這句話中,可以感悟到的是,不要依賴於「他不會這麼做」的主觀決斷,而可以在客觀事實上讓他沒有這樣做的機會和理由,從而在自律規範的基礎上維持一段良好的關係,避免因輕信他人而導致自己感情受傷。

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修養,才是治癒玻璃心的關鍵。

-The end-

撰 文|曉 寒編 輯 王 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書房 的精彩文章:

陳寅恪的那一聲感慨

TAG:大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