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干涉孩子的學習,耽誤了他怎麼辦?(三)

不干涉孩子的學習,耽誤了他怎麼辦?(三)

answer

questions

不干涉孩子的學習,耽誤了他怎麼辦?(三)

碧波老師答疑(十四)

小云:

看到老師的「不干涉孩子的學習」的這兩篇,心裡有很多感觸。

我家孩子班上的數學課分快組和慢組,孩子從沒補過數學,去年就分在快組,當時孩子也沒有跟不上;今年他還是分在快組。第一次的數學作業做了2個多小時,我的焦慮警鐘大響,根據我以往的經驗,他做完一份數學作業大概20-30分鐘,這次做了這麼久,孩子顯得沮喪,不耐煩。

我跟孩子說「水平不符合,是不是調去慢組比較好呢」,孩子覺得「很沒面子」,也不想我跟老師溝通(怕老師知道後直接調他去慢組)。我跟孩子說「如果每次做作業都花這麼多時間的話,他不會有時間去玩、攀岩、或去上空手道課達到10月底升級的目標」,孩子說「再給次機會,看看下次做作業怎麼樣」,我答應了他暫時不跟老師說。

過去的2個星期里,孩子做作業的時間還是1-2個鐘頭,我說「要不我們在家每天補一補你不會的知識點」,他同意了,我向老師要些練習的時候,老師說「孩子還好,有些不會的沒關係,組裡其他小朋友也是一樣,不會的知識點回去補補就好。」直到那一刻,我才算鬆了口氣。

說實在的,我覺得自己「干涉太多」了。

去年知道孩子在快組後,好幾次考80多,甚至70多,而他身邊的朋友都是90多時,我就問他「感覺怎麼樣?」他都說「我感覺OK」,當時我說「你覺得OK就OK吧」;

今年我想說服孩子去慢組,我說「如果要留在快組,你得課後練習,一時半會差距不大,一年後就有差距了,暑假那些小夥伴都還在補課,你沒有練習,開學就顯出差距來了」,孩子說:媽媽,那去年「我感覺OK」是不OK嗎?

當時我是很震驚:焦慮下的我都對孩子傳達了什麼呀?讓孩子對自己的感覺產生懷疑,我都在幹什麼呀?我說 「媽媽不是那個意思」,然後草草結束了那次談話。

這種情形下,我不確定自己該幹什麼?老師有空,幫我理理思路吧。

碧波老師答疑

邢碧波

花徑家庭教育指導師

碧波老師:

小雲,剛看了你的幾段描述,真心為你點贊。沒有上過系統課的夥伴,自己就能有這麼深的反省,已經是非常非常難得的了。

你看到了你自己的焦慮,對孩子額外造成的負擔,你看到了你對他的打擾,很難得。

是呀,在這整件事情中,我看到你的孩子他很努力!你想幫助孩子,但是其實,在你自己處於焦慮和不安時,你對他所做出的行為是在打擾和增加孩子的額外的心理負擔,你說「你要不要調到慢班呀,你會不會跟不上啊」,這些語言背後的潛台詞都是「你不行的,你退下來罷,你做不好的,你跟不上的……」親愛的,對孩子來說,這是多麼沉重的暗示和結論?

孩子有他自己的節奏和方式,你的孩子他在堅持,他想留在這個快組,他想更突出、更拔尖,他自己正在承擔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結果,他正在適應期和調整期,我們閉嘴就好啦,說不定他自己調試調試,他就闖過去了;如果他真的闖不過來,遭到挫敗以後,他自己會重新選擇,如果真的到那個節點上,孩子綳不住了,他自己會下來的。

媽媽在家庭里往往充當三個角色。

第一個角色,是「物質的提供者」,也就是,照顧孩子日常的飲食起居;

第二個角色,是「情感的提供者」,他難過了、傷心了、痛苦了,他可以跟你說一說,可以得到你的共鳴;

第三個角色,是「教育者、訓導者、指導員」,也就是,每天提醒孩子「你這麼說不行,你這麼做不對,你要這樣……」。

但是其實,我們知道,要去搞定現在的應試教育不容易的,那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啊,一項非常繁重、瑣碎而又龐大的工程。

在這個過程裡面,孩子要去跟他的「學習」磨合,他要處理你數都數不清的細節,很多能力、條件之間需要互相磨合、匹配——學習這件事,可能要調動孩子上百種能力。那這些能力之間怎麼磨合、怎樣才是恰到好處的、怎樣才是孩子自己能夠承擔得起的,只有這個生命體他自己最清楚,即,只有孩子自己才清楚怎麼去精密地協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條件投入學習。

我們插進去指導他,無法確切地去幫助孩子看到問題所在,你看不到那個精準的點的。只有他自己能精準地感覺、辨別,然後自己做出調整。

可以說99%的父母在介入孩子的學習中時,給孩子帶來的就是打擾、破壞,就是給他增加不自信,增加自我否定。

小雲親愛的,你問我「應該怎麼做」,我前面說了母親有三種角色,物質提供者、情感提供者、指導員/訓導員,你把第三種身份去掉就好了,你把「指導員/訓導員」這個身份去掉就好啦。然後,你好好去給孩子準備吃的、喝的,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難過了沮喪了或者悶了,需要發泄一下,需要爽一下,你就帶他出去玩就好啦,對不對?他願意跟你說什麼,你就聽一聽啊,跟他共鳴一下,這就是支持。

對孩子來說,我們媽媽盡量盡量做到不當一個「破壞者」,當然,如果媽媽自身有較好的家庭教育素養,能夠給孩子提供有效的物質、情感支持就更好。

具體的做法是:

平時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

他需要物質支持,你若有經濟條件就支持他,若沒有你就跟孩子坦誠;

他需要情感支持,他回到你身邊跟你嘮叨、抱怨、泄泄憤之類的,你就聽著;

情緒聽完了,你可以問一句「孩子,媽媽能幫你做點什麼」,就好了。

當孩子表達出需求,你就根據自己的客觀條件去滿足他就好了,通常,一個傾聽一個滿足,就夠了,媽媽能做好這兩步,就很不錯啦。

邢碧波

原中央電視台《廣而告之》欄目影視創意

資深影視廣告創意指導

作品入選《IAI中國廣告作品年鑒2011》

花徑美德教育資深家庭教育講師、親子溝通指導師

「無分別的愛」北京讀書會帶領者

「中國聯通·互動寶寶」幼教平台特邀專家

《莫愁·家教與成才》雜誌專欄合作作者

以講座、微課、讀書會、家庭教育個案諮詢等方式,專註於「無分別的愛」的宣揚傳播,善於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心靈成因,倡導由家長內在成長獲得陪伴孩子的智慧啟迪,舉辦線上微課與線下講座30餘場,接待個案諮詢上百例,深受聽眾與來訪者的信賴與喜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解鎖 的精彩文章:

TAG:心解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