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跨越600年時光的古城,見證了京城的崛起,結果毀於日軍之手!

跨越600年時光的古城,見證了京城的崛起,結果毀於日軍之手!

歷史總是以不同的樣貌把自己封存起來,等待人們去發掘。在那些動蕩的歲月中,有很多建築見證了一個朝代的繁華和衰敗,走過了風風雨雨,卻不為人們所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近有600年時光的張家灣古城。

早在少年時期,我們都曾在歷史課上學過,隋煬帝楊廣善戰苛政,不重民生,在隋朝末年,各地人民落地為寇,順勢起義的草莽英雄不算少,其中最出名的是瓦崗寨。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的是:楊廣在位期間開鑿京杭大運河,是我國歷史上乃至世界上最長的人工古代運河,和長城,坎兒井並稱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

網路圖片

京杭大運河全長共1700多公里,起自北京,南至杭州,中間經過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等,銜接了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距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

在京杭大運河工作的這麼些年裡,溝通了南北的經濟和文化,產生了很多碼頭和城鎮,比如張家灣碼頭,現位於北京通州區,即張家灣古城的前身。

公元1279年,元朝的帝都大都城,今北京城,因為蝗蟲災害,缺少糧食,一個叫張瑄的人受朝廷的任命,在江南造平底船60隻,運米46000石,沿著京杭大運河將糧船駛入此處,緩解京城之災。為了嘉獎張瑄運送糧食的功勞,元太祖忽必烈封張瑄為萬戶侯,並命名此處灣港為張家灣。

因為通惠河運行到張家灣時,向東折流,近乎形成一個直角彎,再加上今永定河匯流於此,使得此處灣流寬闊而深,輔之兩岸土質堅硬,形成了一個天然良港,自張瑄被封萬戶侯之後,張家灣開始繁榮起來,成為南來北往船隻的停泊處,並形成一個碼頭。

11年後,公元1290年,郭守敬開始著手在大都城開鑿通惠河的工程,通惠河於張家灣處併入潞河,此後船隻可以直達大都城(北京城)的積水潭碼頭,但張家灣碼頭卻沒有受到冷落,因為城內的碼頭由於河道逐漸堵塞,水越來越淺,不久後就被廢棄不用,到了今天,通惠河也成北京城內做疏導之用的內河,不做運輸之用。

明朝永樂帝(朱棣)時期,張家灣碼頭地理位置重新凸顯出來,公元1406年,永樂帝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城,很多材料都是從大運河上的船隻運來的,先在張家灣上岸儲存,再轉運到北京,「水上飄來北京城」的說法由此而來。為此皇家還專門在張家灣修建了皇木廠,用來儲存珍貴木材,後皇木廠還發展才一個村落,也就是現在皇木廠村,當時負責的官員在皇木廠還中了很多槐樹,600年後,這些槐樹還鬱鬱蔥蔥,現在也是當地一大景觀。

皇木廠古槐

不僅在經濟方面,張家灣碼頭有重要地位,在軍事領域同樣如此,明清時期,通州就是京城的門戶,張家灣碼頭又是溝通南來北往商旅之地,戰略意義不言而欲。永樂帝時期,在張家灣2處,建立了很多倉庫,用來儲存南方的糧食,在永樂帝幾次出征塞外時,都把張家灣做為遠征軍的補給之地。

到了明朝中間,塞外蒙古各部強盛起來,曾多次越過長城搶奪物資。公元1550年,嘉靖帝時期,10萬蒙古騎兵突破古北口長城,衝到密雲順義搶掠後,向通州和張家灣撲來,想要搶奪此處的存糧,此時一個叫王豫的官員,沉著冷靜,急忙奔赴北運河旁邊,讓河道上的船隻收到西岸,不給蒙古軍渡河之便,蒙古騎兵後發現無法過岸便打道回府。

張家灣南門遺址

事後王豫為了保證糧倉不再有閃失,於是上書嘉靖帝,申請在張家灣建造城池,嘉靖帝也知曉張家灣的戰略地位,畢竟國庫的一半存糧都在此處,同意了王豫的請求,自此張家灣城開工建造,並在三個月後完工。

歷經歲月的剝蝕,曾經繁榮一時的張家灣城逐漸沒落,抗日戰爭時期,張家灣城被日軍佔領,拆毀城牆,修建炮樓,古城只剩下殘垣斷壁,在90年代城南門經過修復,勉強能看,但這座走過明清2代,跨越600年的古城,變成如今這般,真讓人惋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