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冷門高分電影推薦《告白》

冷門高分電影推薦《告白》

一所平凡的中學,1年B組即將迎來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學生們肆意吵鬧,殊不知一場綿亘數月的風暴正向他們襲來。級任教師森口悠子(松隆子 飾)全然無視這片混亂,靜靜地向學生們做出最後的告白。這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著可愛的女兒(蘆田愛菜 飾),然而女兒最終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認定這是一起意外,森口則認定女兒死於班上兩個學生之手。她不動聲色地指責著犯人A和B,並宣布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復仇。在此之後,森口辭去教師職務,1年B班的學生也心懷惴惴迎來了春假。新學期開始,殘酷的風暴襲向了這群無知無畏的少男少女……

本片根據湊かなえ的原作改編,並成為2010年電影旬報十佳影片;第3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作品、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和最佳剪輯4項大獎。

《告白》是有良心的推理作品,殺人者荒唐,但有社會成因,復仇者冰冷,但意在警世。故事人物不多,但格局很大。段落和角度海量,但敘事效率很高。和許多強調謀殺手段奇技淫巧的故事相比,這是真正關注現實,不落俗套的好故事。從神職者到傳道者,森口從未單純的理解善意,在她冰一樣凄涼的心裡,世界就如電影中的教室那樣,是泛著深藍的鉛色。於是在這個黑板般熟悉的小世界裡,她開始說出真相。

《告白》所有海報里,最棒的一版還是港版,最顯眼的元素就是松隆子的大臉和右下角的三級標誌,以及正下方令人咋舌的簡介:「初中生妄殺4歲幼童,女教師課室落毒復仇。」我10月份看到這幅海報以後立刻去買了小說來讀。看過電影之後,可以說,中島用非常細緻的改編,拍成了自己最成熟的作品。

我個人覺得,《告白》的原作小說紅的比《嫌疑人X的獻身》合理的多。要點不在於它是推理小說,而在於它選擇了這種全第一人稱的極端體裁,以及作者始終在感性和理性間強悍的掌控力。在書中你可以通過每個人第一人稱的告白,清楚地看到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的結果,這就是最強的真實,沒有謊言的採訪記錄。

校園的問題在哪裡,湊佳苗筆下的校園不是活祭的地獄,更像一個大家都走錯門的尷尬集散地,每個人都為了擺脫無窮的尷尬和孤獨感用盡全力交流著,這是校園本質的可怕之處。

中島哲也是當代日本最好的視覺系導演,《下妻物語》《松子被人嫌惡的一生》如此乖張的畫面風格卻被表現得流暢合理。在電影版《告白》里,卻花了很大的心思降低用色,強調光暗對比,用心敘事。可稱為中島迄今為止各方面最收斂的電影。

改編《告白》最難的是,小說選用第一人稱,且敘述緊湊,這份真實的力量吸引讀者讀下去。普通照搬並非不行,但無法重現這種單向的娓娓道來,很容易改成特別悶罐的恐怖片。中島的辦法是用視覺來經營,不排除一些話外在發生的氛圍戲(如開場一段樓頂的欺負戲)非常技術活,鏡頭量極大,每一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告白的重心,但信息量恰到好處,剛好滿足第一遍就吃飽的需要。

另一方面,小說最大的優點在於將校園問題帶出校園,不以學生和教師或是教育體系的矛盾,簡單粗暴地下判斷,而是直面複雜的個人處境。這成了整部電影的指導思想,而且活學活用做的不錯。導演僅用了一些視覺化很強的場景來表現校園本身的氛圍,其它則重視了劇情的完整表現,這是中島的好習慣。

總體來看,電影可稱得上2010年最好看的懸疑電影,也算得上近年來主流日本電影抬頭的代表作,值得去奧斯卡炫耀一回。不過如果你喜歡這部電影,筆者想給你跟小說做一些對照,讓你了解一個完整的《告白》。不過你如果打算直接去讀小說,請務必忽略下面的內容。

第一章:神職者。

1.電影版為了前文節奏迅速抓人,拿掉了一些原書中森口老師告白的細節。這些細節都非常精彩。例如LUNACY事件除了是為了服務少女C在後面的出場,還是為了引出老師的弱勢處境;說到同性老師才能去接同性學生的事,其實是為了說明少年B不負責任的行為等。

2.如果說後文是抽絲剝繭地開始分析每個人在教育失敗中的責任和位置,這第一章至關重要的,不僅是在於引出事件,更在於地圖炮一般瞄準家長、媒體、老師、社會等所有目標,刻下整頁問號,這對於理解後文的一些細節非常有效;

第二章:殉教者

1.第二章是講俗稱少女C的北原美月。電影版里對她的描述沒有小說中細節豐沛,但重點突出。這段視覺化、華彩較多,有些小清新的章節,也適於展現一些小說中的美月不能窺見的內心世界。

2.在書中我們可以完整地看到這封美月寫給老師的信,因為書中其實美月並沒有跟森口老師見面,我們甚至可以猜測,森口老師最終還是通過某種方式讀到了這封信。

3.有關毒血,懂化學的美月在課後立即拿走了兩人的牛奶盒,拿回家裡用試紙測試,結果沒有血漿成分。所以後來美月立刻就說出自己知道修哉沒有病。

4.美月在信中提到的非常重要的細節是關於維特老師的,我們可以看到美月還拿森口老師和維特老師的帶班風格做了對比。這些細節反應出維特老師的不成熟、愛表現的一些爭議性。重要的是,這裡可以看到美月在教職委員會面前指責維特,是完全發自真心的行為,電影版容易給人一些誤解,貌似是修哉授意所為。

5.美月把少年B直樹稱為小直,並且不是像電影中一樣,每次去直樹家都十足地勉強。事實上,是勉強中有些不忍。因為從小學起只有直樹不叫她美蛋而是叫美月,所以「喜歡他的理由只有這樣就足夠了」「這大概就是初戀吧」。美月喜歡直樹。

6.第二章里還提到直樹的二姐問殺了母親的直樹,為什麼殺媽媽,他說自己想被警察捉起來。這是直樹的謊言,實際上還是錯手殺害。

第三章:慈愛者

1.第三章的主要內容是少年B直樹母親的日記,電影里她一直在記的那篇,日記就寫到電影里那段。不誇張的說,這對剛剛為人父母的許多讀者來說,應該是最為震撼的一章。最有必要讀原作。

2.母親在日記里反覆思考直樹的行為,非常感性,始終認為兒子是善良的,思想毫不骯髒的。東方國家孩子和父母羈絆更深,所以「孩子總是自己的好」。大家都知道這是偏見。這一章讓我們明白,糾正這個偏見有多麼難。

3.直樹母親還煞有介事地分析了家裡蹲和尼特族,認為這些都要歸咎於家庭教育而不是學校,結論居然是「直樹當然不屬於家裡蹲」。一位糾結而可悲的母親。

4.直樹母親最尖刻的一個觀點是,單親母親怎麼能夠教導正處在敏感脆弱期的中學生呢?

5.在最後母親決定和兒子同歸於盡,確實是出於發現真相後強烈的罪惡感。但也可以說,是一種羞恥感——兒子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人,是「失敗的作品」。到了最終,這位母親仍然沒有教會自己的兒子責任的意義。

6.這一章另一個隱藏的角色,是直樹的父親,這位在直樹母親口中工作很忙的人,究竟忙到了什麼程度?孩子這樣都完全不露面。所以說直樹母親討厭單身母親,也是因為實際上她自己的處境就十分接近。而她用近乎變態的濃郁的愛,愛著這些沒有善待自己的人,作為對自己的保護。還是可悲。

第四章:求道者

1.第四章是少年B直樹的日記,這一段電影里比較完整地呈現了出來。小演員的長相也非常適合原作中被媽媽一直稱為「善良」的直樹。

2.比較有趣的是直樹在修哉家看的錄像,電影里是少女偶像的演唱會,書中則是女人拿機關槍打殭屍的CULT片。後來直樹留長頭髮,產生了「生命的源頭不是心臟,而是頭髮」這樣的錯覺。後來母親把頭髮剪短,直樹才會異乎尋常地恐懼。甚至拿電推子把頭髮剃光,還奇怪,頭髮剃光了我怎麼還沒死。聯想到錄像看到的殭屍片,哦,原來我是殭屍啊。這些描寫對電影的批判很準確,不過身為電影工作者,中島可能接受不了吧。

第五章:信奉者

1.第五章是少年A修哉的「遺書」,因為小說沒有其他的途徑來補充修哉的行為,所以這段細節很多很多,有些已經突破了第一人稱原則,有些其實電影版做得更好。

2.修哉在犯罪現場是第一次面對面見到森口的女兒,覺得有些嫉妒的感覺。這提醒我們,這可能是他選擇這個目標的潛意識原因。

3.修哉寫到美月的情節,最讓人寒心,比起電影版里用「無聊打發時間」來定義他們戀情的說法,小說更寫出兩個人感情之幼稚。幼稚之外,修哉還帶著罪惡的心去衡量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更是令人恐懼。

4.修哉去見母親,這是幾乎導致了安裝炸彈的高潮前奏,書中是修哉在遺書中就說明自己沒有見到母親,而且很丟人的真相。電影很聰明,把這段完全用修哉得意洋洋的語氣描述,讓修哉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渴望見到母親,但十分理性,有魅力的罪犯。而後在下個部分,又通過森口老師的嘴拆穿修哉的謊言,徹底撕破修哉羞恥的自卑感和被母親忽視的恥辱。

第六章:傳道者

1.第六章就是森口老師打給修哉的電話。這一段在書中和電影中存在一些不同,可以理解為比較本質的區別。在電影中,森口老師是在學校附近打來的電話,在書中,森口老師是在爆炸現場附近打來的電話。

2.書的結尾,老師是在電話中反問:「你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復仇,並且是你全新人生的新一步么?」森口的殘酷令人驚心,復仇來的乾脆到位。

電影增加了非常重要的兩個戲眼,都是為了高潮這場戲服務,一個是「重要的東西破碎的聲音」一個是「開玩笑」。前一個戲眼,成為電話中內容的高潮。最終森口老師出現在學校,才用到原作的結尾,她拍拍修哉的肩膀,換了立場說:這是你新人生的第一步。畫面黑掉後說出的「開玩笑」,則徹底推翻之前的一切說辭。果然,森口的復仇心還是佔上風的。

3.另外非常重要的不同在於,書中的森口老師對於復仇十分決絕,書中的老師只有開頭結尾兩段戲,而電影增加了她和美月對話和在街頭崩潰痛哭的戲份,就是為了削弱森口的復仇家形象。書中的森口甚至說出「我也想過自己干,但是達不到效果」這樣令人誤解的話。

4.有關毒血,書中的森口老師一開始就確實注射了血漿,但是被櫻宮老師發現了,老師就替森口換了牛奶,導致裡面確實沒有血,而非電影版中在抽血時被櫻宮老師發現,因而事實上沒有注射的設計。事實是否發生,對於視覺上認識森口的正面程度有關,電影版的處理略柔一些,結尾的推翻才更有力度。

從最後一章的表現來看,我個人認為電影版更好地完成了警世的任務。畢竟這是原作最可貴的精神,文學在咀嚼文字中體會,電影則需要更通透的表現來傳達。

補:贊某J。624的觀點(請看樓下她的評論),我們可以認為,電影版通過對人物,尤其是森口和美月,做了和小說差異化的處理。讓電影的目標上升到更具普世意義的,有關人性之矛盾的探討角度。

補:經懂日語的童鞋(via 瓦拉幾亞之夜 from Stage1st)指教,なーんてね一般表達「我前面都是胡說八道的」的意思。因此對於電影版的結尾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已經做了修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小三 的精彩文章:

猩球崛起3:越來越讓人失望的終極之戰
高分電影推薦《看不見的客人》
iphone8 蘋果最新手機廣告

TAG:郭小三 |