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振寧投稿國際期刊遭拒 是國外審稿比中國嚴?

楊振寧投稿國際期刊遭拒 是國外審稿比中國嚴?

近日,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的《回歸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一文引起熱議,文中提到楊振寧回歸後投稿國際著名物理學期刊PRL遭拒,從此將科研文章主要投給中國物理刊物《中國物理快報》的往事。此後,光明網發表評論員文章《楊振寧投稿權威期刊遭拒一點不奇怪》,認為「對於一個獲得過物理學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一本國際著名的物理學期刊怕是不敢怠慢之」,這樣的期刊擁有「『冒犯』業內大咖的底氣和勇氣。」

相比PRL的「勇氣」,光明網評論員又引用朱院士文章的例子,指出發表楊振寧這篇論文的《中國物理快報》,曾被楊振寧批評學術誠信問題。

楊振寧投稿國際期刊遭拒,卻在中國期刊順利發表,真的是因為國外審稿比中國嚴?觀察者網就此採訪了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王孟源,他提出了不同意見。

王孟源博士答觀察者網:

楊先生的這篇論文,講的是Yang-Baxter方程式。它並不在高能物理的範疇內,而屬於數學物理,所以我對這個題目不熟。

不過楊先生髮明這個方程式是在1967年,當時解釋強作用力的QCD(基於楊先生的Yang-Mills方程式)還沒有被確立,高能物理針對強作用力的流行理論是Scattering Matrix。雖然後來Scattering Matrix用在強作用力上被證明是死路一條而完全放棄,但是楊先生所寫下的Yang-Baxter方程式(我並不是說Y-B方程式是為強作用力而發明的;楊先生把它應用在一個一維的量子力學Toy Model上,但是它對所有的Scattering Matrix都適用)在其他的數學領域也有應用,所以流傳至今。

雖然我不能確定Physical Review Letters評審的真正動機是什麼,不過從信件來看,第一個評審的確是假設2009年的C.N.Yang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人,只不過名字剛好和1960年代的作者相同,而且從語氣來看,他並不知道1960年代的那個C.N.Yang寫下了Yang-Mills方程式並且得過諾貝爾獎。他對楊先生新論文的題材也不熟,只不過去查了一本書(法文的,所以這人大概是法國人),然後就說楊不可能超出那本書的範圍。我想這人無知、無禮,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第二個評審沒有這個問題,他顯然知道楊先生是誰。從他的口氣,他的專業也的確是數學物理。他所說的退稿的理由,是1)論文討論的只是一個n=6的特例(「Lack of Generality」翻成「缺乏廣泛興趣」是錯的,應該翻成「不能廣泛適用」才對),2)沒有物理應用;楊先生則顯然不同意。

我對這個題目沒有專業知識,所以楊先生的論文有多重要、是否有前例等等的問題,我是不能置評的。不過我找到了那篇論文,看了一遍,可以確定退稿的理由1是不成立的,因為楊先生論文的最後一句話就是:雖然我只用n=6來做討論的實際例子,但是所得的結論對所有的n都成立。

至於理由2,楊先生的論文第一句話就說,最新的實驗可能可以檢驗原本只是Toy Model的這個一維模型,不過到底是否真的如此,我不知道,因為這些實驗屬於低溫物理。然而這個評審是做數學物理的,所以我覺得他也不可能知道。如果他特別為此去請教做低溫物理的同僚,就應該要提起,但是他沒提。

好,可以用邏輯確定的講完了,這裡我做些不太確定的猜測:

首先,這些期刊的評審對中國作者的論文,一般會有歧視;我指的是從中國發的論文,而不是在歐美研究機構任職的中國人的論文;這大概是第一個評審的心態。

其次,對上一代的研究者,他們也會歧視;尤其楊先生算是上、上、上一代的,自然更是會被另眼相看;這應該是第二個評審的心態。

不過,我個人猜想,這個事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物理界也講流行,而過去40年,除了高能物理完全撞牆之外,其他領域的進展也越來越慢。

既然真正的突破越來越少,每個突破越來越難,而發表的論文卻越來越多,那麼集中在個別題目的論文數量自然成指數成長,絕大多數都是我說「追救護車的」。這一代的評審們從學生時代,就習慣如此,做到正教授、當了期刊評審之後,拿到別人的論文,還是簡單一看是否屬於正在流行的少數幾個大題目之下,如果不是,基本就準備要丟到垃圾桶去了。

楊先生來自一個不同的時代,所以自然不能理解今日評審對冷門題目的輕率藐視。

希望你覺得我的分析合理。

楊振寧在書中附自己和《物理評論快報》的兩輪郵件往來:

摘自《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楊振寧,2013年。圖源:科學網 湖南大學物理教授劉全慧。

光明網評論員:楊振寧投稿權威期刊遭拒一點不奇怪

今天(9月20日)有媒體報道說,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物理快報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主編朱邦芬在《回歸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一文中披露說,8年前,楊振寧曾向其熟悉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投稿,但卻遭到了退稿。據說,楊振寧在2013年出版的自選文集(《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中,也提及了這次令他感到「滑稽和煩惱(funny and troubling)」的被退稿一事。

上述報道轉述楊振寧書中所講稱,2009年6月,時年87歲的楊振寧向《物理評論快報》投稿,論文由他一人完成。因為多年沒有聯繫過《物理評論快報》,楊振寧在投稿時做了簡單的說明,列出自己曾在1967年和1969年就1維δ函數作用發表過的文章。「現在,我帶著這篇新論文重回這個領域。」楊振寧在給編輯的信中寫道。

顯然,作為國際物理學界的著名刊物,其編輯不識鼎鼎大名的楊振寧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便如此,「一個多月後返回的一位同行評議者認為,新作的結論已經包含在『同名者(即楊振寧)』在1967年所發表的論文中」。「兩天後,另一位同行評議者的反饋傳來。反饋的開頭是對楊振寧過去工作的肯定,讚揚其分析能力是『傳奇般的』。對於新作,同行評議者表示,據他/她所看,結論都是正確的,但認為這並不合適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原因是『缺乏廣泛興趣』和『缺少新的物理』」。對此,楊振寧寫道,「我不知道是該覺得好笑還是被冒犯」。於是,「楊振寧將該文章投給《中國物理快報》,並在次月(9月)順利發表」。

「一個多月後」才返回同行評議,與「在次月(9月)順利發表」相比,其中的原因恐怕還不只在於期刊來稿量的大小和編輯效率的高低。一般而言,對於一個獲得過物理學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一本國際著名的物理學期刊怕是不敢怠慢之——無論從態度上,還是從稿件內容上,否則這個專業期刊便不足以在界內維持其聲譽。也許正是基於此,這樣的期刊才有了「冒犯」業內大咖的底氣和勇氣。

不過,對於《中國物理快報》來說,其能得到《物理評論快報》退回的稿件並迅速發表之,也正可補課上世紀60年代被學界討論過的問題。這也正如《中國物理快報》主編朱邦芬教授所言,楊振寧上述稿件被國際著名物理期刊退稿「之後,他的科研文章主要投給中國物理學會所屬的《中國物理快報》(CPL)上,以實際行動表達了楊先生的價值觀念:一項學術成果的價值並不等價於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

實際上,將稿件投給《中國物理快報》,豈止是「以實際行動表達了楊先生的價值觀念」,這更是「楊振寧先生回歸以後,開始了一位理論物理學大師人生的第二個春天」。昨天,有文章在「借慶賀楊先生95華誕之際」,將楊先生回歸中國後的新貢獻,「歸納為五個方面。一,作為有遠見卓識的科學領導人所起的引領作用;二,作為物理學家在物理學研究領域所做的具體科學研究;三,作為教育家在培養中國年青一代傑出人才方面所做的貢獻;四,作為科學史研究者,寫下了一系列傳世之作;五,其他方面的貢獻」。

尤為引人注意的是,這篇慶賀楊先生95華誕的文章,也講到了楊先生「對國內學術界學術誠信問題」的關注,所舉之例卻正是《中國物理快報》稿件的事:楊振寧通過該刊一名審稿人的不正常要求得出了判斷,「指出這是審稿人在濫用其特權而謀取利益」。

朱邦芬:《回歸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節選:

……

回歸後楊先生曾經向《物理評論快報》(PRL)投過一篇稿件,引起很不愉快的經歷。第一位審稿人輕率地認為作者是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同名的某位C N Yang,審稿極為馬虎,似乎也完全忽視文章所研究系統存在受限勢;第二位審稿人的意見是許多人常遇到的、無實質性批評內容的所謂「缺乏廣泛興趣」和「缺少新的物理」,加上編輯「明顯傲慢自大和官僚化」的程式化答覆,使得楊振寧這位PRL的創始人和多篇重要論文的作者,感到整個拒稿過程「funny and troubling」。為此,在楊振寧文集Selected Papers II With Commentaries 的附註中,楊先生原原本本地附上審稿人意見以及他與PRL編輯的兩輪通信,力求改變這一錯誤的趨向[4]。之後,他的科研文章主要投給中國物理學會所屬的《中國物理快報》(CPL)上,以實際行動表達了楊先生的價值觀念:一項學術成果的價值並不等價於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作為CPL的主編,我經常可以收到楊先生於晚上11—12點發來的電子郵件,作為一個耄耋之年的科學家,楊先生的幹勁與活力實在令人敬佩和驚嘆!

……

楊先生還對國內學術界學術誠信問題,明確提出自己的看法。2010年6月14號晚上快11點,我收到楊振寧一封email,涉及《中國物理快報》一篇稿件的評審。清華高等研究院一名博士生XX向《中國物理快報》投了一篇文章,署名只有他一個人。編輯部組織兩位同行評審論文,其中一位評審人對論文給予完全正面的評價,而另一位評審人則要求作者再另外引用3篇文章,而這3篇文章與投稿論文所研究內容實際上沒有任何關係。作者向楊先生請教如何處理。楊先生的判斷是,第二位審稿人要求引用的這3 篇文章「have absolutely nothing to do with XX's work」,他指出這是審稿人在濫用其特權而謀取利益。我們很快做了調查和處理。這種現象是一種嚴重的學術不當行為,目前在學術界經常發生,許多人熟視無睹。楊先生「管閑事」,旗幟鮮明地反對學術不當行為,值得我欽佩。

……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春秋航空app日文版燃油費只收30元,中文版卻收320元
韓系車暴跌的市場份額,都被日系車吞了?
《那年花開月正圓》飾演反派杜明禮被謾罵 俞灝明:看不慣這些醜陋的心
《戰狼2》在香港票房破紀錄 成內地電影第一名
「港獨」泛起之際彭定康又趁機來港 被批:居心叵測、為反對派壯膽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