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基因能解釋犯罪,但這能免除牢獄之災嗎?

基因能解釋犯罪,但這能免除牢獄之災嗎?

在刑事審判中,利用基因信息建立生理學基礎,並以此分析暴力犯罪、衝動犯罪行為的現象越來越常見了。但一樣最新研究表明,在法庭之上,基因證據並不像想像中那般有效——它們無法向法官和陪審團充分地證明被告罪不至此。


由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中心的臨床醫學碩士Paul Appelbaum、加州爾灣大學的Nicholas Scurich博士撰寫的論文《刑事法庭行為遺傳學》,已在《自然》雜誌子刊《自然人類行為》上發表。


有關基因變異與犯罪行為的聯繫的證據缺乏可靠性。例如,X染色體上的MAOA基因是處於不活躍狀態的,但若與童年受虐的經歷相結合,就會導致暴力犯罪數量大大增加。然而,基因的活性、環境因素和犯罪行為之間的關係還不清楚。

「基因定罪論」不那麼具有說服力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用基因信息做判罪參考會激起法庭之上眾人的矛盾心理。「法官和陪審團會認為罪犯犯罪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 阿佩爾鮑姆博士指出,「但他們也會覺得,罪犯會因為遺傳因素而再次犯罪。」這兩種思想工作相互抵消,所以對最後的結果影響甚微。


基因能解釋犯罪,但這能免除牢獄之災嗎?
credit: 123RF


也有人認為,用基因來解釋,不足以減少對罪犯的刑事懲罰。法律要求被告必須有明顯的特徵表明他已異於常人(例如精神錯亂),或有十足的理由減少行為監視年限(如精神殘疾或年年紀非常小的罪犯),否則就無法減輕刑事責任或縮短刑期。


「可能只有在未來——當基因與犯罪行為的關係有確定的聯繫了,法庭才會採用基因作為判罪參考,」 阿佩爾鮑姆博士說到。「當然,遺傳因素也要滿足刑事領域的法律標準。」

他繼續道:「在真正有定論前,用基因判斷的方法或許會在法庭上比較少用到了。但這樣至少能保證,每一場不依賴於基因判決的案件都是公正的。」


本文譯自 phys,由譯者 Imagine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趣畫古今-10:印度神譜-04
史上最不幸的旅行者,每次旅行都是災難
趣畫古今-10:印度神譜-03
發霉啦:今天,我通過在線監控攝像看我的狗
半夜背後涼颼颼:發生在地震後的一些事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