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錯版錢是怎麼產生的?

古代錯版錢是怎麼產生的?

從一枚傳形開元通寶看五代南方地區鑄幣工藝

筆者在清理一批劣質古幣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枚有趣的傳形鉛質開元通寶殘件。

這枚殘件保留了錢幣鑄造過程中金屬流淌的動態,也許是金屬流動性不夠,或者是鉛水量不夠,形成了較大的鑄造空洞。看其錢文,書寫十分粗劣,符合馬楚開元通寶的特徵,但特別的是,「通寶」兩字明顯是和正常的錢幣鏡像對稱的,就是俗稱的「傳形」。

此形制的鉛開元通寶屬於馬楚還是南漢鑄幣,或有所爭議。

因為馬楚和南漢是同一時期的政權,彼此交界,交流頻繁,有著相似的鑄幣工藝也無可厚非。而且無論是廣東廣西還是湖南地區,這種鉛質開元均有發現,這也是歷來錢幣界的一個爭論話題。這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統稱為五代時期南方鑄幣。

聯想到五代十國時期的鑄幣十分紛繁複雜,相關的歷史資料和研究十分有限,我們不妨從此枚特殊的錢幣出發去求證。結合傳形錢幣的具體成因,很可能就能了解到當時的鑄錢工藝。

先回顧一下中國傳統的鑄幣工藝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鑄幣歷史大體上分為 平板范豎式澆鑄、疊鑄、母錢翻砂 三個階段。

平板范豎式澆鑄法,在先秦至漢代被廣泛使用,後期採用石范、陶范和銅範後,給我們留下了實物證據。

戰國方足布「安陽」錢範,極美品 中國嘉德2010年秋拍成交價:RMB 2240000

從漢代至南北朝時期,疊鑄工藝大大發展並成為主流,也保留有相當多的錢範。

隋唐以後,則廣泛採用母錢翻砂工藝,錢範便幾乎見不到了。

下面由於分析問題的需要,我們把錢幣鑄造工藝重新進行劃分,可以劃分為:直接范鑄工藝、多次翻鑄工藝、母錢翻砂工藝。

直接范鑄工藝,指的是用錢文反寫的陰刻范直接鑄造錢幣,是一種原始的方法。

多次翻鑄工藝,指的是存在陽刻母範翻陰刻子范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講,有母範的平板范豎式澆鑄與疊鑄工藝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因此我把它們歸為一類。

最後,母錢翻砂工藝,實際上是把固定的陽文母範改成了更加靈活的母錢,就像雕版印刷變成了活字印刷一樣。

在直接范鑄工藝過程中,陰刻反字的錢範是由制范工人手工雕刻而成的,要求制范工人能夠掌握字如何反寫,甚至要求他理解錢範鑄造的原理。如果制范工正確書寫了反書,只是不小心將文字的位置刻錯,那就會做出「正書傳形錢」;如果制范工完全不理解反書的目的,字形與位置全部按照正書來刻,那就會做出「反書傳形錢」。

戰國「半釿」傳形 中國嘉德2005春拍成交價:RMB 22000

工藝最簡單的早期,使用的錢範是直接的泥范,再次鑄錢時需要重新雕范,生產率十分低下。聰明的匠人很快製作了結實的石范、陶范或者銅範,可以反覆多次使用。而石質和陶制錢範使用過程中還是相對容易損壞的,可以預見是需要經常更換的,它們一樣是需要反寫錢文,不熟悉的匠人雕刻時同樣容易出錯。

如果是銅範刻錯,顯然問題會更嚴重。在上海博物館中,有一件西漢四銖半兩的銅範,關於澆道對稱的兩側,錢文也一一對稱,其右半側是反寫半兩,到了左半側就成了正寫。所以,這樣的錯范製作出來的半兩錢,很顯然有一半就是傳形的。

直接范鑄工藝對於制范工個人的要求比較高。如此依賴個人能力,在大批量生產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傳形的錯誤。這就是墨菲定律決定的,在現代工業生產中也一次次被證明:只有改變工藝流程,不依賴於人,才能根本上解決這種問題。

之後,母範翻子范的方法被發明了——一旦出現了母範,就幾乎不可能鑄造出傳形錢幣了,這是鑄幣工藝的一大進步。因為母範是陽文的,正寫錢文。再之後發明的疊鑄工藝、母錢翻砂工藝,其實原理與之一致,除非匠人故意把字反寫,否則是極不容易出錯的。這也是為什麼傳形錢幣主要出現在漢代以前錢幣中的原因。

戰國 魏「虞一釿」傳形橋足布

中國嘉德2010春拍成交價:RMB 24640

還有一種出現傳形的可能性,就是如果母錢翻砂時,採用的母錢本身就是傳形錢幣,那麼,翻砂出來的錢幣也會是傳形的。但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為一方面,作為母錢,一定是經過篩選,相對精良的錢幣;另一方面,傳形錢幣本身的存量就很小,作為母錢使用的概率就更小了。除非直接鑄量極大,或者鑄工故意,才有可能。

因此,如果一個朝代出現了傳形錢幣,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採用了直接范鑄工藝。

這樣分析看來,此枚五代時期開元通寶的鑄幣工藝過程已經比較明顯了。馬楚和南漢作為割據於現今湖南廣西以及廣東地區的地方政權,處在舊時唐王朝的偏遠之地,遠離發達的北方文化中心,很可能沒有掌握先進的鑄幣工藝。雖然唐以來母錢翻砂工藝已經大大成熟,卻沒有應用在當地鉛錢的鑄造中。

此枚傳形開元通寶與普通開元通寶鉛錢的對比圖

從此枚傳形開元通寶看來,他們可能是採用的直接范鑄工藝,並且是其中最為原始的手工雕泥范或者石范的工藝。鉛質開元通寶的文字千奇百怪,沒有固定版式,可以作為鑄幣經常需要手工雕范的旁證,只有比較容易損耗的泥范、陶范、石范才會需要經常更換。

我們可以想像,為了擴大鉛錢的產量,當地的一個鑄錢作坊中招攬了很多的新手,其中一個新人不小心刻出了一個傳形的新范,接著很可能因為沒有明確的崗位分工,他澆鑄鉛水的時候也經驗不足,最後欣喜地打開錢範時,卻掉出了一堆傳形而且鉛水不足的廢錢。其中一枚廢幣卻意外地保留了下來,在今天被我們發現。

事實上,確定為南漢鑄造的乾亨重寶,也不時發現傳形的現象。

乾亨重寶鉛錢

另外,從廣東陽春縣的鑄幣遺址發現的一批陰刻乾亨重寶石范,也證實了直接范鑄工藝的事實。

咸亨重寶石范

這二者之間已經得到了相互的印證,再次證實了傳形現象與直接范鑄工藝之間的必然聯繫。

因為有著相似特徵的鉛質開元通寶廣泛分布在馬楚與南漢的境內,我們可以推斷出一幅宏觀的圖景:五代時期,南方政權依然採用著落後的鑄錢工藝,說明唐戰亂以來的鑄幣法發生了嚴重的倒退,也說明古法鑄錢的工藝簡單有效,依然流傳極廣,在民間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假設,南楚精美的天策府寶與古拙的乾封泉寶大錢也是出於直接范鑄工藝。

五代十國·楚 天策府寶,極美品 天眷堂微拍132-20成交價:RMB 208060

五代·楚 乾封泉寶背天 龍驤古泉微拍成交價:RMB 1659000

它們與劣質的開元通寶小錢相比,矛盾嗎?並不矛盾。

直接范鑄工藝鑄錢的精美程度,取決於工匠的經驗與態度:在給統治者造代表身份地位的大錢時精益求精,用直接范鑄工藝同樣能造出精美的錢幣;而造給老百姓使用的行用錢時態度隨意(亦或是出於統治者的授意),只求快速大量,自然對於質量毫不在意了。

作者:何暘 天眷堂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信 的精彩文章:

聚焦 從外國人鏡頭中 發現你沒見過的民國山西
懸魚——古建築上的美麗明珠
拍案 安徽一寺廟發現地宮寶函 現場挖文物如「拆私人禮物」
明代母錢 工藝巔峰
七夕故事新編三則

TAG:淘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