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慶節馬上就要到了,你知道古人怎麼歡過國慶節嗎?

國慶節馬上就要到了,你知道古人怎麼歡過國慶節嗎?

那麼小編告訴你,古代是沒有國慶的哦,不過倒有與此類似的一個節日——千秋節。

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是農曆八月初五,曾有一位大臣上奏,請求將其生日設為"千秋節"。

千秋節據唐朝宰相張說《上大衍曆序》雲:"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在古代每個月的5日皆可稱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由此可知:上表設此節的時間為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八月初五。

將皇帝生日設為全國性節日,在唐以前還無先例,但唐玄宗喜歡錶中"千秋萬代"的寓意,還戲稱這是"自我作古"。但僅僅因一人上表便設一個全國性的節日,欠妥。於是,第二年過生日時,文武百官便聯合上表,"一致要求"將玄宗生日設為"千秋節"。

關於此事《舊唐書》里有明確記載:"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宴百寮於花萼樓下,百寮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

《唐會典》也記載:"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張說等上奏,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佈於天下",並規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歡,"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

摺疊樂舞百技共賀千秋節

開元十七年八月初五,唐玄宗、楊貴妃在花萼樓前舉行盛大的宴會和樂舞表演,慶祝第一個"千秋節"。

唐教坊為此專門創作了一部大麴《千秋樂》(又名《千秋節》、《千秋萬歲》),曲作者白明達,龜茲人,故此曲有龜茲樂風格。當時在"千秋節"上表演的教坊大麴還有《蝶戀花》、《清平樂》等,其中最有名的樂舞當數唐玄宗編寫的《霓裳羽衣曲》。此曲最初由楊貴妃親自表演,但宴請賓客老讓"娘娘"作舞,欠妥,後來便改由舞藝出色的楊貴妃侍女張雲容表演,再後來改為雙人表演,再後來改為由15歲以下少女組成的300人的大型舞隊表演。

為了慶祝"千秋節",唐玄宗還傳命在"勤政務本樓"下廣場表演舞馬等百技。據《明皇雜錄》載,唐玄宗手下的梨園弟子,曾為"千秋節"專門訓練了百餘匹舞馬。表演時,要選數個"少年而姿貌美秀者"伴奏樂曲,曲目有《傾杯樂》、《千秋萬歲曲》等。舞馬隨樂曲或"奮首鼓尾,縱橫應節",或在安設的3層木板上"旋轉如飛",或在大力士舉起的床榻上縱身跳躍。最後,以舞馬微蹲後腿,銜著酒杯給唐玄宗敬酒祝壽,將表演推向高潮。宰相張說的《舞馬詞》雲:"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

《唐會要》記載過慶祝"千秋節"的盛況:"每千秋節,舞於勤政樓下,後賜宴設酺,亦會勤政樓。其日未明,金吾引駕騎,北衙四軍陳仗,列旗幟,被金甲……"又雲:"其時,金吾及四軍兵士陳仗而立;太常設樂;教坊大陳山車、旱船、走索、丸劍、雜技、角抵、百戲,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馬隆飾入場為戲",場面十分壯觀。

摺疊千秋鏡與千秋縣

另外,據《玉海》等書記載,在首屆"千秋節"慶祝活動結束後,大臣們曾紛紛向唐玄宗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以後每年,唐玄宗便在鑄鏡業最發達的揚州定製銅鏡,頒發給四品以上的官員,並命名為"千秋鏡"。當時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官員約有400人。唐玄宗曾就此事寫過《"千秋節"賜群臣鏡》:"鑄得千秋鏡,光生百鍊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

關於"千秋鏡",宰相張九齡認為,皇上已由早年的勵精圖治轉為貪圖奢華,在一次"千秋節"上,他上了一篇《千秋金鑒錄》作賀儀。文中他陳述了歷代興衰緣由,企盼玄宗以之為鑒。玄宗閱後口雖嘉獎,但心中不悅,後來依然如故。

受這種風氣的影響,後來民間也開始流行八月初五鑄鏡相贈的習俗,並延伸出了"祝福長壽"的意

公元742年,唐玄宗採納大臣們的建議,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為與"千秋節"相應,又於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即今安徽省天長市),設了"千秋節"、作了"千秋樂"、鑄了"千秋鏡"、划了"千秋縣",讓大唐江山"千秋萬代"的文章已經做得差不多了。誰知六年後,即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發生了一件奇特之事:那年的三月乙酉日,皇都"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然生出了靈芝,並有珠玉般的"神光照殿",宮裡的"興慶池"上也有祥雲繚繞。文武百官便在五月壬午日聯合上奏,尊唐玄宗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認為過去將皇上的生日設為"千秋節"欠佳,因為"千秋萬代"畢竟有限,希望皇帝順應天道,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讓大唐的江山"天長地久"。

玄宗龍顏大悅,於是在天寶七年八月己亥日頒詔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千秋縣"亦隨之易為"天長縣"。另外,還特地設了一個"天長節使"的職位,由鄂州刺史韋公擔任。另外,每逢"天長節",都有一些國家派人來朝賀,日本來得最多、最勤,還把"天長節"一字沒改地移植了過去,只是在日期上,以天皇的生日為"天長節"。然而好景不長,"天長節"慶祝了14年後,發生了"安史之亂",756年,唐玄宗退位。唐肅宗李亨登基後,效法玄宗,將自己的生日農曆九月三日定為"天平地成節"。那時玄宗還在世,做太上皇,所以,他的"天長節"與肅宗的"天平地成節"在一段時間便並存著過。由於這兩個節靠得比較近,朝廷便有意進行改革。八月十五正好處於這兩個節的中間,便將兩節折中為"天長節",而把慶賀的日期改到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為"中秋",這個詞早在《周禮》中就有了,但當時並不是節日,只表示時序,每當此日,帝王們對"月神"行祭拜之禮,百姓們並沒有什麼活動。《唐書·太宗記》才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但當時這個節日也不普及,只有一些文人學士喜歡在這天聚在一起,對著月亮吟之、賞之、拜之,並不熱鬧。

唐代宗、唐德宗都延續了八月十五過"天長節"的傳統,只是慶祝場面越來越小。到了中唐後期,隨著王朝的衰頹,"天長節"不再舉辦什麼活動,這個節日便逐漸淡出了百姓的視野,而"中秋節"又慢慢在民間尤其是文人間復活。到了北宋,"中秋節"便與"春節"齊名了。到了南宋時,月餅開始出現,當時其形狀不是圓的,而是像菱花,只用來祭奉月神。再後來,人們才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1]

中國大部分時間是農業社會,假期跟著節氣走,比如一過冬至,老百姓基本就不幹活了,忙著收拾過年,這假至少得放到正月十五。之後還有長時間的賞春踏春期,城市居民里,磨蹭的能到農曆四月才幹活兒。

當然官員不能這麼干,大年初一要早朝,之後還要陪皇帝祭祖、接見外賓和與民同樂,真的能歇下來,就得元宵節。不過,過年放假不辦公是真的。《茶香室叢鈔》引明朝文獻說,嘉靖年間,除夕官府封印,不復籤押,到了正月初三才恢復正常,這是休息四天。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官府已經改成臘月二十封印了,早歇了十天——有文獻說,康熙九年臘月二十三,已經封印兩天,突然有旨,召各省新任命的督學去南書房候考。這是在假期里搞的官員考試。從此能推斷出當時官府休假的時間。

除了農曆的各種節日外,古代還有不少節——比如皇帝過生日。擱在唐代以前,大家都是小時候過生日,但要是父母有過世的,這生日就不過了。唐太宗過生日的時候,還和長孫無忌說:「今日是朕生日,俗話說生日可喜樂,以吾之情翻感思。」想起爹來,說著說著還哭了。

到了唐玄宗時,可就不吝這一套了,丞相張說上奏,八月初五是皇上生日,應該設「千秋節」。於是就有了節,「皇帝御樓張樂,傾城縱觀,天下士庶,皆為賞樂」。後來這個節又改成「天長節」。沒說放假,但傾城去看皇帝,估計也上不了什麼班。

後來唐肅宗上位,自己的生日就是「天平地成節」。只是這股生日過節的風沒刮起來。唐代宗就沒過生日節,唐德宗即位時,召集大臣商議生日過節,顏真卿奏說:「歷代都沒有帝王生日過節一說,開元設千秋節,是萬壽無疆天下同慶之意。可玄宗皇帝萬歲之後,再過生日節就背離本意了吧?」唐德宗是個提倡勤儉的皇帝,一聽就准了,生日不過節了。以上,都寫在《封氏聞見記》中。

到了宋朝,皇帝生日過節又頻繁起來,什麼元聖節、真元節之類。《鐵圍山叢談》中講,天子誕辰,先是群臣在紫宸殿下拜賀,宰相一個人上殿敬酒,賀天子萬壽,之後賜群臣喝茶,就結束了。皇帝回到後宮,在福寧殿再接受大臣夫人們的拜賀,由宰臣夫人敬酒,然後要用紅羅綃金須帕子系在皇帝的胳膊上,之後退到殿廊上,開宴會。

宋徽宗政和年間,南京鴻慶宮道士孟若蒙上書,說本宮以正月初四為創業之日,這每年的周年慶是不是過個節啊,皇上居然就准了,就是開基節。節都泛濫了。

有意思的是,唐德宗自己沒過過生日節,卻特別給官員們增加了假期。《南部新書》里說,貞元四年九月二日有敕令,因為天下太平大家日子過得不錯,所以正月晦日(月末)、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宜任文武百僚擇勝地追賞為樂,仍各賜錢以充宴會」。不僅多給了假期,還發紅包了。據說晦日聚集吃喝,也是民間風俗,但第二年鄴侯李泌提意見,說晦日為節,不夠吉利,不如定二月一日為中和節,晚一天過節多好啊。於是,二月初一過中和節就確定下來。

皇帝只有權給官員們定節假日,老百姓的節,該怎麼過就怎麼過。要忙了,不是欽定的假日也得忙,要閑了,官員上班自己也得休息。《欽定日下舊聞考》中講,除了正常的節氣節日外,竟然還有女性節日,不是三八,而是一年之中有三個:燕都自五月初一到初五,「飾小閨女,盡態極妍」,而已經出嫁的女人也要歸寧,回娘家,這就是個「女兒節」,是女性的「五一小長假」;第二個是七夕,「都中人民七夕,邀請女流做巧節會」,這個叫「女孩兒節」,女性可以飲宴盡歡,第二天再「饋送還家」——看來這個節,女性們要自由得多;第三個竟然是——九月初九,「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其女來」,這天也叫作「女兒節」。

九月九日不是重陽嗎?為什麼又成了女兒節呢?這裡也有說頭。《搜神記》里講,丹陽女子丁氏,嫁到全椒縣謝家,沒料到謝家小姑子特厲害,整天支使著丁氏幹活。要是干不完,「仍便笞捶,不可堪」。丁氏實在扛不住了,就在九月九日這天上了吊。後來丁氏的魂魄找到巫祝說:「念人家婦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做事。」於是,九月初九女性們就真正休息了,什麼都不用干,又叫作「息日」。這麼看來,古代的三個婦女節,還各有不同的過法,一個省親,一個瘋玩,一個休息。

在古代,一年之中,官員們的假期還是不多,就想出不少偷懶的辦法來。比如在宋朝,館閣之內每夜都要有官員值夜班,如果值班的沒來,就叫「豁宿」。豁宿總得找個理由吧?大家就在值班表自己的名字下面寫:「腸肚不安免宿。」拉肚子了,來不了。人人都這麼寫,於是值班表有了個外號,叫「害肚歷」。巧了,太學生們要請假外出,也需要在前廊的小本上寫理由,一般都寫「感風」,就是感冒了,這個小本子的外號,就叫「感風簿」。到了現在,一般人泡病假,也就是這麼兩個招數吧?

始自唐玄宗開元十七年,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後改"天長節")。

千秋節

每年千秋節,唐玄宗、楊貴妃都在興慶宮內花萼相輝樓前舉行盛大宴會和樂舞表演,與文武百官、長安百姓 同樂。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唐代曾經盛行的"千秋節"是唐玄宗採納大臣張說的建議,將自己的生日每年農曆八月初五立為"千秋節"。"千秋節"這一天在所有的慶祝活動結束後,大臣們紛紛向皇帝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的大臣頒發銅鏡,根據"千秋節"這個節日,玄宗決定用"千秋"兩個字來作為銅鏡的名稱,這個時期製作的銅鏡也叫"千秋鏡",這種"千秋鏡"產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鑄造歷史長達14年。

另一說法:

鏡緣葵盤形圖案中的"千""秋"二字,亦與千秋節有關。

據《唐會典·卷二十九》載:"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奏,請以是日(按:是日即李隆基之生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佈於天下"。鏡銘"千秋"即"千秋節"之意。《舊唐書·玄宗本紀》載:開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百官獻賀,賜四品以上金鏡"。又《張說之文集·卷九》有《千秋節賜群臣鏡》詩篇。此鏡為唐玄宗在千秋節宴慶活動中賞賜大臣之物,大概沒有問題。果真是這樣,其製作年代當在開元十七年以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唐代女子系列之女性自由
農民一聲雷,炸出一個堅固千年的皇帝墓,專家說內有500噸寶物
百科解密:她一生歷經七代皇帝 在其中五朝地位尊貴 堪稱傳奇
唐朝皇子全傳之壽王李瑁:失去兩個重要的女人,他過著屈辱的生活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